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在东方——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李平东方明珠 2019-10-09
镶嵌几何纹方壶  战国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敞口,直颈,弧形方腹,有一对兽首铺首衔环,方圈足。通体镶嵌红铜和绿松石组成的几何纹饰,线条曲折多变而富有规律,色彩协和而富有对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体现出战国晚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高超水准。
  

镶嵌几何纹敦  战国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敦是用以盛放饭食的器皿。器和盖几乎对称,各有三足,可分开放置。此敦制作工巧精丽,造型圆柔优美;通体饰以阴阳互托的大三角形云纹,并用红铜丝、银丝或绿松石镶嵌,具有细密流畅,富丽堂皇的效果,显示其装饰工艺已至登峰造极的地步。


    镞,战国后期,通长5.3cm。
    镞之横截面作三角形,狭刃,十分锋利。
    青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射向远处。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属最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之一。其形制较多,主要有双翼、三翼与三棱三类,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战国时期,远射的三棱矢镞已改成铁铤。  

兽耳
    兽耳,战国前期,通高13.8cm,宽23.7cm,重1.24kg。
    器有隆盖,盖顶捉手透空并饰蟠螭纹。椭圆形腹,腹两侧有龙形耳。器腹下侧附有四足,为人面、鸟嘴、双脚双翼的怪兽。

嵌松石缶
    嵌松石缶,战国时期,通高19.6cm,宽20.6cm,重1.78kg。
    缶小口,直颈,弧腹,最大径在上腹部,下敛,平底,矮圈足。花纹共分5层:第一层在口下,第二至第五层在腹部。腹上的4层纹饰均以双弦纹圈为界纹。第一至第四层纹饰为几何形图案,第五层纹饰为垂叶纹带。值得一提的是,此铜缶表面所铸的浅凹的花纹只是其装饰的一部分,铸造者最初在花纹的凹槽中还嵌入了松石粉或黑色涂料,可惜现已全部脱落。不过我们仍可想见昔日缶上两种不同色泽的对比所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装饰效果是多么的令人赏心悦目。  

蛙纹匜
    蛙纹匜,战国前期,高11.5cm,宽22.4cm,重0.68kg。
    匜一侧有兽头形流,兽双目上视,侧立耳,阔口方便泄水,兽头顶部饰有蛙纹。另一侧为屈舌兽首鋬。宽腹上部仅饰一周以双线勾边的三角纹带。圆底下有3只兽足。此器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特别是器流的造型极具创意。  

轮内戈
    轮内戈,战国前期,长37cm,宽12.2cm,重0.5kg。
    此戈曲首,内后有轮,轮前有一圆孔,圆孔上下一面饰一龙一虎,另一面饰二蛇,近轮处饰一龟纹。
    此戈造型别致,工艺考究,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兵器,而是象征物主身份和地位的仪仗用兵器。

蟠螭纹编钟
    蟠螭纹编钟(9件),战国前期,
    通高21.1cm,宽14.6cm,重2.57kg;通高19.8cm,宽13.8cm,重2.17kg;通高18.9cm,宽12.8cm,重1.7kg;通高16.9cm,宽11.5cm,重1.36kg;通高15.6cm,宽10.8cm,重1.12kg;通高14.3cm,宽9.9cm,重1.04kg;通高13.2cm,宽8.8cm,重0.89kg;通高11.8cm,宽8.2cm,重0.72kg;通高11.5cm,宽7.8cm,重0.64kg。
    器椭圆体,尖角,桥形口,桥钮。饰36短“枚”,围以綯纹,钮、“篆”饰蟠虺纹,两“舞”饰双蟠螭纹。
    此套编钟的铜胎质量上乘,造型优美,表面经过仔细的打磨加工,纹饰秀丽,是同类器物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编钟是用作宗庙祭祀与宗族宴飨时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大小相次悬挂起来,用木槌敲击。礼乐制度中编钟的数量与悬挂方式也在贵族阶级中有分等级、定名位的作用。

嵌红铜龙纹瓿
    嵌红铜龙纹瓿,通高34.3cm,宽44.5cm,重10.72kg。
    瓿圆体,小口,大腹,肩上有二环,有盖,盖顶部正中有一环。盖、器肩及腹下部饰菱纹,腹部饰龙纹。纹饰均以红铜镶嵌。

单孝子鼎
    单孝子鼎,通高23.6cm,宽31.8cm,口径21cn,重4.64kg
  鼎圆体,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饰三牺。器身饰弦纹二周。
    盖、器对铭,各铸铭文16字:
    王四月,单孝子以庚寅之日,命铸飤鼎鬲。
    意为在王四月庚寅这一天,单孝子命铸煮食之鼎。

嵌松石蟠螭纹豆
    嵌松石蟠螭纹豆,通高39cm,宽24cm,重3.05kg。
  豆圆形,两侧有双环耳,束腰,高足,盖顶有平捉手,可以倒置。盖、器身饰蟠螭纹,高足两端饰垂叶纹,中部饰菱纹。通体纹饰均以松石镶嵌。

蟠螭纹豆
    蟠螭纹豆,通高27.8cm,宽26cm,腹径24.4cm,重3.4kg。
    豆圆体,双附耳,矮圈足,平盖,上铸有四环。盖面及腹部各饰蟠螭纹一周,耳上饰回纹,腹下部有三处突起痕迹,足有四穿孔。

错金云纹敦
    错金云纹敦,高10.2cm,宽21.2cm,口径16cm,重1.18kg。
    器作半球形,双环耳,三短足。通体错金花纹。口沿饰几何纹一周,腹中部饰流云纹,下部饰窃曲纹、垂叶纹,足饰兽面纹。原有盖,已失。
    此器为清宫旧藏文物。

外卒铎
    外卒铎,通高11cm,宽9cm,重0.46kg。
    铎桥形口,方柄中空,柄内有横梁,隧饰兽面纹。
  隧两面分别有铭文5字,一面为铸造文字: “外卒铎”。一面为刻画文字:“锺尹。”
    “外卒铎”记此为外卒之铎,“锺尹”则是官名。

羽纹四耳缶
    羽纹四耳缶,高40cm,口径21.6cm,腹径42.3cm。
    缶圆体,直颈,圆肩,大腹,圈足,有四兽首衔环耳。颈、腹部饰羽纹,肩部饰蟠螭纹,腹下部饰垂叶纹,垂叶纹内为兽面纹。
    此器为清宫旧藏文物,熟坑。

楚王酓璋戈
    楚王酓璋戈,长22.3ccm,宽7.2cm,重0.22kg。
    戈长援,有“胡”,胡残,援及胡饰嵌金鸟篆铭文18字:
    “楚王酓璋严南越,用作戈,以邵扬文武之。”
    记楚王酓璋重击南越,作此车战用戈,用以宣扬先王之武功。
     

君子之弄鬲
    君子之弄鬲,通高14cm,宽18.4cm,口径15cm,重1.76㎏。
    鬲圆体,大腹,三短足,双附耳,有盖,盖上有三环。盖、器各饰方块绹纹二周,附耳上遍饰花纹。器口沿处铸有铭文5字:
    君子之弄鬲。
    意为君子用于赏玩的鬲。
    商周时期,青铜礼器是最为庄严神圣的祭祀用品,但到了战国时代,青铜器的地位随着整个奴隶制度的“礼崩乐坏”而大为下降,甚至成为赏玩用器,“君子之弄鬲”的铭文就说明了这一点。

鸟形盉
    鸟形盉,通高26.3cm,宽30.4cm,重3.39kg。
  盉整体作立鸟形,虎形提梁,四兽足,盖与提梁间有活环相连,鸟首上喙与鼻间以活环相连接,倒水时可以自动张开。两翼饰大凤尾纹。足、流尾均为分铸后再与器身拼合为一体。

螭梁盉
    螭梁盉,高24.2cm,宽24.2cm,重3.52kg。
    短颈,广肩,有提梁,肩部有流,圆体,鼓腹,腹底圆,下有三异兽形足。
    提梁整体作镂空螭形,螭首扁平,尾下垂,有四爪,螭身弓起,呈桥状,首、尾分别置于器口两侧肩部,这种镂空螭梁在青铜器中是比较少见的。盖顶正中有一猴形钮,猴曲腿蹲坐,颈上套一环,环上有链,猴单爪握链,链的另一端与梁上的环钮相连。猴的神态自然生动。流作鸟首形,鸟首顶上伏卧一小虎。三足为站立的怪兽,人面鸟咀,额上有双角,身侧有两翼,前爪左右各抓一蛇,形象古怪。
    盉通体满饰花纹,盖顶饰云纹,盖边饰蟠螭纹,肩及腹下饰勾连云纹,腹中部饰蟠螭纹,流饰羽纹。
    螭梁盉铸造工艺精湛,构思巧妙,镂空螭梁、鸟首流、异兽足等均独具匠心,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鸟兽等动物形象刻画的生动传神。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高31.6cm,口径10.9cm,腹颈21.5cm,重3.54kg。
    壶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有二兽首衔环耳。花纹从口至圈足分段分区布置。以双铺首环耳为中心,前后中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形成完全对称的相同画面。自口下至圈足,被五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四区:
    壶颈部为第一区,上下两层,左右分为两组,主要表现采桑、射礼活动。采桑组树上、下共有采桑和运桑者五人,表现妇女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可能表现的是后妃所行的蚕桑之礼。画中男子束装佩剑,似在选取弓材。习射组四人在一建筑物下依次较射,前设侯,侯为箭靶。《小广雅·释器》:“射有张布谓之侯,侯中者谓之鹄…… ”。这里描绘的应是古时举行射礼时的场景。
    第二区位于壶的上腹部,分为两组画面。左面一组为宴享乐舞的场面,七人在亭榭上敬酒如仪,榭栏下有二圆鼎,二奴仆正从事炊事操作。下面是乐舞部分,簨簴上悬有钟磬,旁立建鼓和丁宁,图中三人敲钟,一人击磬,一人持二桴(鼓槌)敲打鼓和丁宁,尚有一人持号角状的吹奏乐器在演奏,表现了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右面一组为射猎的场景,鸟兽鱼鳖或飞、或立、或游,四人仰身用缯缴弋射,一人立于船上亦持弓作射状。
    第三区为水陆攻战的场面。一组为陆上攻守城之战,横线上方与竖线左方为守城者,右下方沿云梯上行者为攻城者,短兵相接,战斗之激烈,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另一组为二战船水战,二船上各立有旌旗和羽旗,阵线分明,右船尾部一人正击鼓助战,即所谓鼓噪而进。船上人多使用适于水战的长兵器,二船头上的人正在进行白刃战,船下有鱼鳖游动,表示船行于水中,双方都有蛙人潜入水中活动。画中的战斗情景虽受画面的限制,仅能具体而微,然而刻画生动,战士们手持武器,头裹巾帻,射者支左居右,张弓搭矢;持戈者前握后运,双足稳立;架梯者高擎双手,大步跑进;仰攻者持弓戈矛盾,登梯勇上;荡桨者前屈后翘,倾身摇荡;潜泳者扬臂蹬足,奋力游动。作者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准确地抓住每一人瞬间的具有特征的动作,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本区位于壶的下腹部,界面宽,图中人物也最多。
  第四区采用了垂叶纹装饰,给人以敦厚而稳重的感觉。
    此壶纹饰内涵丰富,形象逼真,再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场景。它不仅是我国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在美术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嵌红铜鸟兽纹壶
    嵌红铜鸟兽纹壶,通高39.2cm,宽27.7cm,口径12.9cm,足径16cm,重8.2kg。
  壶圆体,侈口,圈足,双兽首耳衔环。颈饰变体蕉叶纹、云纹,肩饰云纹,腹部正中以云纹一周将壶腹隔为二区,各饰鸟兽纹一周,腹下部饰交颈夔纹,圈足饰云纹。颈、肩、腹、足之云纹内以红铜镶嵌。

嵌红铜狩猎纹壶
    嵌红铜狩猎纹壶,通高40.7cm,宽24.6cm,口径14.7cm,足径16.7cm,重4.82kg。
  壶圆体,侈口,盖顶双伏兽钮,圈足。器身被四圈宽带纹分为四层,各层均饰狩猎纹,宽带内饰三角云雷纹,足饰菱形花纹。通体纹饰均以红铜镶嵌。

错金银鸟耳壶
    错金银鸟耳壶,战国前期,高36.9cm,口径17.4cm,腹径26.1cm,足径13.9cm,重5880g。
    壶扁平敞口,束颈,伏鸟状穿环双耳,鼓腹,圈足。口沿镂空处雕兽纹,平缘处饰绳纹。颈部饰错金银嵌绿松石云纹。肩、腹部饰流云纹并以绳纹间隔。圈足上饰贝纹一周。
    此壶设计独特,镶嵌精细,伏鸟状双耳栩栩如生,云纹古朴流畅,体现了战国时期铜器制作工艺之精湛。

  
楚王酓璋剑
    楚王酓璋剑,长50.5cm,宽4.5cm,重0.82kg。
    剑长体,宽刃,有格,圆柱柄,有镡。
    剑身上刻有铭文15字:
    楚王酓璋为从囗士,铸用剑囗用征囗。
    铭文记楚王酓璋为从征将士铸剑,作为征伐之用。   
    此剑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龟鱼纹方盘
    龟鱼纹方盘,通高22.5cm,长73.2cm,宽45.2cm,重23.5kg。
    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底,四兽首衔环,底部铸有四兽形足。口沿饰蟠螭纹,内底饰龟鱼戏水图案,内壁饰曲带纹,外壁饰云纹及浮雕怪兽。
    龟鱼纹方盘原为清宫旧藏器,形体巨大,铸造精湛,以其瑰丽雄奇的纹饰与造型见称,其工细瑰丽的盘体龟鱼纹与蓄势待发的四立体兽形足相得益彰,是战国青铜盘中罕见的佳作。

嵌红铜蛙兽纹盘
    嵌红铜蛙兽纹盘,通高12.6cm,宽41.7cm,重3.38kg。
    盘圆形,圈足,双附耳。盘口下饰蟠螭纹二周,足饰三角夔纹一周及云纹一周,双耳饰动物纹。盘内底正中饰一“六星”纹,周围饰四蛙,外有八兽形纹,均以红铜镶嵌。

者钟
    者钟,通高18.3cm,宽10.5cm,重1.6kg。
    钟扁钮,桥形口,两面有乳丁36枚,隧、篆、舞、钮均饰蟠螭纹。
    两面各铸有铭文共12行24字:
      用爯
      烈壮
      光之
      于聿
      汝其
      用兹
      汝安
      乃寿
      
      康乐
      (音夷)之
      不啻  
    铭文记在越王十九年,王对者的训诰之辞。
    钟是打击乐器,盛行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组合器之一,其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因多为数钟、乃至数十钟同时组合使用,又称编钟。者钟、镈现存世13件,苏州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各藏有一件,其余10件皆藏日本。此钟传为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鸟纹壶
    鸟纹壶,战国后期,通高37.5cm,宽24.7cm,口径11cm,重3.48kg。
    这是一件典型的秦式壶,圆体,圈足,肩部饰二兽首衔环。有盖,盖上三钮,中央饰涡纹。器颈、肩、腹部浅雕鸟纹四周,并以弦纹作间隔。
    此器为河南洛阳西宫秦墓出土。
    战国时期秦国铜壶在青铜器中的地位有明显的提高,中原式鼎与秦式壶相结合是这一时期富有特征的秦国青铜容器的基本组合形式。  

错金银鸟纹虎子
    错金银鸟纹虎子,战国后期,高13.6cm,宽22.6cm,重1.7kg。
    器扁圆,大腹,管状流,有鋬。通体饰金银丝镶嵌纹饰,腹部以鸟纹为主题纹饰,口部、腹下部饰V形连纹。器底部饰涡纹。  

轨敦
    轨敦,战国后期,通高17.8cm,宽22.4cm,重3.46kg。
    敦有盖,圆体,鼓腹,腹部有一对双兽面衔环耳,三短足。盖上饰三伏牺,盖顶有一活环钮,钮座处饰相间的叶状纹与圆涡纹。盖与器身各饰枝状纹二周。盖内铸有铭文“轨”字。  

铸客豆
    铸客豆,战国后期,通高30cm,口径14.2cm,重2.34kg。
    豆圆体,直口,高柱圈足,通体无纹饰。器口沿刻划铭文9字:
    “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记外方冶铸匠人——“铸客”为王后六室做此豆。
    豆是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调味品的器皿,它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的楚墓仅见方体带盖豆,战国晚期则流行高柄碗形豆和不带盖的浅盘状豆。铸客豆属于前者,而后者与秦汉的豆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铸客缶
    铸客缶,战国后期,通高46.9cm,宽46cm,口径18.4cm,重16.22kg。
    缶小口,短颈,大腹,肩部铸有四环,圈足。器口外有刻划铭文9字:
    “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记外方冶铸匠人(铸客)为王后六室作此缶。
    缶是一种盛酒的器物。《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把这一点讲得很清楚。缶流行于战国时期。早期的缶体形接近滚圆,圈足低矮,没有伸起的颈部,小口加盖,盖上有四个可以却置的环钮,腹壁前后有一对穿鼻,左右两侧各有提链一套。春秋末期,缶的形态与早期的基本相同,但代替提链的是兽首耳,出现了伸起的颈部,表现出“壶”形的趋势。战国晚期,多为“壶”形化的圆缶,盖均有钮,腹也都有鼻。穿鼻的有无很重要,要把缶、壶区别开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无穿鼻。缶在南北地区均有出土,但楚、蔡、曾国墓中出土更为普遍。铸客缶就是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幽王之墓。  

嵌松石长剑
    嵌松石长剑,战国后期,通长93.5cm,宽5cm,重0.75kg。
    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茎有二隔,剑首及镡上装饰由嵌松石和错金丝组成的几何图案。茎部仅存金丝二小段。
    西周时期的铜剑剑体很短,形如匕首,仅能用作自卫兵器。春秋战国时期铜剑的铸造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对于长短、重量和品级甚为考究。长剑是指剑长超过50cm者。此剑长达93.5cm,是名副其实的长剑。

兽首编磬
    兽首编磬(6件),战国后期,长27.6cm,宽6.7cm,重1.15kg;长23.2cm,宽5.8cm,重0.83kg;长22cm,宽5.5cm,重0.8kg;长19.8cm,宽5.3cm,重0.65kg;长18cm,宽5cm,重0.5kg;长15cm,宽4.1cm,重0.3kg。
    磬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石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发现的石磬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资料。商代的磬有石质、玉质、青铜质多种,并出现了编磬,一般是三枚一组。至战国时期编磬制作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编磬是由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枚磬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可以演奏乐曲。在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上,编磬与钟密切配合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声彰”。
    此套铜编磬由六件组成,均作宽扁条中折状,一端饰兽首,并有一圆穿孔。

蟠螭纹鼎
    蟠螭纹鼎,战国后期,通高21.5cm,宽27.5cm,重4.63kg。
    鼎形体较圆,有盖,大腹,双附耳,底承以三蹄形足。腹饰蟠螭纹二周,盖上有三伏牺形饰,另饰有蟠螭纹三周,耳两侧饰鸟纹。

楚王酓盘
    楚王酓盘,战国后期,高7.9cm,口径38.5cm,重3.08kg。
    此盘平唇浅腹,凸底无足。通体光素无纹饰。器口、腹部各有铭文1行,口上20字,腹外部9字:
    楚王酓战获兵铜。正月吉日,煎铸炒盘,以供岁尝。
    冶师绍佐陈共为之。
    铭文大意是记楚王酓在战争中缴获大量铜兵器。在正月的一个吉祥日子,把铜兵器熔化,铸成这个炒盘,以供每年的尝祭使用。这个盘是冶师绍辅助陈共所作。

大良造鞅镦
    大良造鞅镦,战国后期,通高5.7cm,宽2.4cm,重0.08kg。
    镦圆筒状,平底,中空,有节,节下有相对的二穿孔。
    器身刻画铭文4行13字:
    十六年,大
    良造庶长
    鞅之造。雍
    囗。
    其大意是:记在十六年,大良造(“大良造”为官名)下庶长(“下庶长”为爵名)鞅(即史书所载“商鞅”)监造此镦。雍是铸造地或存放地。

楚王酓朏簠
    楚王酓朏簠,战国后期,通高12cm,长31.9cm,重5kg。
    此器长方形,方足中空,腹饰云纹。器口上刻画铭文12字:
    “楚王酓朏铸金尝,以供岁尝。辛。”
    铭文大意是记楚王酓朏(朏读作“蠢”,蠢与“成”通假,即《越绝书》中的楚王成)铸此金簠,以供每年岁尝祭祀之用。“辛”表示用干支标识器物的编次。

错银螭首带钩
    错银螭首带钩,战国后期,通长13cm,宽1.9cm,重0.05kg。
    此为条形兽首带钩。钩身饰直棱纹,末端作螭首,用浮雕手法装饰,纹饰清晰,风格豪放。带钩外部鎏银,光艳夺目。
    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广泛,流行于各地。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

错金几何纹带钩
    错金几何纹带钩,战国后期,通长13cm,宽0.4cm,重0.02kg。
    此带钩为琵琶形兽头带钩,通体饰错金几何纹图案,风格独特,装饰华丽,有很强的立体感。
    战国时期铜带钩的式样较之以前大为增多,以此来满足贵族们的装饰需要。

有鞘剑
    有鞘剑,战国后期,剑长46.3cm,宽5cm;鞘长39cm,宽5.5cm,合重0.9kg。
    此剑首呈圆盘形,“茎”上有两周凸起的圆箍,格宽而厚,剑刃锋利。所配剑鞘用木板制成,外髹黑漆。
    战国时期剑不仅是兵器,也是古代贵族平时随身佩带之物,用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亦可用以防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