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

 璇琮坑 2016-01-18
                           (2015年12月28日)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

           华夏瑰宝——保利海归精品文物特展: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下面继续欣赏保利艺术博物馆海归文物特展的青铜器精品。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细线纹博山炉   东汉

    这件博山炉,上面的盖子做成仙山的形状,山峦重叠,祥云缭绕,其间点缀有树木及虎、豹等各种动物和神兽,盖顶上立有一只被称为朱雀的神鸟。通体保存基本完好。炉体呈盂形,饰云气纹,云气间镂出细缝隙,备燃香时进气之用。一侧附小环钮,以系结炉盖。盖作圆尖锥形,下缘饰三角纹带,其上则流云缭绕,山峦重叠,並于峰壑间辟出烟孔。盖巅立一鸟,当为天鸡或凤凰之属。炉柱上部为背生双翼的羽人,跪坐在环绕四辟邪的基座上。它和炉盖上铸出的神山、神鸟相配合,透露出浓厚的神仙思想。
   此类熏炉之器腹较深,应于其中燃炭火,而将当时经东南亚一带传来的龙脑、苏合等树脂类香料的碎屑撒在炭火上。在广东广州汉墓出土的熏炉内曾发现尚未烧完的炭粒。为防止炭火太旺、燃烧过猛,所以留的进气孔颇狭,以使木炭保持缓慢的阴燃状态。盖上的出烟孔也不大,为的是让烟篆徐徐散出,弥漫室中。

   树脂类香料的质地优于汉以前所用的草本茅香、高良姜等物,但当时多由南海输入。故汉代在熏炉的製造工艺方面,南方地区常开风气之先。与本器造型基本相同的熏炉,在广东广州先烈路惠州坟场及湖南衡阳蒋家山等地的东汉墓中出土过,故本器也可能是中国南方的产品。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虎耳蟠龙纹壶   春秋

    该壶上承盖,盖作中空镂孔圈形,敞口似盆状。器身侈口,长颈,腹部垂弛,圈足外撇并有折边。颈部有对称的虎形双耳,虎身回首卷尾,作攀缘状。虎形双耳与器身分铸,其间有明显的焊接痕迹。盖顶镂孔部分为蟠龙图案,上部和下部周围饰綯纹。壶身的耳际以下饰四道突起綯纹及三条蟠龙纹宽带。颈部和下腹部饰以填有细线云纹的莲瓣纹各一周。壶形体较大,纹饰极其华丽。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错铜勾连雷纹络套壶   战国

   该壶直口,长颈,圆肩,卵圆腹,直壁式圈足。肩两侧各饰铺首衔环耳。缺盖。壶腹部饰络套纹,其中五道横向绳索纹与六道竖向绳索纹垂直相交,将整个腹部分隔成二十四个方格。方格内用红铜错嵌勾连雷纹。络套纹与错嵌红铜饰交相辉映,表现出精美雅观的艺术效果。壶颈部也用红铜错嵌出对三角纹组成的四组格栏,格栏内错嵌凤鸟、立鹤、狩猎等纹饰。直壁圈足上也错嵌出红铜对三角纹。整器装饰华丽,美观大方。
   此种铺首衔环铜圆壶,是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的风格。壶颈部错嵌的对三角纹方格填鸟兽纹图案,也是春秋末、战国早期三晉文化区和江淮间吴楚文化区所流行的纹饰。这时期纹饰中的动物纹,多作动态的奔跑状,一反以往的静态形式,正是受到北方游牧文化艺术影响而出现的新风格。所以,此件铜圆壶,既表现出了浓厚的中原文化特点,又吸收了北部狄文化的因素,是中原文化与狄文化融合的产物。另外,山西万荣庙前村战国晚期墓也出土两件饰络套纹的铺首衔环耳铜圆壶,方格内用红铜错嵌凤鸟纹。从壶的形态及装饰纹样看,此件错嵌红铜勾连雷纹络套铜壶比庙前村所出铜壶时代要早,可定为战国早中期的三晋之器。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透空蟠螭纹香熏杯   战国

   此杯整体呈杯形,上粗下细,斜直壁;直口,口内侧微敛;平底,底侧附三兽首形足。口上唇面以红铜嵌饰流云纹,口外侧及近底足部位以红铜嵌饰勾连云纹带。腹壁通饰相互缠绕的镂空蟠螭纹,蟠螭纹上饰细密的三角卷云纹。底侧壁饰勾连云纹。平底,中部有一大圆孔,外周有4 个扇形孔。三兽首形足用细缐圆卷纹饰成兽面。整个器体玲珑剔透,精致美观。

   此种器物,此前仅发现6件,皆出自楚文化分佈区的大型墓葬之中。其中湖北荆门市包山2 号楚墓、河南信阳市长台关1 号楚墓各出土2 件,湖北荆州市江陵望山1 号楚墓、随州市曾侯乙墓各出土1 件。前三墓的时代属战国中期,曾侯乙墓属战国早期。故此器的时代可定为战国时期。但与上述6器相比,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一件工艺更精,装饰更为华美。包山二号墓和长台关一号墓所出遣策中均记有“二□白□之皆□。”研究者考证,“□”即酱,借作妆,也即装饰之意;“白”借作碧,即绿色石头,两墓所出之器均饰有绿松石;“□”读如觳,即圆筒形器:“□”读如雕,即雕镂之意。认为“妆碧觳”当是外饰绿松石的圆筒形镂孔杯的专名。望山一号墓所出镂孔杯内还保留一些植物残片。中国古代喜用各种香草让其自然散发香味,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一件陶熏炉里就装满了茅香。由此推测,这种精致的铜镂孔杯可能用以装香草散发香味之用。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菱格乳钉纹鼎  

   该鼎属商代晚期的常见形制,体态厚重,保存极佳,除表面有薄薄的浮绣外,其余均完好如初。鼎口立有上部略厚的圜顶耳,折沿方唇,腹部深浅适中,腹壁略外鼓,圜底周围分立三条粗柱足。花纹集中在腹壁周围。口沿下以六道短而厚的扉棱将纹带分为六区,每区在云雷地纹上饰一躬身夔龙纹,夔龙以扉棱为中轴,龙头两两相对。宽大的腹部以层层菱格纹为地纹,斜格中央饰乳钉纹。在鼎腹壁与三足相应的位置上,各有范缝一道,但向下只延伸到乳钉纹带的下缘,鼎底未见痕迹,铸型当是三壁范加一圆形底范。该鼎铸造精良,造型稳重,纹饰谨严,是商代晚期小型铜鼎中的佳作。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顾首龙纹尊   西周

   该尊侈口,束颈,垂腹,圈足亦侈。器颈下饰顾首卷尾龙纹及弦纹一周,圈足饰两道弦纹。垂腹的尊及所饰顾首捲尾龙纹,都是西周中期前段的特点。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嵌铜鸟兽提梁盉    战国

   盉曾称之为鐎壶。其直口,短颈,广肩,鼓腹,圜底,三蹄足。隆顶盖,饰瓦纹,中部半圆形钮套铸活环。肩部两侧有龙首环形钮,与提梁套铸相连,提梁饰重环纹,两端饰螭首。鸟首状流,鸟喙为流口。器身饰有三道凸弦纹,上嵌有装饰物。此类器在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较多。从器形看,春秋时期流多作兽首形,腹部弦纹间多饰蟠螭纹,提梁多作成一龙形;战国时期流多为简化的兽首形,並新出现鸟首形流,腹部多仅饰弦纹;楚国地区则多流行素面、高足型。对照以上诸器,此器与战国晚期山西长治分水岭36号墓所出的一件非常相似,时代亦应属战国晚期。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庚爵    
    此爵的流和尾均上翘,器口呈优雅的凹曲线,口部近流处立菌状柱,柱上端略向外倾。颈部较短,直腹深长,圜底如半球状,腹一侧有兽首鋬,相对于鋬的一侧和爵身前后,都有直而长的鳍形扉棱。圜底周围分列三隻外撇锥足,断面呈三棱形,一足位于鋬下,另两足对列器身另一侧。爵流和尾下中綫上,有清晰的范缝痕迹,向下一直延伸到腹壁两侧的扉棱上,器底不见范缝痕迹。双柱柱帽上饰漩涡纹。颈部饰蕉叶纹,其流和尾的蕉叶尤其粗巨,由相对的云雷纹和芒纹组成,好似麦穗。器腹前后在云雷地纹上加饰一个兽面纹,角、眉、眼、鼻、嘴都很分明,双角向下折转后又向上挑起,好似羊首。扳内腹壁上铸有族名文字“庚”。同样的族名文字也见于保利艺术博物馆同时入藏的庚觚,两器原当属同一铜器群。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中)                     蟠虺hui纹盖豆   春秋

   这件带盖豆,豆盖形如覆盘,盖口罩在子口外,作弧形穹顶,顶中央有矮柄状捉手,捉手圈顶向外平伸,可以却置。豆身直子口,深腹斜收为圜底,其下托以细豆柄,豆柄上段垂直,下段外撇为圈足。豆身两侧有相对的环耳。环耳之间的盖面上,各有一条纵向的范缝痕迹。盖的圈顶内和圈顶上均饰以蟠虺纹,盖面以两道较宽的素面环带分隔为三个纹带,其内均饰以蟠虺纹。器身豆盘上的蟠虺纹也以素面宽带分为两层,上层宽而下层窄。豆柄下部以窄素带分为两层,上层为蟠螭纹,下层作相对联弧纹状构图的云雷纹。环耳两侧以绹纹为边框,其间填以云雷纹。这些纹饰的构图单元都很细小,其中作为主纹的蟠虺纹每个单元为一个小方块,它们整齐排列组成蟠虺纹带。

 在先秦文献中,豆是专门盛放调味品的器皿,《周礼?天官?醢人》所记朝事之豆、馈食之豆和羞豆等,豆实都是韭菹、酰醢之类。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带盖豆并非如此。河南洛阳烧沟战国墓出土的陶盖豆中,还常常有粟米遗存,表明这种豆的功用也与簋、敦有相似之处,可以用来盛装黍、稷、稻、粱。该豆形态与纹饰均具有典型的晋系风格,春秋晚期的河北邢台市南大汪村出土的蟠虺纹铜豆,其造型和纹饰就与该豆近似,它们都应属于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晋文化分布区的铜器。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