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谈诗》之第十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谈谈古诗中的理趣
在许多人看来,古诗,尤其是近体诗中的“律”和“绝”,是长于抒情而不宜于说理的,其实并不尽然。有些寓理于情、寓理于景的诗,也能使人读后觉到韵味绵长,传诵千古,这就涉及到了古诗中的“理趣”问题。
所谓“理趣”,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哲理之趣”。“理趣”在古诗中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或者在“物”之中,或者在“景”之内;有的是“无意说理”而理“自见”,有的是“有意说理”而理“化成”了“形”---包括“物象”、“景象”、“意像”和“形象”等等。
 许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举例来说吧。晚唐诗人许浑写过不少清词丽句,其中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咸阳城东楼》一诗的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两句诗是写诗人在“城东楼”的所见所感的,不仅言辞绚丽、对仗工切,而且也显示出诗人对于政治形势观察的细致入微。晚唐时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唐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既是诗人对当时风雨欲来的亲身感受,又是对晚唐政治形势的含蓄预示。由于它一语双关,发人深省,故常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国家、世界大动荡前夜的征兆。
 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畅游庐山之后,在西林寺壁上题过一首诗。诗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是写自己在庐山所目睹的壮阔景象,后两句是写游山后的感慨。诗人从自己的亲自感受入手,提出了一个观察、认识事物的哲理,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只有从各个侧面、各种角度去观察事物,才能窥其全豹,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沉湎于其中,往往会失之偏颇,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与苏东坡同时代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一次途径杭州,曾写过一首《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塔千寻,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这首诗中,诗人所写的佛塔与浮云,显然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在说明一个道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才能透过纷繁迷乱的“浮云”看清事物的本质。这里的“不畏”句,是说自己推行新法,虽然遭到众多的讥议与压力,但由于自己身居高位,又有皇上的支持,故而对推行新法有很大的信心。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水影共徘徊。”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水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字面上看,诗人是在写水塘景色的,与“观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其实,诗人是把“书”比做“半亩方塘”,把“书的内容”比做“天光水影”。塘中的水之所以清澈而晶莹,是由于从源头不断地有活水流来的缘故。这就不仅说明了“流水不腐”这一哲理,而且引申为书的内容之所以如此纯净精粹,正是由于有着丰富的创作源泉。诗人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要想创新,就应该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汲取新的资源与养分。
熟悉《中国文学史》的朋友都知道,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曾经参加过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当“永贞革新”因遭保守势力的扼杀而失败之后,刘禹锡被贬到夔州任刺史。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期间,曾借鉴民间曲调,作了九首《浪淘沙》,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首诗中,诗人借淘金抒发了自己在贬谪生涯中的思想感情。刘禹锡认为:顽固势力的诬陷虽然厉害,但并不可怕;革新人物虽然一时遭受挫折,也不会久被沉埋;政治风浪的吹打对自己来说,虽然严酷艰苦,反而更能锻炼出象金子一般坚强闪光的品质。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在巴山蜀水间,经过了20余年的迁客生活,直到55岁时才被召回朝廷。他在途径扬州时,遇到白居易等故友,相互酬和,他写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有一联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全诗虽然在哀叹自己的不幸遭遇,悲嗟故友的颠沛凋零,但却能够哀而不伤,一点儿也不颓唐。这是因为:诗人在“沉舟侧畔”见到了千帆竞发,在“病树前头”看到了万木争荣,诗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未来,并以此来鼓励新朋旧友。
转眼之间,七年又过去了。当刘禹锡62岁时,白居易把两首哀悼故友的诗寄给他,他写了一首诗答道:“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唯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刘禹锡这首寄给白居易的诗,是为悼念元稹等故友去世而作的,诗中除对死去的朋友寄于深切的哀思和感喟外,重点却是安慰、鼓励还活着的朋友。在诗中,刘禹锡用“新叶催陈叶”、“前波让后波”的自然规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旧事物都必将让位给新事物的,老一辈必然要让位给后继者。刘禹锡的这种朴素的“新陈代谢、除旧布新”的辩证观点,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哀伤之情,它既给人以安慰,又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首极富于“理趣”的上品之作。
 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与刘禹锡的诗相映成趣的是杨万里的三首“七绝”。这三首诗是:“莫言过巅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已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下横山滩望金华山》)“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这三首七绝,各言其“理”,各有其“趣”:第一首在暗喻人们,克服了一重困难,接着就会有另一重困难,因此不能沾沾自喜、掉以轻心,而要振作精神,继续前进;第二首则通过在急流中行舟这件事,说明一个好的“篙师”,应对航程中的艰难险阻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而不能“信船流”,否则就会兜圈子、走弯路;第三首是比喻一个好的改革家、领导者,应当像“蜻蜓”那样,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一旦发现了破土而出的新生事物,就要积极地扶植它、保护它!
但是,在古诗中的一些清词丽句,作者在创作时未必是从说理的角度出发的,只是由于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义理,经过后人的不断“附会”和“引申”而使之具有了“理趣”,这种情况的也不少见。
“野火烧不冬,春风吹又生”,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中的名句。这两句诗的本意是说:寒天烧焦了的野草,经春风一吹,草还会生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现在虽然离别,但还有再相会的机会。这是写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的。但后来这两句诗被“引申”为任何新生事物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一旦条件许可就能像野草一样萌发、舒展,决不会被腐朽邪恶的势力所摧残、所毁灭。
 陆游:“山重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句。本意是在写自己在走访亲戚时在路上的遭遇。诗人在路途中见到一重重山,一道道水,似乎有时看不到行进的道路了,但只要坚持走下去,就又能见到柳暗花明的村庄。对于这两句诗,后来被人们“附会”成在前进的过程中,不要为所遇到的暂时困难、险阻而退缩,只要继续前进,就能够见到“柳暗花明”的景象,就能够获得成功。
 叶绍翁:“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宋代著名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一个“关”字,一个“出”字,突出了春意的旺盛和春光的洋溢。但后来,人们却常常“引申”这两句诗去说明新生的事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任何樊篱也阻挡不了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名诗人李商隐的名句。诗人的原意是以“春蚕”、“蜡炬”来比喻坚贞的爱情是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的,是会坚持到底、至死方休的。后来许多仁人志士却常常以“春蚕”、“蜡烛”自喻,“引申”成表明自己愿为崇高的事业、可爱的祖国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和决心。
在我国古代,以自己的理解来“引申”和“附会”古人诗词的多得枚不胜举,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位集大成者,就是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里所引用的三句宋代词人的名句,第一句出于晏殊的《蝶恋花》,第二句出于柳水的《凤栖梧》,第三句出于辛弃疾的《青玉案》。这三首宋词本来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这与“成大事业、大学问”毫无关系,经王国维先生的这样“附会”和“串连”,不仅有了新意,而且能够发人深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另类的“创造”!
 王国维:“三种境界说”名扬天下 总上所述,我国古诗中的“理趣”,其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或者在“物”之中,或者在“景”之内;有的是“无意说理”而理“自见”,有的是“有意说理”而理“化成”了“形”,这些千变万化的“哲理之趣”,不管是“寓理于情”或者“寓理于景”,由于能够让人得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艺术魅力,韵味绵长,所以才能传诵千古,留芳百代!
2011年6月1日于听雨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