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说,孩子总惹你生气

 昵称27003836 2016-01-13


  在育儿时,许多爸妈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

  宝宝总是把家里弄得一团乱,弄得我焦头烂额,心情糟透了;
  儿子老跟我顶嘴,我整个人都要气疯了;
  女儿不爱做作业,贪玩,真是让人头疼……

  这时,爸妈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又惹我不高兴了”、“如果你不…,我就不会这么生气”……仿佛我们这么烦恼,都是孩子的错一样。

  而平时学来的那么多专业、经典的育儿知识,一时间都被爸妈们抛到九霄云外了:“孩子气得我心烦时,还让我去接纳、理解ta的行为,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可仔细想想,你的负面情绪真的都是孩子给的?大错特错!

别把你的负面情绪嫁祸给孩子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你的坏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的情绪ABC理论,揭示了答案:


  使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别人(包括孩子),不是事件(孩子做了什么事),而是我们自己对事情不正确的看法和观点。


情绪ABC

举例

A=事件

孩子不会做一道数学题

B=对这件事的看法、观念

父母认为题目很简单,孩子不应该不会做

C=情绪和行为反应

父母跟孩子发火:“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怎么这么笨!”


  通常情况下,我们以为是所发生的事情A让我们产生情绪C——
   因为孩子犯了错(不会做这道题),所以我非常生气

  但事实上,我们对这件事的观念B,才是引起情绪C最直接的原因——
  ▲ 因为我认为(这道题非常简单,孩子应该做对),所以ta做不好,我感到非常生气

  其实,同样一件事,如果换一个想法:孩子年龄还小,这道题对他来说并不容易,需要慢慢来。那么我们也就不会产生焦躁、愤怒的情绪。

  明白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孩子的错,我们也就不会把怒火发泄到他们身上,同时也知道了:只有改变自己的那些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我们才能摆脱坏情绪。

  那么,父母在育儿时,容易出现哪些不正确的想法呢?

三种常见的不合理想法

1,绝对化要求
— “必须、应该……”
  我们常常把对孩子的「希望」,变成了「必须」、「应该」、「一定要」这种绝对化的要求,认为孩子的表现必须、应该符合自己的期望。

  比如,会认为“好孩子就必须得听话”、“孩子在别人面前就应该规规矩矩的”等,如果孩子做了不顺自己意的事,父母就会发脾气或心烦。

2,过分概括化
— “做什么都不行”
  有时,我们总会因为孩子做了某一件或某几件事,就以偏概全,过分贬低孩子,认为他们“各方面都不如别人”、“ 一无是处”,越是这样想,自己也就越心烦、暴躁。

  比如,孩子在盛饭时不小心打碎了碗,有的爸妈会大发雷霆:“这么点小事都不会做,你还能干点什么?”

3,糟糕至极
— “这样就完了!”
  有的父母总是把事情往坏处想,觉得如果孩子不按自己说的做,就会有特别可怕的、糟糕的结果发生,进而感到无比不安、焦虑和痛苦。

  比如父母认为“不能让孩子自己跑出去玩,被人拐走了就完了”或“孩子现在要是不好好学习,肯定就考不上重点学校,以后的一生就毁了。”这样的想法,总是让他们陷入焦虑和惶恐中。

  你在育儿时是否也有以上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呢?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它们呢?

调节负面情绪,从摆脱不合理想法开始

1
正视期望,减少绝对化要求
  父母们对孩子有期望再正常不过,但我们要避免把内心的这种希望,变成绝对化的要求,强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们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总是需要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况且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他们必须、应该做的。

  当孩子不听话、不顺我们意时:
  ①,静下心来告诉自己“孩子不是必须要做…”;
  ②,想想看:“我期望孩子怎样做呢?”;
  ③,然后耐心地向他们表达这种期望:“我希望……”,而不是“你必须……”。

2
批评行为,不以偏概全
  孩子一旦做错事,只要批评当前的行为就好,不要过分夸大这些错误和缺点,而忽视了他们其它的闪光点。

  当他们闯了祸或做错事时,我们可以:
  ①,问问自己“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还是只是这件事没做好?”、“他们真的各方面都不如别的孩子吗?”
  ②,想想他们可爱的地方:“他们有哪些独特的优点呢?”
  ③,批评他们的做法,但切记避免以偏概全,说出伤害孩子自尊的话。

3
积极解读,乐观思考
  父母要学会积极、乐观地看待孩子的表现,发现它们好的一面。

  人们内心都潜藏着恐惧感,不确定未来会怎样,所以有的父母容易把孩子所做的事往坏的方面想。然而事实上,很多情况都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糟,很多事情也都可以转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父母们如果能乐观地思考、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比如“孩子出去玩可以认识更多的好朋友”、“孩子现在学习不好,但可以一点点努力提高” 等。那么这样,不但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孩子们也会因此变得乐观自信,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不会轻易感到焦虑不安。

  要记得,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想法。所以,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

你不再说“孩子又惹我生气”这样的话,而是成为一位懂得调整自己负面情绪、积极快乐的爸妈。

回复以下数字,送你一篇张怡筠 博士的原创文章
【43】:我爱你, 但为何我感受不到爱情…
【9】: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7】:你真的为结婚做好准备了吗?
【5】:五大方法,轻松做孩子最崇拜的超人妈妈!
【3】:张怡筠博士亲自解答育儿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