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外谈诗》之第一:“诗心”评说(上)

 杏坛归客 2016-01-17

 

开场白:

    今天清晨,我在点评幽忧子先生的诗作时,说出了久藏心底的一句话:我喜爱门外谈诗!

    这是真的!我从小就喜爱阅读我国的旧体诗词,几十年来,也边背边忘地背诵下了许多首。有时,兴之所至,我也会胡诌几句---当然,我写的这些“诗”,既说不上合乎格律,更没有一点诗味,只不过是“外貌”像诗而已,恐怕连“打油诗”也够不上!更为叫人纳闷儿的是:我这个不会写诗的人,却对谈诗论诗颇有兴趣。因之,近年来,也写下了数十篇谈诗论诗的短文。可能是蔽帚自珍的缘故吧,我也曾与我所供职的学院的校报编辑部商定,在校报上开个专栏,分期刊发我写的这些文章。前几年也发了几篇,可能是因为我写的这些短文“收视率”不高的缘故,很快就被“腰斩”了!---当然这不能责怪校报的编辑先生,只怪我写的这些短文,“知识性”多少有那么一点儿,“趣味性”也就太差了,很难迎合当代大学生们的口味,编辑先生也只能“挥泪斩马谡”了!

    今天,由点评幽忧子先生的诗,我忽然想到这些短文可以在我的博客上发表。所以名之曰“门外谈诗”者,因为我深知对于诗歌,我的确是个门外汉,不要说“登堂入室”,恐怕连大门儿也还没能进!民谚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让我这个外行人在网络上瞎说一通吧!---敬请方家不吝指正,更请各位网友一齐拍砖!

                                   蔡州一布衣  2007年7月8日于听雨斋

 

《门外谈诗》之第一

 

“诗心”评说(上)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十分广博的话题。但究其要者,乃是对“人”的关怀,对善良“人性”的呕歌和肯定。孟子说:“仁者爱人”。“爱人”,是对我国古典诗歌中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

    但是,仁者乐水,智者乐山。同样是“爱人”,每个人“爱”的原因、方式、角度和结果是不会一样的。这说是说,出于同一的目的,人们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对于同一的事物,人们可以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评价。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差异。在诗歌创作上,则取决于诗人的“旨趣”,也即“诗心”。

    “文如其人”。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诗心”。宋人赵汝回在其《云泉诗》中说:“人之于诗,其心术之邪正,志趣之高下,习气之厚薄,随其所作,无不呈露。”这就是说,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因某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而有所感悟,有所激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或“言志”,或“缘情”,于是就有了诗;而诗中所表露出的“心术”、“志趣 ”和“习气”,却是因人而异的,是与诗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学识修养、兴趣爱好、胸襟气度等息息相关的,这也就是说,其“诗心”就会大不一样。

    相传我国古代有一首咏雪诗,是文士、官员、乡绅、乞丐四人的“联句”。他们四人面对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各吟诗一句;由于四人的身份、境遇不同,其旨趣也全然不同。

    大雪纷纷落地(文士)

    此乃皇家瑞气(官员)

    下它三年何妨(乡绅)

    放你娘的狗屁(乞丐)

这真乃是“文如其人”也!如果说这只是一首打油诗,尚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我们就以历史上被人们多次吟咏的“昭君和蕃”的故事为例,来看一看“诗心”是如何因人而异的吧。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白居易《王昭君》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白居易《王昭君》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驼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      

                                       ——杨  凌《明妃怨》

    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刘献庭《王昭君》

    远嫁呼韩岂素期,请行似怨不逢时。出宫始觉君恩重,临去犹为斩画师。      

                                       ——赵  翼《绝  句》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刘庭献《王昭君》

    上面六首绝句,均为吟咏王昭君远嫁匈奴而作。但由于作者的旨趣(即诗心)不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王昭君也大不一样:

    第一首,“如今却似画图中”,是一位虽苦犹荣的王昭君;

    第二首,“黄金何日赎蛾眉”,是一位思归故里的王昭君;

    第三首,“羞向单于照旧颜”,是一位幽怨满腹的王昭君;

    第四首,“汉家长策在和蕃”,是一位义愤填膺的王昭君;

    第五首,“出宫始觉君恩重”,是一位深感皇恩的王昭君;

    第六首,“不嫁单于君不知”,是一位敢于怨刺的王昭君。

                                             2004年5月3日于听雨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