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修行层次的提高,从“小我”走向“大我”,最终走向“无我”。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无我”呢? 通过不断地内观和觉知,我渐渐明白,之前对“无我”的理解,以为“无我”就是不考虑个人利益得失、就是没有私欲,这种认识是非常的肤浅和片面的。“无我”是到达了修行的高层次,是最接近“道”的。通过不断地阅读赵妙果老师对于《道德经》第56章的每月一信,我对“无我”有了认识上的第一步提高。
1、“无我”是要摒弃私欲、没有个人主观意志、没有锋芒、超脱纷争。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个体,都需要在关系中修炼,在修炼中成长,这种修炼只有在达到“和”的境界时,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才能走向“无我”。因此首先要不断地修德、厚德,内修改掉以往的秉性习气、嗜好;内修磨掉棱角锋芒;不能有个人的主观意志、消除自我;因为圣人是无常心的,是以百姓心为心的。 当悟到:不能有个人主观意志时,我对“无我”的理解豁然开朗。是啊,以往的我,太多的个人主观意志,身上带刺,看不惯的事我总要去说,去提意见,实质是个人主观意志太强、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其实,看不惯只是一种自我感觉,一种不容人、缺乏包容心的自我感觉。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的轨迹,没有对和错,有道之人是不会去随意加以评判的。知者不言,言者其实是不知,是心浮气躁的自我感觉,是想通过“宣泄”来平衡自我的感觉。 而有道的真正的知者却是不言的,是不会用语言去说教别人,而是以宽容、忍让、妥协去为人处事,知者知道:他人即我,我即他人,这是“无我”的境界;知者知道:人无完人,不会因为别人有缺点而疏远,而是要把帮助他人自己觉知缺点作为自己的责任,但这种帮助再也不是通过咄咄逼人的说教形式,也不是提意见,而是在煦煦春风中,在春风化雨的润物细无声中,用“周行而不殆”的不言之教的行动去影响他人。知“道”者处“无为”,行“不言”,“无我”是“无为”的。
2、“无我”之人不为外界力量所动,只按照自己信奉的真理而行,巍然不动。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修大德之人,只按照自己始终不渝信奉的真理而行,任何外界力量都不能使之撼动,因为他是完全服从跟随于道的,外在的世界是“有”的物质世界,而内在的道的世界是“无”的,这种相从相随,是大德者与“道”的心灵契约,没有任何文字的表述,也不需要信誓旦旦的诺言,而是最高尚的心心相印上的心灵沟通。这是与“道”的合一,是完全“无我”的精神合一,这种合一,是“有”的外在世界根本无法摧毁的,是死而不亡的,是天下最宝贵、最珍贵的! 克服、摒弃个人主观意志,当自我的感觉消失的时候,就是“无我”开始萌芽之时,当“无为”的种子开始发芽之时,也就能成为一个自性具足的通达之人,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能分别和修行各个级别的人和事都成为整体,他人即我,我即他人,没有自己,没有常人心,以他人心为心,这样,“无我”的种子发芽很快会壮大,一路挺拔,长成参天的“无我”之树,当长成大树的时候,也就到了“无我”的高层次,无限接近“道”的层次。
注:原文摘自《道德经学用者感悟.2016年1月汇编》 作者:李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