分享

【思想堂】程红兵:好课怎么上?先用好你的耳朵、嘴巴和眼睛吧!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6-01-10

一堂好课什么样?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当过校长,做过局长,也任职过教育研究院院长,对于课堂,他可是不光自己会上,还会听会评。

他在听课时,不是坐在教室的后面,而是坐在教室的最前面,他说:我希望看见课堂上学生的表情,这才能够真实地反映课堂。

听过无数课堂的程红兵,对于什么是好课可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今天,听听他从教师的“听”、“看”、“说”出发,给我们聊聊:想要用心上好课,先从用好“耳朵”、“眼睛”和“嘴巴”开始吧!

我在建平中学当校长的时候仍然上课,从高一上到高三。我为什么上课?校长上课其实很有好处:第一,保持自己的职业敏感力;第二,当校长有很多烦心事,和孩子们在一起,我非常开心,非常自由,非常愉快。

——程红兵

用耳朵上课:听学生在课堂上希望听到三种声音

第一种声音:掌声

如果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听不到精彩的话,就会很失望

孩子们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来自老师或者同学的深刻而精彩的见解,简便而有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让自己有所感悟。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听了半天,然而一句精彩的话都没听到,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十次、二十次他就会很失望。

这个要求不过分。如果你从外地赶到北京去听专家讲课,没有一句话能打动你,你也会感到很遗憾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孩子有这样一种期盼,有这样一种要求,其实是非常好理解的。

我听小学和初中的课,发现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就组织学生鼓掌,而且这个鼓掌是很有节奏感的。但这是组织起来的,换句话说,不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掌声,这个掌声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第二种声音:笑声

孩子上课是要走神的,是要休息的,是要玩的

我们曾经做过调查,问孩子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生回答:“最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

这是有道理的。很多老师希望从上午的第一节课开始,到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结束,学生的思维都能高度集中,这可能吗?是不可能的。孩子是要走神的,是要休息的,是要玩的。换句话说,优秀教师上课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开个玩笑,把全班同学逗笑了,让孩子们的大脑集体放松一下,然后重新回到课堂,大家感到神清气爽。

复旦大学有一次组织学生无记名投票,喜欢哪个教授的课,就可以把票投给那个教授,最后选出受学生欢迎的十大人气教授。得票最多、排在第一位的是陆谷孙教授,很多人用过他的书,他是《英汉大辞典》的主编。有人问:“陆老师,您的课为什么让学生们这么喜欢?”陆老师想了一下说:“我每堂课一定要让学生大笑三次。”

第三种声音:辩论声

学生思维最活跃、教学效率最高,都是在辩论的时候

今天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不一样了。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上课讲什么,我们就记什么,最后考试就考什么。但今天的孩子不一样,个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他们希望说一点自己的看法,说一点和老师不一样的观点、和教材不一样的观点,甚至想和老师辩论一番。这是成长的标志。换句话说,如果班里没有这样的孩子,我们倒要反思一下教学有没有问题,我们是不是压抑了孩子。

2008年,我带队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考察。参观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室。上课过程中,学生头上戴了一个像帽子一样的仪器,老师在电脑屏幕上点到谁,就能知道那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他的思维是空白的、困顿的,还是非常活跃的、流畅的,马上就能看出来。

他们经过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学生思维最活跃?是学生在辩论的时候。教学效率最高是在什么时候?是孩子们跟老师进行辩论的时候。

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过程当中会有意识地、故意地留一个破绽给学生,让学生跟他进行辩论。一辩论,学生就充分活跃起来了。

用眼睛上课:看课堂上你注意这3个细节了吗?

1.关注思维方式

要让孩子面对生活,面对现象,而不是直接面对公式

一般来讲,很多数理化老师都是这么上课的,先讲定义、定理、公式,之后带着学生解例题,解完例题以后再去做作业。

公式、定理是什么?就是一般规律。具体题目是什么?是个别现象。由一般到个别,就是演绎法。演绎法可不可以?当然是可以的。演绎法有没有问题?当然是有问题的。

如果你永远使用演绎法进行教学,就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高分低能。学生只有掌握了一个公式,然后才能去解决一个与此相关的具体问题,换句话说,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学生永远无法去解决它。把生活现象和公式、定理之间的鸿沟填平,这就是数学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始终采用演绎方式的话,这个鸿沟不但没有填平,而且在不断地扩大。

有一位数学老师喜欢采取归纳法进行教学,他从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出发,然后让学生归纳出一般的定义,比如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解,然后再对照书本的定义,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最后给学生许多练习题,让孩子们自己去判别,由一般再回到个别。我觉得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提倡。要让孩子面对生活,面对现象,而不是直接面对公式。

2.关注课堂的开放度

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可以为课堂所用

比如数学老师问一句“还可以怎么计算”,就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小小的窗户。过去我们不太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今天我们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去我们说“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学生看来看去就看教科书;今天我们讲,“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有一个英语老师正在板书,一个学生用笔在桌上敲打起来。老师听到以后,说了一句很幽默的话:“英语课是不需要伴奏的。”敲击声就悄然隐去,孩子们也笑了,那个捣蛋的孩子做了一个鬼脸。而他做鬼脸的动作恰好被老师捕捉到了,老师马上边模仿边说了一句话:“Make a face,这就是做鬼脸。”孩子们无意之间学到了一个新的英语短语,换句话说,这个老师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

3.关注旁例和反例

让学生了解相反的地方,了解变化的地方

有一个理论叫作变异理论,什么意思?

你要想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属性,还需要理解该关键属性的变异形式,以加深对该属性的理解。也就是说,还要了解它不一样的地方,变化的地方,相反的东西,要关注旁例或者是反例,然后再加以对比,从而达到对于关键属性的辨析。

我们有一些老教师这方面做得很好,有一些年轻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好。有的老师讲了一道例题,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配套的跟这个题目完全相似的题目,孩子们也会做了,这样就认为孩子懂了。真懂了吗?稍微变一变,孩子就不懂了;稍微变一变,孩子就不会了。换句话说,不让学生了解旁例,不让学生了解反例,是不行的,只有了解了旁例或者反例,他们才能真正明白。

没有让孩子们读懂什么叫作旁例,什么叫作反例。没有真正教会学生,这堂课就是没有效率的课。变异理论证明,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同性和差异性,既要有相同的,还要有相反的,有差异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为什么我们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课上得好,为什么学生学习效率高,原因就在这里,他们给的不是一个方面的东西,而是多方面的、立体的、全面的。

用嘴巴上课:说老师的语言有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想得清楚,说得明白

实话实说,如果连这一步都达不到的话,是不适合当老师的。我现在主要是培训老师,可后来我发现,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培训得出来的。

原因在哪里呢?有些老师连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的话,怎么能够培训得出来?

基本条件是什么?第一,你得想得清楚;第二,你得说得明白。

这是当老师的最基本要求,让学生听得懂而且能说得出来。我在建平中学担任校长时招聘教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的一些学生,都会跑来应聘,包括硕士、博士。如果是招聘数学老师,我们就请数学特级教师给他们出几道题目,做两个小时。如果连题目都做不出来,说明他想不清楚,那就不适合当老师;如果做出来了,请他走到班上去,对着学生讲清楚,如果讲不清楚,我们也不能要。

比如陈景润,他大学毕业以后被分到北京最好的高中——北京四中,这也是全国最好的高中。陈景润是解题高手,什么题目到他手上很快就做出来了,这说明他想得清楚。但是面对北京四中这么好的学生,他讲完了之后居然没有一个学生听得懂,换句话说,他就是说不清楚。他是不适合当中学老师的。后来他就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去了,不妨碍他成为数学家。

第二境界:声情并茂、传神动听,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我们今天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到最后我们老师不会说话了,我们老师的话语不能够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不能够让孩子激动,这就有问题了。

第三境界:讲话很少,寥寥数语,言有尽而意无穷

老师三言两语却打开了孩子们一扇扇思维的窗户、想象的窗户,让孩子们尽情地思考、充分地想象。思也无涯,这是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