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雨茂慢性肾衰

 清茶清清 2016-01-18
杜雨茂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组方用药规律

1.杜雨茂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常用处方及其配伍分析
(1)疏利降浊汤( 救肾2号)
组成:柴胡12克,炒黄芩10克,党参12克,生姜6克,姜半夏10克,
猪苓2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桂枝6克,大黄8克,制附片9
克,怀牛膝15克,生地12克
功能:疏利三焦,化湿降浊,交通上下,救扶肾气。
主治:肾脾虚衰,水湿浊热泛滥壅滞,三焦气化不利,升降功能紊乱者。
配伍分析:疏利降浊汤由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大黄附子汤化裁而来。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要治疗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证。《伤寒明理论》“ 小
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五苓散在《伤寒论》里,主治太阳病经腑同病之蓄水
证,而以里之膀胱气化不利为主。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效。为“ 为分利表里
阴阳之方"。大黄附子汤在《金匮要略》里主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具有温中散寒,通便止痛功效。张璐认为“ 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慢性肾衰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正邪交争,而正气未衰,在临床表现为一派水
湿浊热泛滥壅滞于三焦之象。疏利降浊汤方中,柴胡疏泄透达少阳三焦之邪,并
能清热解毒,黄芩,清热解毒燥湿,二药疏泄三焦,清热燥湿为君。附子温肾扶
阳利水,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猪苓淡渗,利水作用平和,泽泻入下焦通利水道,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走而不守,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大黄性
味苦寒,直入胃肠,泄热降浊,通腹泻下。诸药共同助君药祛除三焦水湿浊邪,
兼有温肾健脾之效为臣。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党参补中益气,生津,扶正驱
邪。怀牛膝既可加强附子温阳作用,又可引水下行,功兼佐使之用。生地滋阴,防
诸药辛燥伤阴,共为佐药。诸药并用,共收疏利三焦,化湿降浊,益肾健脾之功。
配伍特点:攻补兼施,肾脾双补,寒热共投,补气与理气同行。
(2)温阳扶肾降浊汤( 救肾l 号)
组成:制附片9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西洋参6克,黄连4.5克,苏叶9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生姜12克
功能:温阳利水,清热泄浊,救扶肾气,恢复肾功。
主治:肾脾阳虚,水湿泛滥,挟有内热浊逆阻遏者。
配伍分析:温阳扶肾降浊汤由真武汤和连苏饮化裁而成。真武汤在《伤寒论》主治肾脾阳虚,水湿泛滥之证,具有温阳利水之效。正如《伤寒恒论》所言:“ 本方有温有行,阴阳两调,为温阳行水之首选方。"连苏饮出自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王孟英言“ 川连不但治湿热,乃苦以降胃火之上冲:苏叶味甘辛而气芳香,
通降顺气,独善其长。"
温阳扶肾降浊汤治证是肾脾阳虚,水湿泛滥。方中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连苏饮降浊和中,正符合该证病机。本证以阳虚为主时,方中制附片温肾壮阳,补火暖土,肾脾双顾,力宏效捷,视为君药;猪苓、泽泻甘淡渗湿利水。西洋参、白术、茯苓健脾燥湿,益气扶正,以助中焦之健运,共为臣药。川黄连清热燥湿,苦寒以降上冲之浊邪,苏叶味甘辛而气芳香,有行气宽中,和胃止呕之能,二药一升一降,以理脾胃升降之机,缓解恶心呕吐之症,白芍酸苦敛阴和阳,而利小便;生姜助佐药温中和胃止呕,既助附子温阳,又伍渗利药以温散寒湿。合则有温阳利水渗湿,补气益阴,和中降浊之效。
配伍特点:攻补兼施,肾脾双补,寒热共投,辛开苦降。
(3)化瘀降浊复肾汤( 扶肾3号方)
组成:柴胡12克,炒黄芩10克,党参15克,生姜6克,姜半夏10克,猪
苓2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桂枝6克,丹参15克,川芎12克
莪术12克,怀牛膝15克
功能:益气健脾,化瘀利湿,降浊和中,疏利三焦。
主治:气虚,水湿血瘀内阻,三焦气机不利者。
配伍分析:本方证由脾肾阳虚,瘀浊壅滞三焦所致。方中柴胡清泄少阳三焦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为君药,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利水
渗湿,大黄、怀牛膝、丹参、川芎、莪术活血化瘀,而怀牛膝又可加强附子温阳
作用,引水下行。大黄又能直入胃肠,泄热降浊,通腹泻下。诸药并用为臣,助君
药祛除三焦瘀浊水湿之邪,有助于疏利三焦。制附片、党参温补肾脾,扶正以驱
邪,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姜散寒和中止呕,为佐药。桂枝化气以助利
水,走而不守,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又能温经通脉为佐使药。共凑益气健脾,化瘀利湿,降浊和中,疏利三焦。
配伍特点:攻补兼施,肾脾双补,淡渗利水与活血化瘀并行。
(4)滋阴益肾汤( 肾炎3号方)
组成: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猪苓15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早莲草
12克,牡丹皮9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石苇15克
功能:滋肾健脾,清热利湿。
主治:肾阴脾气亏虚,湿热余邪留滞者。
配伍分析:肾炎3号方由猪苓汤和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来。猪苓汤《伤寒论》主治水热互结证。《古今名医方论》赵羽皇日:“ 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六味地黄丸系宋· 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中减去桂枝、附子,变干地黄为熟地黄而成。原名“ 地黄丸"。费伯雄《医方论》言“ 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
滋阴益肾汤中生地黄、山茱萸、怀牛膝、桑寄生、早莲草滋补肝肾之阴,而
桑寄生、怀牛膝还有利小便,利腰膝作用,为君药。黄芪补脾益气,建中促运,
茯苓、泽泻、猪苓健脾益气,淡渗利湿,石苇、白茅根清热解毒,清热通淋,共同开通水道,使湿浊外排,为臣药。丹皮、益母草活血利尿为佐药。全方共奏滋肾健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之功。
配伍特点:肾脾双补,滋阴与祛湿并行,淡渗利湿与清热清热同用。
(5)补肾健脾化浊汤( 肾病甲方)
组成:猪苓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桂枝6克,黄芪40克,党参15克,车前子15克,石苇15克
功能:健脾益气,渗湿利水。
主治:脾肾气虚,湿邪较著
配伍分析:肾病甲方由五苓散加黄芪,党参,石苇,车前子组成,各种肾脏病日久不愈,耗伤正气,病至脾肾。本证的病机是脾气亏虚,水湿内盛,方中黄芪健脾益气、利尿为君药,党参、白术,茯苓助君药补益脾气,且有淡渗利水之效,石苇、车前子清热利湿消肿,桂枝通阳化气,合茯苓通利膀胱,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共为佐药。全方共奏健脾渗湿,利水之效。
配伍特点:肾脾双补,温阳利水与清热利湿并行。
杜老从事肾脏病研究近50年,总结临床经验,自拟了许多治疗肾病的方剂,验之于临床,效如桴鼓。治疗慢性肾衰方面的方剂,常用的有以上5个,主要的方剂疏利降浊汤和温阳扶肾降浊汤。慢性肾衰病情错综复杂,虚实交错,寒热错杂,为沉珂顽疾,非一朝一夕所能恢复,也就是说,病程很长,有数年或数十年不定。临床处方紧依治法,灵活应用方药,才能恰合病机,正所谓“ 辨奇难病必求其本,圆机活法方不拘一"。
2.杜雨茂教授治疗慢性肾衰常用药及配伍
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虽然属基本制方原则,对后世医家组方产生了重要指导意义,但它却不能全面概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药物配伍关系,对某些药物
在方剂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能以其配伍加以阐明。杜老师治疗慢性肾衰,不仅熟知药性及其药效特点:如补肾有补肾阴、肾阳及肾气之分,补肾气常用桑寄生,怀牛膝,续断,狗脊,补肾阳则用鹿衔草,仙灵脾,.附子,桂枝,芦巴子,而补肾阴用生地、女贞子、旱莲草、山药、山萸肉等,还结合病情、病机特点,以及患者的耐受性,总结出许多用药经验和配伍经验。现将杜老常用药及配伍概述如下:
黄芪:《本草正义》张山雷日:“ ( 黄耆) 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
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 凡饥饱
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
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
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性味甘温,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
生肌之效。黄芪在慢性肾脏病中为常用药,尤用于温补脾阳。黄芪有提高血浆蛋
白和降低尿蛋白的功效,用量在30g以上还有扩张血管和降血压的作用,对于慢
性。肾衰的各期均可随证选用。常与它药常相伍而用,可增加疗效。脾气虚证,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若脾虚水湿失运,以致浮肿尿少者,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消肿之品配伍,治血虚证亦常与当归配伍。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常与人参、白术、三七,仙鹤草等品配伍增效,补气以摄血,止血以摄血。而中下
焦邪盛气滞,脘腹胀满较剧时,可佐以枳壳、砂仁、厚朴等行气药,以行气消胀。
中焦寒湿时,佐以干姜,使其补气升清时不至于把中焦的浊邪和胃气妄升,健脾
时不至于使寒湿留滞而塞中。
大黄: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慢性肾衰时,大黄是常用药,临证应用时,生大黄泻下力猛,其性苦寒、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多用于
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却增强了活血化瘀作用,尤其
适合老人体虚并有瘀血证者,能减轻伤胃气、伤阴血、腹痛等副作用,但其活血
作用较强,常用于瘀血诸证效佳。酒大黄:酒能引药上行,酒大黄有升提之性,
能引药上行,善清上焦实热,其泻下作用趋弱,能缓和寒下。酒大黄能减轻腹痛
之副作用,增强活血祛瘀之功。泻下时常用生大黄和酒军,均后下,不宜久煎。
使用时注意: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脾胃虚寒者应伍以温阳药。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大黄具有利尿、改善肾功能,抗病原体,止血、改善血液流
变学,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脂作用。大黄在慢性肾衰的应用
很普遍的,无论有无大便秘结,对于正虚较著者可用酒大黄。杜老临床应用大黄通常剂量为8一15克,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耐受能力,大黄宜从小剂量开始,渐观察加至适当剂量为宜,一般在服用含大黄的药剂后,以每天大便在三次为宜。
若患者在大黄剂量达到15克以上时,大便仍然秘结,配伍炒枳实10一12克,以行
气导滞,炒莱菔子30克或麻仁30克,助大黄通腹泻下。若患者脾胃虚寒,出现
胃脘胀满,畏寒反酸,呕恶纳呆者,可减少大黄用量或伍以干姜温中散寒化浊,
去大黄苦寒之性。若患者服用少量大黄后,大便溏稀或腹泻,则停用大黄。若患
者热结便秘,可配伍虎杖清热利湿通便。
冬虫夏草:早在1757年,《本草从新》记载有“ 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治膈症皆良"。现代研究认为冬虫夏草提取物有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能减轻慢性病的肾脏病变,改善肾功能,减轻毒性物质对肾脏的损害;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提高对人体有利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等。冬虫夏草是一味治疗慢性肾衰很有前景的中药。冬虫夏
草及其人工发酵菌丝体中含有丰富的游离氨基酸、核苷和微量元素等。慢性肾衰时所缺乏的几种必须氨基酸,尤其是支链氨基酸在50%虫草醇提液中的含量均高。天然冬虫夏草由于药源不足,价格昂贵,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杜老研制的虫草健肾宝胶囊内含冬虫夏草和西洋参,应用于慢性肾衰的各个阶段。用法是一次2粒,日3次。因冬虫夏草价位昂贵,装入胶囊服用,可增加吸收比例,且服用方便。
连翘:《本经》日味苦,平。《雷公炮制药性解》认为连翘入心、肝、胆、胃、三焦、大肠六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有“ 疮家圣药"之称。
《药性论》认为连翘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而《药品化义》言及:
“ 连翘,总治三焦诸经之火,心肺居上,脾居中州,肝胆居下,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通畅。"杜老认为连翘清热解毒与一般苦寒清热解毒药不同,连翘
味苦不寒,服之不甚伤脾胃;二是连翘功善散扬,通达表里上下,上、中、下三
焦病变均可辨证配伍。外感时配伍连翘,除有散邪解表作用外,尚可鼓舞人体
正气,驱逐体内伏邪。况连翘性微寒,故无论风寒风热,皆可选用之。慢性肾衰湿热内盛,三焦气机不畅时,常于清热利湿药配伍连翘15—30克,不仅增强可起到清热利湿作用,还起到疏通三焦之效。脾肾阳虚,水肿明显,水湿久郁化热,成夹杂之势,杜老临证时,以温阳利水方真武汤中配伍连翘,既清热利湿,又畅三焦,通水道而助消除水肿。杜老临床治疗水肿,无论阴水阳水,皆为首选。
连翘味苦而辛,颇具走散之性,入少阳而畅气机,入血分而散瘀结,行三焦而调
水道,自表透里,彻上彻下,故可外开鬼门,内洁净府,使水邪之患自消。慢性
肾衰胃热呕吐,杜老以连苏饮(黄连、苏叶)中伍以连翘15—20克,又足以解足少阳之郁气,清其热而散其郁",连翘体轻通达,和畅气机,入胃可清热、利枢机,助连苏饮辛苦苦降,则呕吐自止。柴胡、黄芩配伍连翘,连翘可增强其疏泄
三焦之效。此外,杜老临床常用连翘清利肝胆湿热,除黄疸,畅达血脉,通经血,驱伏邪,保肝护心等。该药清热不伤阳,除湿而不损阴,不拘何证,均可随
证灵活配伍。遣方之时,或舍其用而取其性,或弃其性而扬其用,或性用齐借,皆依证而定。
柴胡:在不同的剂量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功效。柴胡配伍升麻,用量在5—8克,有升阳举陷的作用;柴胡量大16—30克则有清解少阳郁热之效;中等剂量9—15克,则有疏肝解郁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对肾脏纤维化、硬化有缓解和治疗作用。杜老治疗慢性肾衰常用柴胡清解少阳郁热,疏肝解郁。与黄芩配伍,有清解少阳郁热,疏泄三焦的作用。慢性肾衰常有湿热毒邪为患,致气机受阻,气化失司,与清热利湿药配伍,柴胡疏肝解郁之外,又能通畅三焦气机,兼
能和解退热,且与清解不同,而偏于疏解。
益母草:《中华本草》里益母草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本草汇言》言“ 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慢性肾衰病程较长,中医认为“ 久病多瘀",尤其是慢性肾衰晚 期,瘀血与水湿胶结,病情更加缠绵。在这种情况下,杜老临证时常于方中加入生益母草活血利水,用量要大,在30克左右。生益母草辛凉微苦,归肝肾经,以活血化瘀、调经利水为突出功能。在慢性肾衰的任何证型中,只要有瘀水并存的情况,均可应用生益母草30克。
肾茶:又名猫须草,《全国中草药汇编》:肾茶有清热祛湿,排湿利尿功效。
剂量:l ~2两,本种为极好的利尿药。现代研究认为:肾茶具有利尿和抑制草酸钙结合作用;抗炎作用;抗菌作用;降压作用及对微循环的影响;降糖作用;细胞毒、抗肿瘤作用;抗氧化作用。杜老临床治疗慢性肾衰时常配伍肾茶以清热利湿、利尿,用于湿热内郁、水肿的患者。
附子:慢性肾衰累及少阴,心肾阳气虚衰,症见四肢逆冷,水肿明显,心悸气短,喘促烦躁,下利清谷,脉沉细微,甚至脉微欲绝,面色咣白,此为阳虚欲脱,宜回阳救逆。方药首选附子,一般用量在9—30克,伍以干姜、肉桂等甘温药
以迅逐阴寒,力挽残阳;病情急重者再加人参以培补元气。肾脾阳虚水肿者,制附子轻者用8—12克,重者用至12—15克,佐以桂枝温阳益肾,化气利水。肾阳虚便秘者,制附子伍以大黄温阳通便。肾脾阳虚,中焦寒湿壅滞,附子伍以干姜,温补肾脾,散寒胜湿,降逆止呕。慢性肾衰时,患者存在肾脾阳虚,但同时有水湿、邪热,瘀血,痰浊存在,病情错综复杂,寒热交错,而附子味辛、甘,大温,应酌情应用,尤其是伴随有出血症状时,制附子宜小剂量应用,可伍以三七、生侧柏叶以止血。有人认为附子有升高血肌酐的作用,杜老强调,制附子在复方中应用,未发现此副作用。
降压中药的辨证选择:据实验和临床观察常用而较为有效的降压中医较多( 前面已列)。此类药中除杜仲、黄芪、天麻、怀牛膝、豨莶草外,大都偏于寒凉,肝火上亢和肝阳偏亢者可配伍选用,脾虚的高血压病人可配伍黄芪,取其健脾益气,降压之效,此时黄芪用量须在30克以上。肾阳不足可配伍桑寄生、杜仲、怀牛膝,在降压的同时,具有补温阳益肾的作用。痰湿内盛者可配伍茯苓、白术、钩藤、天麻应用。
3.杜雨茂教授治疗慢性肾衰方药配伍特点
配伍规律是针对一定的证候特点所采取相应的治法为前提,结合中药本身的性味及功效,选择性地将两味以上的中药进行组合配对而形成的。方剂配伍是有理论、有依据的,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研究配伍结构的配伍规律,是方剂学的重要命 题之一。配伍结构的组成方式是复杂的,它的内涵包括药物的性能( 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适应证候特点所采用的各种治法等等。
慢性肾衰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迁延日久而形成的,其病情错综复杂,病机虚实夹杂,病性寒热错杂,涉及脏腑较多,伴随的实邪有风、寒、湿、热、痰饮、瘀血、气滞之不同,杜老临证时强调“ 审证求因,辨证施治",补虚不忘驱邪,祛邪时兼顾扶正,其组方规律体现于不同治法组合,具体如下:
(1)滋阴与清热渗湿利水并用
滋补肾阴药物与清热渗湿利水类药物相伍,主要用于治疗肾阴亏虚,体内湿热余邪未尽。体现于滋阴益肾汤,方中生地黄、山茱萸、怀牛膝、桑寄生、旱莲草滋补肝肾之阴,配伍茯苓、泽泻、猪苓淡渗利湿,石苇、白茅根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共同开通水道,使湿浊外排。该方由六味地黄丸合猪苓汤而成,方中去原方熟地,阿胶,加生地而成。如此变换是因熟地,阿胶太过滋腻,有碍脾胃运化,易滋湿生腻。利水渗湿与育阴清热共用,则清热利湿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滋湿生腻。疏利降浊汤中,大量的利水渗湿药中伍以生地滋阴,防诸药辛燥伤阴。温阳扶肾降浊汤方中,于温阳利水渗湿药中加白芍酸苦敛阴和阳,而利小便。
(2)温阳利水、健脾行气、淡渗利水、清热燥湿并用
慢性肾衰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病长期发展,损及肾脾。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
液代谢的全过程。若肾开阖不利,水液排泄失司,停聚而为水湿痰饮;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温运而湿聚痰生;以及土衰不能制水者,均可产生水湿而停留体内。水湿痰浊是慢性肾衰中主要的病理产物,尤其是水湿一直伴随于慢性肾衰各个病程中,郁久有化热之势。杜老治疗水湿证,温阳利水与健脾行气、淡渗利水法并用,若有湿热,则伍以清热燥湿药物。如补肾健脾化浊汤,主要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方中淡渗利水,健脾利湿药: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温阳化气利水药:桂枝,清热利湿:石苇、车前子,共同开通水道,使湿浊外排。且石苇、车前子味苦寒,可制约桂枝、茯苓、白术的甘温过燥伤阴。疏利降浊汤方
中,附子、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走而不守,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茯苓、泽
泻、白术、猪苓健脾益气,淡渗利水,黄芩清热解毒燥湿。三焦为“ 决渎之官",水道不利而为水湿痰饮。水湿痰饮形成后,与三焦气化失司相互影响,因此方中
用柴胡疏利三焦气机,并能清热解毒。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助柴胡梳理气机,
行气以利水。正如《圣济总录》说:“ 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宜通水液,行入 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涩,脉道闭涩,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
聚成痰饮。” 杜老治疗水湿证芳香化湿,苦味燥湿,淡渗利湿并用。水湿的
产生与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治疗时配伍健脾药以培土治水,如茯苓、白术、党参等;配伍温阳药以温化水湿,如制附片、桂枝;配伍理气药,使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湿化,如柴胡、砂仁、大腹皮等。湿性重浊、粘滞,缠绵难愈,因此治疗当“ 谨察阴阳所在,以平为期” 。
(3)温清消补诸法合用,寒热并投
《素问三部九候论》言“ 虚则补之",“ 损者益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言“ 结者散之"“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 中满者,泻之于内;其下者引而竭之"。慢性肾衰气血阴阳俱不足,肾脾阳虚最为常见,其次是肝肾阴虚,肝血不足,邪实有水湿、痰浊、瘀血、宿便等。可以说是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病机是治法产生的基础,因此治法中温清消补下诸法并用。
疏利降浊汤中,制附片、桂枝温补肾阳,生姜补脾阳,生地、怀牛膝滋补肝肾之阴,党参补气。邪实包括水湿,痰浊,以及郁久化为湿热,泽泻利水渗湿,
茯苓、猪苓淡渗利水,白术健脾渗湿,桂枝温阳化气利水,姜半夏辛温燥湿化痰,
而茯苓、白术还可健脾益气化痰,炒黄芩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柴胡理气,针对水湿痰热之邪,补气与行气药并用;辛温与苦寒共用,即为寒热并用。本证为阳虚寒症,兼有下焦邪热宿垢内停,寒热错杂,用大黄苦寒以泻浊通腑,与制附片、
桂枝辛温同用,寒热并投,治疗下焦寒热错杂证。体现的治法有补虚泻实并行,以泻实为主:阴阳双补,以补阳为主;脾肾双补,以补肾为主;多法并用,祛除水湿痰浊。
温阳扶肾降浊汤是以经方真武汤和连苏饮化裁而来的。方中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连苏饮降浊和中,正符合该证病机。方中制附片辛热,温肾壮阳,补火暖土,肾脾双顾,力宏效捷,当为首选;白术、茯苓健脾燥湿,益气扶正,以助中焦之健运。西洋参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有气阴双补之效。猪苓、泽泻甘淡渗湿利水。川黄连清热燥湿,苦寒以降上冲之浊邪,苏叶、生姜味甘辛而气芳香,有行气宽中,和胃止呕之能,二药一升一降,以理脾胃升降之机,生姜既助附子温阳,又伍渗利药以温散寒湿。白芍酸苦敛阴和阳,而利小便;全方共奏温阳利水渗湿,补气益阴,和中降浊之效,体现治法有温阳、益气、滋阴、燥湿、利水、降浊,包含的药物配伍规律有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化瘀降浊复肾汤方证由脾肾阳虚,瘀浊壅滞三焦所致。方中健脾益气,利水渗湿有党参、猪苓、泽泻、茯苓、白术;理气药有柴胡、姜半夏,而姜半夏又能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类药有大黄、怀牛膝、丹参、川芎、莪术,而大黄又能泄热降浊,通腹泻下;温阳益肾药用制附片、桂枝;全方体现治法有温阳益肾,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淡渗利湿,理气降浊。
(4)顺应脏腑生理特性,辛开苦降,疏利三焦
“ 辛开苦降"法又称“ 辛苦通降"法,是用辛热、苦寒两种药性相反的药物配伍组方,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苦味药物具有降泄、通下的功效。
辛浮药多具辛、甘味以及温热之性,沉降药多具苦、酸、涩味以及寒凉之性。辛苦药味的组合,共同完成气机疏通、宣发及排泄、降浊的全过程,共同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保证气体在人体内的良性循环。一辛一苦,一开一降,相反相成,用以调畅气机、调和阴阳、平调寒热,分解湿热,因常用于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湿热相混等诸多复杂病证。属中医八法中消法、和法范畴。
慢性肾衰时,脾肺肾诸脏气虚,不能行气化湿,致水湿痰浊郁积体内,有碍水津生化,累及三焦,气化失常。中焦脾胃俱虚,寒湿邪热等浊邪干犯中焦,气机阻滞,纳化无能所致。若不及时调治,则水谷营养日渐匮乏,气血化生无源,正气愈衰,病情加速恶化。患者多有恶心呕吐,脘腹胀闷,食欲减退,舌苔多厚腻,
这多因病延日久所致。中焦有病邪阻隔,久之必影响上焦和下焦的气机交通升降,三焦为人身水火通行之路,上火下水,不得相济,整个关格证的病机关键也系于此 。《中藏经》言:“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余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下宣上,莫大于此者也"。水湿痰浊之邪郁阻于三焦,与三焦气机紊乱互为因果。湿浊郁久化热,形成寒热错杂之势。“ 六腑以通为用",因此治疗当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法当疏理三焦气机,分利湿浊。《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首先提出了“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理论,明确指出辛味药属阳,具有发散、升阳的作用:苦味药属阴,有清热、降泄的作用。辛温以散痰湿之结,且可升清阳,苦降以清内郁之热,又能降浊阴,辛温药与苦寒药相伍,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分解湿热,恢复三焦气机升降,如此邪去正复,纳化复常。
杜老临证选择药物配伍还结合患者症状和药物作用的部位特点应用。《临证指南医案》云:“ 大凡受纳饮食,全在胃口。……哕逆举发,汤食皆吐,病在胃之 上脘。"《针灸大成》亦云上脘主“ 翻胃呕吐食不下。” 关于中脘,《难经· 三十一难》云主“ 腐熟水谷",《针炙大成》云主“ 食饮不化"。下脘别名幽门,主通降。三脘受纳、腐熟、通降的功能实即三焦如雾、如沤、如渎的功能。《景岳全书》云:“ 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寒者地之阴也),地道也。"慢性肾衰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者,病位在上焦,病机为上焦湿浊或湿热郁阻气机,胃气上逆,杜老常配伍连
苏饮应用。连苏饮方出自薛生白《湿热病篇· 十七条》。连苏饮所治之呕吐,其病机为胃中郁热。薛氏自注:“ 肺胃之气,非苏叶不能通也"。杜老用连苏饮,
黄连一般用量3—5克,低于6克。黄连苦寒清热,既降浊阴,又引胃气下行,过
寒则伤阳。若不效,苏叶改为藿香,藿香辛,微温,芳香化浊止呕作用强于苏叶,
正如贾所学《药品化义》言“ 藿香,其气芳香,善行胃气……有醒脾开胃之功。"
白蔻芳香化浊亦可配伍应用。诸药合用,辛开苦降,恢复上焦气机升降。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病在中焦,不能腐熟水谷精微,其病机多为中焦寒湿,气机郁滞。常用干姜、砂仁以温散寒湿,行气化湿消胀,并根据病证寒热以及气滞情况、药物特点而随机选用:陈皮化浊和中降逆,性偏燥;橘红,化痰和中而不燥;厚朴与槟榔消胀作用明显,现代研究认为二药对肾功能有影响,不宜久用:枳壳、青皮、枳实均能行气消胀,但有升压作用。下焦垢浊内停,症状表现为大便秘结,当辨寒热润燥。热结者,伍大黄能清热通便,恢复气机运行。亦可选酒军,兼有活血化瘀之效;下焦湿热兼有便秘者,配伍虎杖,入血分,性平和,可助大黄清热利湿通便。若为寒积者,大黄与制附片相伍,去性存用以温下积滞。燥结者,此为下焦津液不足,加炒莱菔子行气润肠通便。诸药应辨证应用,脾胃虚寒之人可不用。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言:“ 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气也,焦者热也。……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日‘ 决渎之官’ 。说明了水湿内停与三焦气治的关系。故在清化湿浊同时,宜通调三焦气机,三焦气机得复,病情趋于好转和康复有望。因此方中多有柴胡、黄芩,二者相伍有疏泄三焦之效,一散一清、一升一降,和解少阳枢机,疏达表里内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