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治大病?事半功倍没这么简单 别拿身体当“妇科偏方”的赌注 今起,事关女性健康的“流言终结站”出发,欢迎抛问、拍砖 “偏方”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尝试过这样或那样的偏方。在民间,“偏方治大病”似乎成为所有疑难杂症的治疗铁律,深入老百姓心中。尤其是女性,当她们遭遇到种种妇科难题时,总会下意识地寻找各种偏方,以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偏方真能治大病吗?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偏方真的有传言中那么神奇的功效吗? 女性保健“流言终点站”今天开启第一站:痛经。现代健康报特邀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薛莎、武昌医院妇产科主任熊丽予以专业指导。有相关疑问和选题建议的读者,不妨添加“丽人”微信号:whwblr,直接给我们留言。 流言1 “喝点红糖水就好了” 每到生理期那几天,不少女性都会心情烦躁、低落,还要忍受肚子隐隐作痛的折磨。身边的人常会劝她们喝点红糖水,然而,医生却认为这种方法并不能舒缓经期疼痛。 医学解读: 一些女性习惯在经期煮生姜红糖水喝,这种民间的方法流传已久,甚至在各大超市都能看到卖生姜红糖冲剂的。但是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和疗效如何,遗憾的是,从没有人做实验研究过。 绝大多数情况下,痛经是由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导致的。此外,经血流通不畅或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妇科病也会导致经期腹痛。传统的喝糖水等方法,往往适用于产后恢复的女性,可能帮她们缓解子宫收缩。但对经期女性而言,用处并不大,相反建议月经来潮前一周,饮食应清淡宜消化为主,一定避免生冷及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痛经。 流言2 “热水袋捂捂就好了” 每个月“大姨妈”来的那几天,用热水袋捂着肚子是很多痛经女性的习惯。同样,有人痛经症状减轻了,有人的症状则不轻反重。 医学解读: 热水袋不是万能的,用它缓解痛经症状要根据个人情况。《中医妇科学》教材把痛经分为五个证型: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热水袋暖腹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有缓解效果,因为血得温则行。但对于其他证型的痛经,热水袋就无能为力了,甚至还可能因之而加重。 如肾气亏损型痛经宜补肾填精、养血止痛治疗;气血虚弱者要补气养血、和中止痛;气滞血瘀者要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湿热蕴结者则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尤其是湿热蕴结型痛经,用热水袋暖腹不但不能减轻痛经,反而可能加重痛经症状。 对于那些有盆腔炎及子宫附件炎症的女性,热水袋暖腹则可能加重炎症,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流言3 “结婚后就不会痛了” “结婚后就不会痛了。”相信很多痛经女性婚前都被母亲这样教育过。其实,母亲要表达的意思是有了性生活后痛经就会缓解,至于结婚,本和痛经无关。 医学解读: 现实告诉我们,有些女孩婚后痛经确实有所缓解,但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没有任何改善。 痛经有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之分。其发病原因多样,有的是处女膜狭窄,有的则是疾病影响,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处女膜狭窄引起的痛经患者,有正常的性生活后处女膜破损,排出经血的通道畅通,痛经症状自然缓解。而疾病引起的痛经,除非治愈原发疾病,否则有过多次性生活痛经也不会缓解。 流言4 “生完孩子就不会痛了” 这一条和上一条流传之广,简直难分伯仲。对于痛经少女来说,几乎无人没听过“过来人”这么建言。于是心里也开始盼着,熬到结婚生子就好了,可还是有部分人没这么好运气,甚至生子后反而严重了。 医学解读: 如果这一条是真的,就不会有“产后痛经”这个医学术语了。实践中的无数例证已残忍证明:不管生没生孩子,痛经都可能发生的。 痛经主要是因子宫内膜脱落时释放的“前列腺素”。(它本身不是一种激素,而是一种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分子化合物,具有平滑肌收缩等多种功能。)“前列腺素”由脱落的子宫内膜细胞所释放,它可引起子宫收缩。收缩导致了血管供血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子宫内膜脱落。在这个过程中,子宫收缩和邻近组织供血不足产生的暂时性缺氧,是导致痛经的主要原因。 痛经受到体内激素、药物及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调节机制十分复杂。有的人生过孩子后有所好转;也有的人原本不痛经,生过之后反而开始痛经。严重的痛经还是需寻求医生帮助,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手段加以控制,而不能寄希望于“生过孩子就不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