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拣牛屎:忘不了的乡愁

 秀美红河 2016-01-19

○  力天 

  我出生在红河县一个偏僻的仆拉(彝族支系)村寨,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仆拉妇女。从我记事起,村里没有电,照明靠点桐油灯,做饭的柴禾也十分缺少,因此,在农闲时节,母亲经常与村里的妇女背着背篓到山里放牛的草地上拣牛屎,背回来做成牛粪饼,晒干后与柴禾混烧做饭,这样可以节省柴禾。

  那时,村里的乡亲都住青一色的土坯房,每家都是两层半的房屋。为何叫两层半?因为第一层房屋不住人,是牛厩;第二层才住人;那半层,其实是第三层,只不过是只建了一半面积的屋子用来作粮仓,另一半是用来晒粮食的晒场,因而称两层半。

  仆拉人居住在半山梁子,但要到河坝里去种田,因为田在河坝地区。半山上只能开垦些荒地,种玉米、高梁、花生之类的旱季作物。

  仆拉人每家每户都养牛,黄牛多,水牛少。黄牛用来驮谷子、玉米等粮食,也用来驮柴禾;水牛用来耕地犁田。牛是仆拉人的命根子。牛的多与少,是衡量富与贫的象征。那时,家穷,牛自然少。

  每天清晨,母亲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牛赶到山里的一片草场放牧,这是村里统一的牧场。第二件事就是清理牛厩,把牛屎清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把清理出的牛屎合成一堆泥,用双手做成牛屎粑粑形奖,圆圆的一个个整整齐齐地打晒在自家的墙壁上,晒干后取下当柴禾烧火做饭。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就学会了与母亲一块去村里的牧场拣牛屎。拣牛屎很辛苦,因为拣的人多。那时,母亲带着我,早早出村,为的是多拣些牛屎。

  幸运时,我和母亲可以拣到干牛屎,或是半干的牛屎。如果拣的人多,母亲就带着我拣鲜牛屎。鲜牛屎稀淋淋的,装入背篓后,水就淋出来了。为了不淋湿衣服,母亲用棕片专门缝制了一床蓑衣垫在背上,但由于牛屎太新鲜,我和母亲的裤子还是被牛屎给淋湿了。

  牛屎拣回家后,母亲把半干的牛屎晒到房顶上;把鲜牛屎合成泥后做成粑粑打晒在自家的墙壁上。

  我读小学四五年级时,就自己到牧场的草地上拣牛屎了。幸好牧场不是很远,步行半小时就到。我把拣回的牛屎按稀干程度分开,干一点的就晒到房顶上,稀的就像母亲一样,合成泥打晒在自家的墙壁上。

  那时,村里每家每户的第一层房屋墙壁,都成了晒牛屎的“晒墙”,黑不溜秋的牛屎里面参杂着没有消化干净的杂草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

  牛屎,对于家乡人来说,是很珍贵的,因为没有它,就不会炊烟袅袅,就不会做出香喷喷的饭菜。

  前久,难得回故乡一次,突然看到故乡有一面墙上晒着牛屎,感到十分惊奇,因为故乡早已用上了电。后来才知道是村里的一位老人,他家养着几头猪,舍不得把牛厩里的牛屎浪费掉,就天天把清理出的牛屎做成粑粑打晒在墙壁上,晒干后用来炖猪食。

  也许,牛屎对于城里人来说,一定很嫌弃。可是,我却对牛屎情有独钟,因为我的童年就是在拣牛屎中度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