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浆面条,热三遍,给个皇帝都不换

 xfzp01 2016-01-13

浆面条,热三遍,给个皇帝都不换

编辑者 : 妮子  来源 : 红餐网   于2016-01-13 16:47 发布   已有 121 人围观
记忆里的香味会伴随人的一生。当你觉得某个食物特别好吃的时候,有可能是它触到了你记忆里的某个点。比如,这碗浆面条。

每个人对美食都有不同的理解。

或许是母亲蒸的鸡蛋羹;或许是父亲做的锅包肉;或许是你在都市打拼时,在地下室泡的方便面;也或许是你身无分文在街头闲逛时,一个摆摊老太太好心送你的一碗小馄饨。

美食本身的历史呀,文化呀,和情感比起来,都显得苍白无力。即便是烹饪大师精心准备的一桌饭菜,也不一定人人都买账。

记得小时候,总能看见一个老人推着辆架子车,车上放着两个大缸,吱呀呀的车轮声碾过大街小巷。

他的叫卖声虽低沉,却能引来许多小孩子的围观。

“浆面条,卖浆面条咯……”

逢到大人在家,我总会缠着大人买一碗。手里攥着五角钱,抱着大碗,迫不及待地冲到老人面前,一摊手,露出被汗渍浸湿的钱:“来一碗!”

那一刻,那种感觉,简直富甲天下。


浆面条,热三遍,给个皇帝都不换

现在街上仍有这种出摊卖浆面条的形式


端起盛满面的碗,随便找个地儿坐下,呼噜呼噜几口就下去了。吃完一碗,意犹未尽,抬起头,老人却走得远了。

来到洛阳,再次尝到浆面条,我似乎看到儿时的自己,坐在地上捧着大碗吃面的情形。

浆面条是洛阳具有地方特色的一道美食,却不是独有。

河南作为粮食大省,以面食为主,各种面食早已跨越了地界,几乎哪里都有卖。

但浆面条的老根儿还是在洛阳。

相传,东汉时期,王莽对刘秀穷追不舍,刘秀日夜奔逃,好几天没吃饭。

一天深夜,跑到洛阳附近,见一户人家屋内亮着烛火,便上前讨要饭菜。但主人贫穷,又赶上这么个落难的主儿,没办法,将几把干面条、菜叶、杂豆一股脑倒进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中,大火煮开。刘秀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

后来刘秀当回皇帝,却依然对落难中的那碗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除了山珍海味,还有这碗浆面条。


浆面条,热三遍,给个皇帝都不换

御厨们根据刘秀的描述成功做出了浆面条


浆面条做起来并不复杂。

1发酵

先把绿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放置盆中,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即成粉浆;

浆汁不宜太酸,酸则倒牙;不宜太淡,淡则无味。

2煮制

将粉浆倒入锅中武火煮,待浆水表面泛起白沫时,用勺子轻打浆水,浆沫消失后,放入面条和调料,煮开即可。

浆面条的配菜小料很多,黄豆、芹菜、花生、青豌豆、红萝卜、芝麻叶等。

浆面条最大的特点就是酸,但不是醋的干酸,而是淡淡的酸中透着豆香气。

浆面条并不烫口,入口顺滑畅快,如若无物。芹菜清脆,花生和豌豆、黄豆煮得都很软,配着浆面一起放入口中,越嚼越香。干芝麻叶的香气也是锦上添花,在微酸的味道里并不突兀,反倒有浑然天成之感。

另外,浆面条配着炸馍片吃也很好吃。炸得金黄焦酥的馍片,蘸些面汤,吃起来又脆又酸香。

许多美食一般都是趁热吃才香,而且不能剩,如果将剩饭重热,口感就差很多。但浆面条不同,剩浆面条热一下反而更好吃。

所以洛阳有了这句民谚:剩浆热三遍,给个皇帝都不换。足见其魅力。

浆面条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偶尔吃上这么一大碗,或许能更好地体味归园田居的感受吧。

人们对气息、味道和感觉有着很优秀的记忆能力。

比如,偷偷吃掉的那颗糖,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温暖,第一次遇到她时的心跳,直到现在,你说不定还记忆犹新。

如果你对浆面条没什么概念,却不经意间遇到了,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吃上一碗。或许,它能打开你内心深处那个尘封已久的盒子。


作者:张冬冬

来源:好食记




参与评论

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