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继承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 “翰林 图画院”,宋代的院画,对绘画发展起了推动作 用,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绘画人才。山水画至此朝 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意写生和技法 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 著名画家有李成、范宽,他们继承了荆浩水墨传 统,以北方雄浑的自然景观为描绘对象,他们的 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花鸟方面,花鸟画家 比较注重师法自然,注重写生,同时也强调了花 鸟画的思想内涵。主要画家有以黄筌为代表的富 贵一派和以徐熙为代表的野逸一派。院画花鸟 中,以宋徽宗为代表,其本人的粗笔水墨花鸟画 也是一种创新。人物画,尤其是人物故事和社会 风俗画得到了高度发展。文人画开始出现,主要 有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他们 强调绘画要有诗的意境,追求萧散简淡的水墨表 现风格,主张即兴创作,取神舍形。南宋的画风 与北宋有所不同,山水画家一部分仍沿袭北宋, 以全景式的构图,雄浑的自然山水为表现题材。 文人画在实践中创造了杰出成就,梅、兰、竹,菊 四君子画,成为文人画的特殊题材。
读碑窠石图
![]() 读碑窠石图 宋·李成 绢本墨笔 纵126.3X横104.9厘米 (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为唐朝宗室,为避乱移家山东营丘,寄情诗酒,擅画山水。此图是他与人物 画家王晓合作而成,描画了几株老树和一座古碑,意境幽凄悲凉,符合李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艺术特色。
秋山问道图
![]() 秋山问道图 宋·巨然 绢本墨笔 纵165.2X横77.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生卒年不 详,五代宋初画家。江 宁(今江苏南京)人, 为开元寺僧人。工画山水,师法董源,早年着力刻画形象,晚年 渐逐平淡。对中国山 水画的发展有很大贡 献,与董源并称南方 山水画派之祖。本图 无款,以立幅构图,画 重重叠叠的山峦,下 部清澈的溪水,曲折 的小路通向山中,山 姆处茅舍数问,屋中 有二人对坐,境界清 幽。后人谓巨然之山 水,善为烟岚气象。
![]() 山鹤棘雀图 宋·黄居窠 绢本设色 纵99X横53.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居窠(933~993), 成都人,黄筌之子。 得家学,擅绘花竹禽鸟, 本图为其抟世代表作。 从中我们可一睹“黄家富贵”的风采。此画布景 匀称,意境平和,不论鸟 雀竹石,无一不体现着 黄家严谨的画风,这也 是中国现存卷轴花鸟画 中最早有年代作者记载 的作品。
溪山行旅图
![]() 溪山行旅图 宋·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 X横103.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生卒年 不详,宋初画家,华 原(今陕西耀县) 人。初学李成,继法 荆浩,后立志革新, 移居终南、太华诸 山中师法造化,创 造出一条自己的山 水画道路。《溪山行 旅图》是范宽传世 作品中的代表作。 该画构图严谨,崇 山雄厚,巨石突兀, 林木繁茂,显示出 一种“全景山水”的磅礴气势。具有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朝元仙仗图
![]() ![]() ![]() 朝元仙仗图 宋·武宗元 绢本墨笔 纵44.3 X横580厘米 (美)纽约明德堂王季迁藏 武宗元(?-1050),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擅画佛道鬼神,学吴道子。此卷是北宋年问道观壁画的粉本, 描写道教抟说中的众仙去朝谒元始天尊的行列。全卷应为八十八名神仙,但缺失最后一名神将,故计八十七名(徐 悲鸿纪念馆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与此卷构图相同,但缺失最前一名神将,故也是八十七名神仙〉。此图用“铁线描”,劲挺流利,深得唐代吴道子的遗韵。
双喜图
![]() 双喜图 宋·崔白 绢本设色 纵193.7X横103.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崔白,生卒年不详(今安徽)擅画道释人物,工鬼神,尤精花鸟。《双喜图》是崔白五 十岁之后的作品,属 于他花鸟画作品中的 一件优秀代表作。画 中描绘狂风骤起,双 鹤惊飞,引起树下褐 兔的回望。呼应自 然,表现了崔白捕捉 生活的能力。
寒雀图
![]() 寒雀图 宋·崔白绢本设色纵25.5X横101.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几枝寒干枯木和九只形态各异的麻雀,突出地表现了冬季的“寒”。画中栖枝的八只雀中,有向、背、俯、仰、正、侧、伸、缩、睡、鸣、倒挂、理羽等姿态,右边一只麻雀正飞来寻找栖落之处,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动的情趣。 纺车图
![]() 坊车图 宋·王居正 绢本设色 纵26.1 X横6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工仕女,师法周昉。此图是北宋前期遗存不多的风俗画代表作 之一,表现了农村妇女纺纱的情景,生活场面生动真实。
江山楼观图 ![]() 江山楼观图 宋·燕文贵 绢本淡设色 纵32X横161厘米 (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燕文贵(967~1044),北宋山水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擅山水人物,所画景物清润秀雅,常把山水与 界画相结合,在其间缀以人物活动,刻画精致。此卷为燕氏传世名作。卷首为江天浩渺,远山沙岸,配以舟楫渔夫,卷末则出现崇山叠嶂,峰峦逶迤,楼观殿阁点缀其问。界面精丽,树木摇曳多姿,可谓景物万变。
早春图 ![]() 早春图 宋·郭熙 绢本墨笔 纵158.3 X横10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1020-1100),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工画山水,取法李成而能自放胸臆。他早年风格工巧,晚年转 为雄壮。他深究画理,在取景方法上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此图是郭熙山水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描 绘山中季节交替时的微妙变化,从而抟达春天来临前的欢慰喜悦的情感。画幅采用全景式结构,构图中“三远”兼具,笔墨细膩简括,富于表现力。
桃图
![]() 桃图 宋·赵昌 绢本设色 纵27.5 X横29厘米 (日)私人藏 赵昌,生卒年不详,四川剑南人,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他工花卉,兼擅草虫,描绘对象时注重写生,常自号 “写生赵昌”。此图表现一折枝祧,枝叶多姿,富于变化,果实圆满。布局合理,勾线柔细而浓淡有变,设色明丽,晕 染匀整。
渔村小雪图
![]() 渔村小雪图 宋·王诜 绢本设色 纵44.4X横219.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诜(1037~约1093).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官驸马都尉、定州观察使。喜好书画,其画风受李成、 王维影响,被称为“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在王诜的山水作品中,有金碧青绿和水墨淡彩两种形式。本幅写雪后渔 村的清幽景象。在水墨中适当融入金碧重彩设色,表现雪后阳光的闪耀,十分和谐。
五马图
![]() ![]() 五马图 宋·李公麟 纸本墨笔 尺寸不详 日本东京、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分藏 李公鱗(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道释、人物、鞍马均擅长,发展白描画 法,行笔如行云流水。传世作品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本图是最具代表性的李公麟传世真迹,画中虽无名 款,但作者生前至交黄庭坚的笺题和后跋,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画为长卷,共分五段,皆以线描勾成,线条流畅 简括,施以极清淡的颜色辅助,含蓄地表现丁人物的民族特征和马的神态。《五马图》以朴实的肖像形式给人一种亲切 感,对后世影响甚大,成为后世鞍马人物画的最佳范本。
春山瑞松图
![]() 春山瑞松图 宋·米芾 纸本设色 纵35X横4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1051-1107),字元章,人称“米南莒”、“米癫”,祖籍太原。能诗文,善书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 《画史》、《书史》等。米芾的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烂漫、不求工细。他的作品中突破丁过去运用线条表现峰峦、云 水、树木的抟统方法,结合江南的自然景象,创出以横点为主,表现烟云雨雾的“米家山水”。此图描绘的是云烟 涌动的山林景色。笔法清秀,墨色推淡,开一代文人山水画新风。 米芾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书法和艺术评论。不过,作为画家,他有着印象派一般的风格,在元朝影响深远。如今,没有他的原作存世,但是像高克恭等元朝画家,再次让人们注意到他,而且他们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与他十分相近。 这幅14世纪早期的《瑞松图》,是典型的米氏风格绘画。画作中表现一系列外形相似,而且拥有象征意义的重峦叠峰,它们掩映在云雾之中,看不清山腰下面的斜坡。前景中有几棵稀疏的松树,靠近画轴底部,有一间清疏几笔画成的茅屋。云雾遮住了一半松林,但可以明显看出:画家描绘这几棵淡淡的松树的技法,完全不同于远处无法看清的山峰。 人们认为:是米芾发展出了多种颜色薄涂覆盖画法,他的“米点”点染技法也营造出光斑的效果。由此,元朝艺术家发展出他们对绿色和粉色的喜爱。
枇杷山鸟图 ![]() 枇杷山鸟图 宋·赵佶 绢本墨笔 纵22.6X横2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1082 -1135),即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赵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书画艺术上却有精深造诣。 擅书法,自创瘦劲锋利的“瘦金体”。绘画重写生,以精工逼真著称,工花鸟,亦擅山水和人物。此图绘一山鸟栖于 枝上,回首注目一大串果实累累的批把,上有一凤蝶飞舞。画以水墨作成,有赵悟的“天下一人”押,并有“御书” 朱印。
桃鸠图
![]() 桃鸠图 宋·赵佶 绢本设色 纵26.1X横28.5厘米 (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图祧花与技叶勾勒精致,栖鸠动态自然生动,用生漆点睛,卓有神采,整体色彩华丽。相抟为画家二十六岁 时所作。
听琴图
![]() 听琴图 宋·赵佶 绢本设色 纵147.2X横5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系宋徽宗赵佶所作,用笔纤巧工细,敷 色清丽秀雅,人物神情专注,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和现实性,形成一种新颍的人物画风格。流抟至 今的北宋人物画,以李公鱗的五马图和此图最 见神韵。 四梅图
![]() ![]() 四梅图 宋·扬无咎 纸本墨笔 纵37.2X横358.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扬无咎(1097~1169),今江西南昌人。师法李公鱗,能作白描人物,尤擅作水墨梅花。此图写梅花未开、欲开、 盛开、将残的四种状态,体现了画家构思的别出新载。由画上的题记可知,这是作者六十九岁时的作品。
清明上河图
![]() 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绢本设色纵24.8 X横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画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作品仅存一件《清明上河图》。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阶值的风俗画长卷,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6年)汴河及其两岸在清明时节的风貌。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房屋众多,场面巨大,却刻画严密,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足 见作者精纯的绘画功力。该图除了具备高度的艺术阶值外,为后世了解和研究宋朝城市的市井规划、民俗等提供了重要 的历史资料。
策杖探梅图
![]() 策杖探梅图 宋·李唐 纸本设色 尺寸不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1066-1150),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唏古,河南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宋徽宗赵佶朝补入画院。擅画 山水,兼工人物,为“南宋四家”之一。李唐的绘画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加上皇帝对其作品的赏识,使得其他画 家对他的画风趋之若鹜。李唐也成为南宋画坛领袖。在马远、夏圭出现之前,此派重要画家还有萧照、刘松年、阎 次平等。此图是画家定居临安后的作品,描绘江南赏梅之景。笔法简练,墨色畅快,为浙派山水画开了先河。
竹雀图
![]() 竹雀图 宋·吴炳 绢本设色 纵25X横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吴炳,生卒年不详,毗陵武阳(今江苏常州)人。工花鸟画,写生折技。有《春池睡鸭》等多幅作品传世。此 图写棘竹之上,一只雀鸟正在悠然理羽,整幅画面中景物聚于下方,可见南宋构图新风的影响。这幅《竹雀图》是 吴炳传世作品中的代表作。
果熟来禽图
![]() 果熟来禽图 宋·林椿 绢本设色 纵26.5X横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林椿,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画院净诏。他以赵昌为师,擅画工笔花鸟,作品多为小品。林椿 作画方法和他的老师赵昌近似,刻画工整细致,色彩淡雅。此图描绘林檎果一枝,其上栖息一只小鸟,正作欲飞之 态,体态十分自然。画面虽然简单,却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
骷髅幻戏图
![]() 骷髅幻戏图 宋·李嵩 纸本设色 纵24X横2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嵩(1166~1243),南宋画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为木工,后为画院净诏李从训养子,随从习画。擅 画人物、佛道像,尤擅界画。此画表现的含义至今仍是一个谜。图中一大骷髅,提线操纵小骷髅,正在引诱一个小 孩。画面奇诡、怪诞,用线严谨且富于变化,设色古朴,有宋代院体画的特色。
踏歌图
![]() 踏歌图 宋·马远 绢本设色 纵192.5 X横1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约1170~1260),南宋画家,字遥文,号钦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辈四世为画院待诏。擅画山水, 构图多取“一角”之景,故人称“马一角”,兼画人物、花鸟,为“南宋四家”之一。《踏歌图》是马远最为著名的传世作品,其布局似全景而非全景,是对自然景物进行大胆的剪裁,又用大片云烟加以衔接而成,其章法和笔法都 在李唐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刨造。 六祖斫竹图
![]() 六祖斫竹图 宋·梁楷 纸本墨笔 纵73 X横31.8厘米 (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梁楷,生卒年不详, 南宋画家。祖上为东平 (今属山东)人,居钱塘 (今浙江杭州〉。贾师古弟 子。工画人物、佛道、鬼 神,兼善山水、花鸟。有 出蓝之誉。官至画院侍诏,并赐佩金带。性格豪 放不羁,不耐画院规矩, 人称“梁风(疯)子”。其 画分两体:一曰“细笔”, 宗法唐代吴道子、北宋李 公麟,衣褶用尖笔作细长 撇捺、转折劲利,称“折 ,描、一曰“减笔”,继 承五代石恪,寥寥数笔, 概栝飘逸。对明清的许多 画家有很大影响。此图表 现了佛教禅宗的六祖慧 能斫竹的情景。慧能,俗 姓卢,世居范阳,后为佛 教禅宗六祖,并把禅宗发 扬光大,为禅宗南宋开刨 者。图中六祖在一株古树 下,一手拿刀,一手持竹 杆,正砍伐枯竹。用笔刚 劲锋利,节奏分明,极为 简练的用笔勾画出六祖 的生动姿态,气势非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