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训诂:说“豆豉”

 等待MYLOVE 2016-01-11

舌尖上的训诂:说“豆豉”

格物致知章黄国学丨ID:zhanghuangguoxue王宁2016-01-11 10:01

文/王宁

刘熙《释名》说:“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如嗜。”可见汉代以前就有豉。“豉”的语源是不是“嗜”,这另当别论,值得注意的倒是刘熙讲出了豉在调味中的重要性。古代调味,如果没有豉,其他味道便不能显示作用,放了豉,才能出味儿。《楚辞 招魂》说:“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王逸注说:“大苦,豉也。”“辛谓椒姜也,甘谓饴蜜也。言取豉汁,调和以椒姜咸酸,和以饴蜜,则辛甘之味皆发而行也。”

舌尖上的训诂:说“豆豉”

美食(资料图 图源网络)

“豉”的正字作“??”,从“尗”(shú),“尗”是“豆”的古字。《说文 七下 尗部》:“??,配盐幽尗也。” 重文作“豉”,并说:“俗??,从豆。”段玉裁说:“此可证尗、豆为古今字”。这说明,豉是豆制品。“幽”同“郁”,是一种封闭加温使之发酵的作法,所以《齐民要术》说,作豉必室中温暖。古代的豆豉有咸、淡两种,咸的供调味用,淡的可以入药。袁宏《汉记》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李傕(jué)常设酒请郭汜(sì)。郭汜的妻子怕丈夫与李??的婢妾有染,便设计离间他们。有一次,李傕送来一席菜,汜妻便以豉为药,使郭汜起疑,从此疏远李傕。可见调味的豉与入药的豉形状类似,区别仅在配盐不配盐上。调味的豆豉要配盐,所以“盐”与“豉”是经常连用的。《史记》有“蘖面盐豉千答”之说。《后汉书》说:“羊续为南阳太守,盐豉共壶”,《宋书 张畅传》说:“魏主又遭送毡及九种盐并胡豉”,都以“盐”、“豉”并提。所以,豉是主咸味的,百肴无咸而失味,没有豉,椒姜蜜酢不出味,这是很自然的。

舌尖上的训诂:说“豆豉”

豆豉(资料图 图源网络)

“豆豉”和“盐”是一对好搭档。 这种配盐的豆豉如果取汁,就是今天的豆酱油。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很好的豉汁,也就是酱油,可见中国的烹调调味技术,在世界上确为遥遥领先。

作者介绍:王宁,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章黄之学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