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隶书 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之一。它源远流长,贯穿古今。时至今日,仍然是活跃我国书坛的一种主要书体。现在仅就其形成和发展。它的艺术特色和价值以及如何写好隶书等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隶书的来源和形成 隶书,是我国汉代的主要书体。它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这一书体是由篆书(大、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 隶书,究竟起于何时,历来均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及西晋卫恒《四体书势》所云。但是,从近十年来不断出土的简、牍来看,这些论断并不完全正确。据《书法》杂志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介绍: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发掘了一处战国时期的土坑墓葬群,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两件木牍。其中一件木牍,有三行墨书文字,字迹尚清晰可辨。书体是属于初起的隶书。据考证,书写时间为战国时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距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早八十八年。这件木牍上的书体,与以前及当时钟鼎上所铸金文比较,有不少差别。其特点是。减少盘屈,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而为正方或扁形,有的字并有“蚕头燕尾”和波势的雏型。如九、四、鲜、津、则、月、目、尺、可等字,就体现了上述特点。这种书体,虽然基本上仍是篆书结构,但含有较多的隶书笔意,且笔画带草。这与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始皇时期竹简上的“秦隶”(又叫“古隶”)字体大体近似。不过“秦隶”具有上述那些特点,更为明显罢了。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隶书,源于先秦战国时期,由大篆发展演变而成。至秦代,在变大篆为小篆的同时,对战国时初创的隶书进一步地整理,发展成为“秦隶”。 “秦隶”到西汉,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从出土汉简看来,汉武帝以前,有的仍沿用秦代的古隶,犹存篆意,如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文帝时帛书《老子甲本》。也有的用笔已将圆转改为方折,有更多的隶书笔意,如西汉武帝以前出土的竹简。还有的字体已呈方形并出现逆入平出、蚕头燕尾和上挑的笔势。如1977年安徽省阜阳地区发掘的一批西汉文帝时期的汉简。 及至汉武帝以后,即西汉中晚期,就完成了隶变的任务,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汉隶了。1978年在青海大通县出土的一批汉宣帝时的木简以及1930年在甘肃省北部出土的西汉时居延汉简就是一批雄强刚劲、气势粗犷,具有典型汉隶特点的隶书作品。尤其是1973年河北定县发掘的一批汉宣帝时的墓简已经是标准的汉隶了。它的书风端庄沉静,腴润淳厚,直可与东汉的碑刻媲美。 隶书进入东汉,发展为全盛时期。从当时的碑刻来看,这时的书体,点画波尾显明,篆意已经脱尽,结体多为扁平方正,日趋严整精工。这种纯粹的汉隶,成为隶书的楷模。 由于这种书体波磔分明,左右相背如“八”字,而字的八面又都分布整齐,故在魏、晋时,为区别于当时楷书(当时楷书亦称隶),即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上述就是从先秦的隶书到“秦隶”直到汉隶的发展演变的大概情况。由于解放以来,先秦时期以及秦、汉时代简牍的新出土或大量发现,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发展情况。 虽然在这以前,历代许多书法家和文字学家都对此进行过探索,只是限于历史条件,谁都没能说准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