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探索农村电影市场运作模式:农村露天影院重焕生机

 恶魔传说 2016-01-15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如何确保让农民真正看上、看好电影?如何落实放映员的放映补贴?放映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这曾是困扰中西部农村电影放映的大问题。而在甘肃,这些问题已经迎刃而解。

  近些年,甘肃省不断推进农村电影机制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新体制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建平台、市场引导发展、企业参与运作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路子,成为甘肃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大亮点。

  被市场挤到历史的角落

  近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和平村,和煦的阳光暖暖地照着火克伟家小院。“天气回暖得快,过几天就要放映了,把银幕拿出来晒晒吧。”父亲火成玉对儿子火克伟说。对接支架、展开银幕、固定银幕……父子俩像一对训练有素的老兵,不一会儿就将银幕架设完毕。

  1982年,和平村发生了一件大事:火成玉花2200元钱买来了一台电影放映机。此前,他是和平乡(现和平镇)的电影放映员。“以前放的是公益电影,报酬按工分计算。买了放映机,我就开始为自己挣钱了。”从前,由于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刚刚步入市场的电影在中国大受欢迎,火成玉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那时,电影包场的多,一场电影一般10元左右,请电影还要排队。”那些年,年幼的火克伟坐着父亲的自行车,成为父亲最忠实的电影观众。

  后来,为满足当地电影放映需求,火成玉两次更换放映机。在父亲的影响下,火克伟也迷上了放电影,并掌握了拷贝影片和简单的维修技术。“大约从1994年开始,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火成玉清楚地记得,有时,一连好几个月,他的电影都没人请。

  火家父子并不知道,那时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曾经给中国亿万人民带去快乐的露天电影在市场浪潮的挤压下,正一步步走向历史的角落。

  2001年,针对我国农村电影放映现状,国家实施了“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即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全国农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2131”工程实施后,甘肃省农村电影放映局面逐步好转,但问题接踵而来:虽然省内很多地方组建了放映队,但很难深入到偏远乡村;由管理部门层层下拨的放映补贴,到了放映员手里少得可怜;一些放映员为骗取补贴,就坐在自家炕头对着墙空放电影,有的甚至谎报放映场次……

  “补贴太少了,有时候一场电影的补贴连路费都不够。”2005年,火成玉将放映机锁进了一个木头箱子。那时候,甘肃省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正遭遇巨大的困境:政府没有经济能力全部包揽,如果把电影完全推向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村市场,显然很难走远。

  露天电影又回来了

  2007年5月,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在陕西延安召开,会上提出“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创新思路。会议决定,将西部省份农村每场电影的放映补贴从原来的20元提高至100元。

  “事实证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放映体制和运营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电影发展的需求。”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康坚称。会后,甘肃省各级广电部门针对本省“2131”工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大家一致认为,农村电影要改革,必须从机制上创新。

  2008年初,甘肃省农村电影改革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组建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将国营、民营电影企业放到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平等竞争,兰州金利文化娱乐有限公司一举中标。经甘肃省广电局同意,兰州金利公司开始组建“甘肃飞天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飞天院线成为甘肃省农村电影市场的经营主体,负责全省农村电影的放映和服务。

  火克伟听到飞天院线招聘放映员的消息后,兴奋得一夜都没有合眼。父子俩同时报名竞聘,最终,火克伟被飞天院线公司聘为电影放映员,负责2个镇、25个行政村的电影放映工作。

  电影来了,2008年7月5日,在甘肃省山丹县位奇镇芦堡村,人们喜滋滋地传递着这样一条消息。当晚,前来看电影的群众站满了村中的那块空地。露天电影,这种曾经给老百姓带来巨大幸福与快乐的娱乐方式又回来了。

  10个月时间,飞天院线组建放映队730个,覆盖全省14个市(州)的16786个行政村,放映覆盖率达100%。2009年、2010年,飞天院线公司连续两年完成了20余万场次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