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六十五)

 百了无恨 2016-01-10
3.奇特异变类

  此类笔性特殊,或带草意,或从籀、篆演变而来,一般没有蚕头燕尾,都具有奇纵恣肆、状态异变的风格,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几种:

  《石门颂》即《司隶校尉楗(犍)为杨君颂》。为摩崖石刻,在陕西省褒城县。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书法雄健恣肆,有隶中草书之称。虽用一分笔,但起收有特殊处理,既不同于圆笔,又不同千方笔。行笔挥洒自如,天真流露,字形笔画,变化多姿。其特点是:松而不散,细而不弱,放而不浮,极飘逸雄奇之致。乃汉隶中之奇花。清·王昶等人称为汉人杰作,为习隶者必学之范本。杨守敬《平碑记》云:“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但对初学无笔力者来讲,学习时要防止流于油滑。

  《景君铭》,即《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立,字体怪异,取势狭长,方头尖尾,与汉碑多方扁不一样。笔锋犀利如折刀,曳脚提笔尖收,多用籀笔。杨守敬《平碑记》云:“隶法易方为长,已开峭拔一派。”

  《郙阁颂》,即《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汉灵帝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摩崖刻。在陕西略阳县西南五里白崖。字大一寸七分。书风古朴,多含篆意,此碑用圆笔三分。体法茂密,气势雄壮魁伟,行笔顿挫沉重,折角多九十度。康有为云为“隶中之篆”。

  《祀三公山碑》,即《常山相冯巡祀兰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为东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山东滕县有翻刻本。此碑以隶笔作缪篆,为篆隶相兼之书体。在书法史上颇有样值,书法纯古遒厚。杨守敬云:“邓完白(石如)篆书多从此出。”

  《夏承碑》,即《淳于长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刻。今存于河北永年县者,系明代重刻。此碑是当时惟独继承古籀笔法之一种。明王世贞云其“有四分之篆”。康有为谓其:“风格高浑,称为别体。”但清·杨守敬、翁方纲诸家,则认为非真本,并不见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