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镇,6代人几百年竟然是这样掘金的

 汉青的马甲 2016-01-11


更多精彩节目 点击上方“二更一键关注



一对古老的窑墩,相拥而立,青烟徐徐。嘉善,沪杭线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县里有一个叫干窑的千年古镇,这里以出产皇家专用的京砖而闻名。这对窑墩叫“和合窑”,是目前干窑镇上保存下来仅有的几座古窑墩之一,由一户沈姓人家六代相传,有数百年的历史,也被称之为“沈家窑”。




干窑古镇兴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明清两代。然而,昔日喧嚣鼎沸的繁华“千窑瓦都”,如今仅存一支,即沈家窑的窑工队伍,他们平均年龄60岁,其中甚至有70多岁的阿姨,被称为“千窑瓦都的末代窑工”。




烧一窑京砖,要耗时近3个月,每窑可生产京砖约八千块。如今烧制的京砖,基本上用于古建的维修。京砖制作比传统砖瓦复杂得多,讲究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工序,仅取土一项就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因制砖工序较多,其分工自然就细,有制胚工、盘窑工、搬窑工、烧窑工、切磨工等组成。其中盘窑工至关重要,既要保证砖量多,又要确保每一块砖都能均匀受热,反之则全窑报废。



沈刚是嘉善县干窑镇沈家古窑第六代掌门人,也是当地京砖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他接触烧窑已有15年,但父亲沈步云还是放心不下。70多岁的沈步云会盯着火势大小、控制空气流量,劳心劳力、尽职尽责。但他和儿子沈刚同样为制砖的传承问题担忧,从最开始300多人的窑工队伍到现在仅有30人,今后除了窑内工作其余步骤将均被机器取代,这是最后一批窑工。


对于窑工来说,灰头土脸是他们的名片,挥汗如雨则是真实的写照。每天凌晨3点起,除了饭点可以稍作休息外,他们几乎要在类似蒸笼的环境中工作整整一天。即使在严寒的冬天,窑内的温度之高也非常人可忍受,出窑时窑内温度可达50~60度。加之沈家窑一直使用传统的烧制工艺,烧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尘土,厚厚的窑灰堆积在窑工身上。人在窑内如同在沙地中蒸桑拿浴,短短时间足以让人汗流浃背、面目全非。




烧制完成,得依靠人力一块块从窑洞里搬出。古有女不可入窑之习俗,女性只能充当搬窑工。一块普通的京砖有25斤之重,女窑工就将衣服布扎紧裹于腰间,将砖抵于一角以分担重量。老旧的古窑墩、污浊的空气、蒸笼般的高温……高强度和长时间的工作,窑工们并没有抱怨,尽管工作艰辛,他们的脸庞上却常挂着工作时满足的笑容。而现在的年轻人因为窑工工作的艰辛,无人愿意从事此工作。



人是可自由选择的,但工艺无人传承就无可选择的失传。眼前的利益让年轻人选择了物质,让社会选择了机械。在时代大潮的涌动下,多的是冷冰冰的产品,丢的是用汗水和情感塑造之物。机械化代替人工有时是一种进步,值得喜悦。但若是迫于无奈,代代相传的手艺无人传承,却是一种无可弥补的遗憾。




她想和你虚度时光

诗歌、音乐、浪漫或许也是我们生活的意义,为此虚度时光能让人收获感动。


举目见日

穿过声音的迷雾,我们终将触摸到最真实最本质的那个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