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在高楼大厦崛起、火车地铁铺陈的时候,有些东西却永远的消失了…… 上海电视塔 老一代的上海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个“票券”的时代,其中布票上印着的就是当时中国第一高塔——上海电视台,位置就在如今的南京西路青海路附近。后因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成,于1998年7月拆除。 虹口大戏院 来自西班牙的商人安雷玛斯在海宁路乍浦路扣租借了一处溜冰场,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是上海市首家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向社会开放的营业性电影院,1919年改名虹口大戏院。1988年因海宁路拓宽全部拆除。 亚洲第一弯 “亚洲第一弯”,这是所有看到过它的人对上海延安东路高架外滩下匝道的美誉。曾经,这个“华美的弧形”还被上海市民誉为“外滩最佳观景点”。为了配合外滩通道综合改造工程的推进,这座设计寿命长达100年的高架桥,在2008年2月13日被拆除。 八仙桥 老上海都知道“八仙桥”,在什么地方?黄浦区西藏南路、延安东路及周边一带。“八仙”二字可不是传说中的八位神仙,而是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有关。 泥城桥 这恐怕是只有老上海才知道的地名了。西藏路桥,原名泥城桥,亦称新垃圾桥(垃圾桥,即现在的浙江路桥),是苏州河上的一座桥梁,南接西藏中路,北接西藏北路,南起北京东路,北至蒙古路。著名的四行仓库即位于该桥北端的晋元路上。 大自鸣钟 在老上海的记忆中,沪西“大自鸣钟”远近闻名,当年,就连到附近去买东西,都叫成“到大自鸣钟去”,而周边开出来的日用品商店、小五金、或者烟杂店,都会自觉地取名叫“大自鸣钟火锅”、“大自鸣钟宾馆”、“大自鸣钟电器商店店”等等 擂沙圆
油氽馒头 上海的百年老店枣沈大成点心店制作的油氽馒头,可以说是非常的出名。该店的油氽馒头更是集各家之长 生炒热白果 旧时上海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吃。卖者会挑一担子,前担置火炉、铁锅,后担放置生熟白果,熟的放在保温的棉袋内。小贩一边用上海话高声道:“生炒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分洋钿(即钱)买×颗。”一边用锅铲在铁锅内翻炒碎瓷碗片弄出响声,再现炒现卖。 两面黄
老虎脚爪 年轻一代的上海人,对“老虎脚爪”几乎闻所未闻。它是老上海一道很寻常的点心,主要用料是面粉,捏成有点像老虎脚爪的形状,然后放在特别的器具里烘烤而成。虽然用料、做法都很普通,但其色泽金黄,香脆酥松,价廉味美,老上海人对它可是情有独钟。 箍——桶——箍—哦 如今,抽水马桶和现代浴缸,老早代替了老旧的木制品,洗脸盆的材质也换了好几代。市区里再也看不到走街串巷的箍桶匠人。 “啊有啥格坏格棕绷修伐?啊有啥格坏格藤绷修伐?” 对于睡棕绷床长大的这代人来说,这样的“吆喝声”再亲切不过了。听到这声吆喝,不需要去张望,就仿佛能看到一个背着一大包棕绳的人走进了弄堂;由于修棕绷的绍兴人居多,因此,这声吆喝常常带着“绍兴大板”的味道。 爆草米花~~~~ 爆炒米花的,似乎永远是一个脸晒得黑黑的老头,面前一个架在炭炉上的圆肚子的铁筒,边上有把手可以转。旁边地上放一个搪瓷杯子,不管爆什么,都以装满那个杯子为限。 削刀~~~~磨剪刀唻…… 这是弄堂里听到最多个吆喝之一。随着一声声的吆喝,可以看见磨刀师傅在弄堂里,穿来穿去的身影。 阿有坏咯橡皮套鞋修伐 狄种生意,主要是江苏苏北地方宁(人)做格比较多。狄格也是个老行当,换伞骨、补伞面、修皮鞋。搞熟勒,就会立勒弄堂口外头 弄堂,曾与千千万万上海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多少故事,多少记忆,都在这里上演落幕。走进上海弄堂,你才能看懂老上海人的生活。 去年12月,敦惠坊作为长宁区最后一片旧改基地最终签约达标。有人用镜头记录下了这片地方最后的瞬间。看看照片里的生活场景,是否也是你似曾相识的? 最理想的爱情,莫过如此 昏暗的灯光下,不知道这条弄堂进出了多少人 为了勤俭持家,自己搭上竹杆晾衣晒被 冷清的楼道,上下的居民越来越少 有限的条件下只能在弄堂里清洗碗筷 布满青苔的水池,曾是每天淘米洗菜的地方 越发展,越消失。 很多熟悉的东西不见了, 回忆很暖 且最后让我们把这一幕幕统统收好放入记忆的信封吧 或许有朝一日 他们还会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