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门外谈诗》之第十九:写诗要用“诗家语”(之三)

 杏坛归客 2016-01-17

《门外谈诗》之第十写诗要用“诗家语”(之三)

 

写诗要用“诗家语”

                      ---第三讲:含蓄婉转,技法多多

 

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突出特点帮助诗友我国诗歌的阅读鉴赏和创作,现将古诗中常用的含蓄技法胪列于后,供大家参考。 

 

   《门外谈诗》之第十九:写诗要用“诗家语”(之三)

(一)托物寄意。即借助于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抒发讽喻之情。比如:欧阳修《画眉鸟》这首诗写道:“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鲜明对照。对于这首诗,读者如果仅感知到这个层面,则失之肤浅。其实,诗人欧阳修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朝中为官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形成强烈对照。诗人欧阳修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写下了这首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诗人的创作故意用否定(肯定)某事物来表达肯定(否定)某事物之意。质言之,就是“言非(是)而是(非)比如: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贾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贬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做司马。到任后遇到刚刚获赦的李白,诗人李白于是作此诗赠与贾舍人。诗中说,你贾舍人虽然被贬谪湘水之滨,你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那样,把贾谊贬谪到长沙而只是把你贬到了巴陵,你真的感谢皇上隆恩啊!实际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巴陵)并不比贾谊被贬之地(长沙)到那里!李白的这首诗,乎是在劝慰贾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昏庸寡情!由于这首诗,反话(讽刺语)正说(赞颂辞),显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又如明代诗人周在《闺怨》:“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此诗写江南二月,气候转暖,人们已开始试穿罗衣了。想必是杜鹃还没有飞到那里吧,夫君一定听到那“不如归去”的啼叫。所以,家乡虽好,夫君也不想回来。这首诗以思妇的口吻抒发相思之情。诗歌中,不说丈夫思念自己,而说“不思归”,这实际上是正话(思念乡妻儿)反说(游子不思归)。用这种手法,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思妇对丈夫的相思之切和她的无可奈何的情状。 

 

    《门外谈诗》之第十九:写诗要用“诗家语”(之三)

(三)指桑骂槐。即借题发挥,指此讽彼。比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诗人是在指斥商女(歌女),实则反映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填补空虚灵魂腐朽的生活,是诗人对晚唐衰败现实的侧面写照。     

 

(四)自嘲嘲人。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嘲讽自己达到对讽刺对象嘲弄、讽刺目的。比如:诗人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十二三年来我辛辛苦苦上京赶考,把美好的风光(五湖烟月)都丢弃了。还不如去学那个耍猴人孙供奉,只要能博君王一笑,就能穿上大红的官袍诗中说猴子上朝,本就令人捧腹;如今耍猴人孙供奉竟因能博龙颜大悦而官袍加身,这更是荒唐到了极点诗人罗隐嘲笑自己执迷不悟比不上耍猴人以技艺邀宠而轻易得官,深感自叹不如。这首诗,表面上自嘲,实则讽刺了晚唐皇帝昏庸荒诞,深刻揭露了唐王朝的黑暗腐朽,并且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渲染得酣畅淋漓,这比比直接讽喻还要耐人寻味,更深刻辛辣。     

 

(五)写景寓意。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意绪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达到情与景相互交融,耐人寻味。比如: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普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吴王夫差的游乐之地,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诗中所写景物:吴苑残破,苏台荒凉杨柳新叶,船娘菱歌西江明月,普照大地...这一系列景物,古今对照,蕴含着诗人李白对于人世盛衰无常的无限感慨。像这样写景寓意类诗歌,最为常见,不胜枚举,赘述。 

 

        《门外谈诗》之第十九:写诗要用“诗家语”(之三)

 

(六)对面落笔。诗人有情感要抒发,有相思要寄托,不直接写“我”如何如何,而是设想对方面对此情此景,会怎样怎样。采用这种“对面落笔的手法,往往能收到婉转曲折的抒情效果。比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杜甫没有直接从自己一面说自己怀念家中妻儿,而是设身处地从对面落笔;诗人由自己对月怀人,设想妻子儿女的心情由自己的相思难眠,而设想妻子深夜不寐由眼前两地望月不得团聚之苦,设想将来夫妻共同看月时之团聚之乐。这首诗,想象丰富,情真意切曲折婉转。李商隐《夜雨寄北》也属这类写法的作品。诗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未完待续)

     

       《门外谈诗》之第十九:写诗要用“诗家语”(之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