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庚桑楚篇》解说(1·9)

 江山携手 2019-11-02

1·9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解说】

1、 读懂这段话的关键,是看出前四句都是动宾结构句,故例如头句是说:要撤掉也即消去意志中的错乱(“彻”通“撤”,“勃”是兴盛义,但这里显是在贬义上使用,故是扰乱义,或是借作“悖”),第四句是“要扫除大道上的堵塞物从而使大道畅通”的意思(“达”是畅通义,用作及物动词)。其余两句应仿此理解(“心之谬”指“心的枷锁”:“谬”通“繆”;“德之累”指“阻止人完成道德行为的牵累”)。——确实很容易误把每句头二字理解为动宾词组,于是视全句为偏正结构。

2、接下对四个“六者”的陈述证明了上述理解不误:能将这二十四个单音词改作双音词,又能不出现“搭配不当”的错误,就可说是对这四句做出了很好的翻译。因此,我不作解说了,只请参看译文。——再下面的话要注意的只有两点:“中则正”的“中”是指内心,领出的一串“假言连锁命题”是庄派的基本思想,在外篇的许多篇中都表达过。“道者,德之钦也”句之后直到末尾的十句,可说都是“定义句”,须懂得庄派的基本思想和思路才能懂得,仅靠训诂是说不清楚的。因此,我也不多说了,只交代这几点:“钦”有敬佩、仰慕义;“生者,德之光也”是说:能够护养生命,是美德的光华所在;两个“性”字当是指人的本性;“谟”是借作“谋”;两个“知”字必有一个是借作“智”;“接也”的“接”字是“待人接物”的“接”;“睨”是斜视貌;“治”是“乱”的反义词。

【辨析】

这段话,很难说有明显的误解,只是各家的译文可能很不一样。前四句,《今注》的译文是:“消解意志的错乱,打开心灵的束缚,去除德性的负累,贯通大道的障碍。”《方注》的是:“撤除意志的悖乱,解脱心灵的束缚,抛弃道德的牵累,疏通大道的障碍。”——末尾三句,《方注》翻译为:“物来感召而后应称之为德,举动皆合于自然真性称之为治,德与治二者名称虽异,但实质是相同的。”《今注》翻译为:“动作自然出于不得已是为德,动作自然不由于我是为合理,鹜名则相反而求实则相顺。”

【译文】

要消去意志的干扰,解心灵的枷锁去掉道德行为的牵累,搬走通向大道的阻碍。高贵、富有、尊、威严、声、利禄,这足以扰乱意志的。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这者可能成为心灵的束缚。憎恶、欲、喜、愤怒、悲哀、欢乐,这者往往是道德行为的羁绊舍去屈就、贪取、施与、智虑、技能,这者常是通往大道的障碍。这四个方面各六种情况,若是都胸中震荡,人的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虚空,虚空就能恬淡无为而无所不为。大道,是有德之人所敬仰养护生命,是德的光华所在保护自然本性是生命的根本、本质依从本性行事叫有所作为;行事伪饰虚假,称为失本性。知识,是说能正确待人接物;讲是指作谋划耍心计有知识的人若不知,那是像斜着眼睛看东西因而看得不全面。因此,行为出于不得已亦即不是动心计谋划出来的,就叫做德,做事没有不属于本性之欲求的干扰,就叫做“有德”和“大治”二者名称相反,其则是相通一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