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中的用水

 医文杂谈 2022-07-16 发布于河南

文蛤散:沸汤和方寸匕,沸汤:指的是开水。

三物白散、半夏散及汤、五苓散、四逆散、牡蛎泽泻散:白饮:

大黄黄连泻心汤:麻沸汤:

瓜蒂散:热汤

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鳖甲煎丸、芎归胶艾汤:清酒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潦水

苦酒汤、黄芪桂芍苦酒汤:苦酒

白通加猪胆汁人尿、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猪胆汁、人尿

枳实栀子豉汤:清浆水

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

瓜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蒲灰散、滑石白鱼散、半夏麻黄丸、猪苓散、当归贝母苦参丸、葵子茯苓散、竹皮大丸:饮服

赤小豆当归散、蜀漆散:浆水;半夏干姜散:浆水一升半

生姜半夏汤:生姜汁一升

干姜人参半夏丸:生姜汁

侯氏黑散、崔氏八味丸、天雄散、薯蓣丸、当归芍药散、白术散、土瓜根散:酒服

大黄蛰虫丸、当归散:酒饮服

赤丸:酒饮下

乌头煎、乌头桂枝汤:蜜二升、甘遂半夏汤:蜜半升、大半夏汤:白蜜一升

风引汤:井花水

防己地黄汤、红蓝花酒:酒

皂荚丸:枣膏和汤

泽漆汤:东流水五斗,煮泽漆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甘澜水,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瓜蒌薤白白酒汤:白酒七升

外台走马汤:热汤

硝石矾石散:大麦粥汁

枳实芍药散:麦粥

瓜蒌薤白半夏汤:白酒一斗

下淤血汤:酒煎

九痛丸:酒下

千金麻黄醇酒汤:美清酒

柏叶汤:马通汁一升

诃黎勒散:粥饮和

以上内容是大致的整理,说说这里面我对有些内容的理解,欢迎讨论:

医圣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现在的河南方言中还保留有医圣张仲景时代的部分语言风格,比如:“不中”、“空心”等。

因此,是否可以从河南地区的方言及常见食物着手,来理解里面的部分煎药、服药的“辅料”或者药物呢?链接:刘世恩:不懂南阳方言,误读仲景百年。

比如,笔者老家有吃“捞面条”、“蒜面条”的习惯,通常人们称煮过面条后捞出面条后剩下的白色清稀的面条汤,称之为“白汤”,很解渴解暑,这个是否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白饮”呢?

比如“清浆水”、“浆水”,在河南的洛阳、南阳等地,流传一种历史悠久的小吃,叫“浆面条”,浆面条最重要的就是做浆,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

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途中所经历之故事,民间流传颇多,河南南阳方城有一村名“扳井”,位于方城县县城东北15千米处,南距许南公路1.5千米。这里井泉从平地涌出,清澈甘甜。周围井亭俊秀,古木挺拔,光武帝庙肃穆庄严,荷花池边垂柳依依。是一处值得观赏的名胜古迹建武三年(公元27)邓奉、董欣造反赭阳(方城),光武帝亲征至此,人马到井边汲水疗渴,见井水满溢外流,光武帝道:"井水如此清澈而涌,井如扳倒矣。"后人借帝之言,名井曰扳倒井。

而且,东汉的重要战役“昆阳之战”,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这里的“昆阳”就是现今的平顶山叶县,该县位于南阳和平顶山交界地带。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故事,周口项城地区有,新乡地区也有,我的分析可能是民间说书唱戏讲古的艺人,走街串巷,把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地方都讲过,因此可能就出现了类似的故事内容,无数个相关地名这样的情况,具体情况已很难考证了。

好了,言归正传,洛阳、南阳地区的浆面条别有风味,以酸味为主,酸中带鲜,别有风味,现在的河南很多地区都有专门以卖粉浆面条、山野菜杂面条为生的商贩,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做浆,做浆时,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磨成粗浆,过滤去渣,放盆中。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然后再继续制作。而且呢,发酵时最好是能用一两碗老浆做引子。如民间做“酵母”所使用的“引酵”一般,这样做出来的才最好。

最近看病时有一个洛阳来的患者,我不知怎地提到了浆面条,她说“前几天来郑州时还从洛阳带回来了一桶浆”,我才指导,在洛阳地区,真的有卖浆面条的浆的,然后我就在网上使劲搜索,发现有一个录视频的,还真有人拍出来了小短片了。

我把视频整理了出来:

视频1

视频2

那么,发酵过的绿豆或者豌豆的水,浑浊一些的可否就是“浆水”,上层澄清点的可否就是“清浆水”呢?

又比如“潦水”,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考潦水一词,《辞源》释其有积水之义。降注雨水和淫雨是指大而多的雨水。由此可见,潦水就是在大而多的雨水中所取的积水。关于潦水的出处,李时珍在该药发明项下转引金代医家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考此一段,是引自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卷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