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伯让:湿温之我见 [[湿温之名,见于《难经》《伤寒杂...]]

 红旗手666 2016-01-19
 

湿温之名,见于《难经》《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及王叔和《脉经》等书。然《难经》《脉经》二书只言其病名、脉象,未详其症状治方,惟十二稿所载详而且备。十二稿乃吾师黄竹斋先生于乙酉岁得桂林罗哲初由其师左修之所受仲圣四十六世裔孙张绍祖之家藏珍本也。然其书较诸通行本《伤寒杂病论》多三分之一条目,文义亦各有异,惟载温病于卷首,计有十七条。中湿温一条云: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余读古今治温诸书,未有若是之脉证治方。就《伤寒杂病论》言自永嘉乱后,其书失存。或云为江南诸师所秘,而孙思邈至晚岁方见仲圣《伤寒论》,乃收入《千金翼方》。迨宋林亿奉敕校刊,其中增删脱佚,在所不免,后世遂以此为通行本,而只载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一条,未见述及湿温之目,此条乃仲圣言温病之纲领也。后人望文生义者,咸以湿喝篇所载各条认为湿温。然湿喝乃伤湿、伤暑之病名,其条文各异,脉证不同,安能以湿喝混合而定名为湿温也?至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章虚谷、柳宝诒辈出,高唱 温病,另立门户,可称风盛一时。然读其书,玩其辞,乃各逞其说,未有不自以为是者也。

    诸家之学说,暂置勿论,专就吴鞠通所论之湿温而言,其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而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眩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探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试观仲圣温病提纲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而吴氏所云之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苔白不渴,乃寒病之证候,何得名为温病耶?仲圣治湿温之方用猪苓、茯苓、滑石、泽泻渗湿利水,阿胶、黄连、丹皮润燥清温,诚乃治湿温病确切之对证方也。吴氏之三仁汤用滑石、通草、薏仁、竹叶渗湿利水清热之品,复羼以杏仁、蔻仁、厚朴、半夏辛燥之味,不知吴氏创制此方是何取意耶。今以吴氏之湿温较诸仲圣所论之湿温,其脉证治力不啻冰炭之别。近百年来遵用吴氏之三仁汤治湿温病者不知是否收效。余按脉证乖违,义实难通,即或收效者,亦吴氏三仁汤之湿温病,绝非仲圣所言之湿温病也。余书此不觉警惕感叹。然诸家各执己见,争辩不已。幸湮没千七百余年之十 二稿今发见于诸家聚讼纷纭之时,千载疑误,一旦纠正。呜呼!若无十二稿之见,不知贻误人命伊于胡底也。遵吴者如有怀疑,可取此十二稿与叶、吴诸书相证互参,则心自释然矣。

    再西医以肠窒扶斯名为伤寒病,余以为仲圣所论湿温下利之类证也,非伤寒也。又言肠出血者,即下利便脓血之证,前者求国医西医化者,以此证传会吴氏之湿温,殊不类似。今以此证与仲圣所言之湿温证对照,乃相吻合矣。兹研此病,同人多有畏难范广之说,余以为湿温乃温病中之一证耳,何范广之有?

    取仲圣十二稿所论之湿温为主,再引以高唱温病自为正宗者,分类相证,公请同道以昭是非。学医者但能以仲圣之经为则,其于活人济世之术庶不差矣。
作者:杏林居士    风温重证发病与其它温热病有所不同,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危急,损伤严重等特点。其发病前期多无症状或前驱症状不明显,发病时除有卫表症状外,以肺卫同病为主要特征,且肺系症状较重。风温证四季可发而冬春多见。    风温重证有兼变证多见,传变迅速特点,其中兼变证除因个体差异因素所致外,亦可由邪毒轻重与兼挟它邪不同而有差异,多见肺胃同病、肺
米伯让治臌胀医案 米伯让,中医内科专家。陕西泾阳人。早年从师习中医。1943年起开业行医。历任西北医学院讲师、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陕西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陕西分会副会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擅长中医内科及针灸。对钩端螺旋体病、克山病、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施治较有研究;提出钩端螺旋体病可分为伏暑、温湿、温燥、温黄、温毒、暑痉先进
《伤寒论》太阳篇174、175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滴者,桂枝附子汤主之。”风湿病是伤寒病的类证,风湿相搏,似应作“风湿相抟”,“搏”与“抟”,可能是形近之误,风与湿皆为病邪, 何以相搏?应作“抟”。“抟” 者,合也。风寒湿先后杂至,合而为痹,以至身体疼烦,转侧都困难。甚么是“疼烦”?即是疼痛剧烈,又表示无休无止。何以只言“风湿” 不及于“寒”?寒
治疗风湿病之我见为什么有的人会得风湿病,同样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就不会?为什么会全身疼痛剧烈?为什么风湿病有的人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有的人有碟形红斑?为什么总是女性得病的多??我治疗的经验,现在分析如下:人体内有湿,而不能运化完全,脏腑功能不是很好,脾气不够充实,肺气虚弱,元气不能周流全身。这是发病之内因。有内因所以才引动外淫。无论感受风寒风热,若机体卫气不足以抵抗外邪,都会与体内湿邪相会和,风邪助
治疗风湿病之我见为什么有的人会得风湿病,同样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就不会?为什么会全身疼痛剧烈?为什么风湿病有的人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有的人有碟形红斑?为什么总是女性得病的多??我治疗的经验,现在分析如下:人体内有湿,而不能运化完全,脏腑功能不是很好,脾气不够充实,肺气虚弱,元气不能周流全身。这是发病之内因。有内因所以才引动外淫。无论感受风寒风热,若机体卫气不足以抵抗外邪,都会与体内湿邪相会和,风邪助
温病风温温疫湿温温毒温疟之异温病者,冬月伏寒化热,至春而发,所谓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者是也。风温者,温病而兼新风,发汗已则风气去,而温气发,故身灼热也。温疫者,温气盛而成疠也。湿温者,温气而兼湿邪,湿能生温,温亦生湿也。温毒者,温气发而不能遽散,怫郁成毒,犹伤寒之有阳毒、阴毒也。温疟者,温病系在少阳,时作时止,乍进乍退者也。春温之症,轻重不同。旧有冬伏之寒邪,新感春时之风气,其寒从风而并于外者
医神之开篇 岳飞谈论兵法时说过一句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想一个医者不一定学的要多全面,但他只要把自己掌握的那部分深刻理解再融入他人生其他方面的经验和阅历使之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想就可以称其为出神入化了。##split## 医神之名誉篇   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业,首先应该学会的是做人,做医生也是,首先你要做一个坦诚的君子,视名誉如生命,要知道 名誉对病人也是一味良药,具
桔梗之我见桔梗之我见桔梗,在经方中不过是排脓之义,故应用范围甚广,如咽痛,如肺痈,如疮疡。后世则倡桔梗有升提作用。已有无数医家予以反驳,认为后世医家的解释是错误的,但仅限于说桔梗是恶心性祛痰药,不能完全解释其升提的作用。因为很多时候临床并不表现出恶心。此次我感冒,经解表后遗留喉间有黄痰、咽部异物感、声嘶,予以桔梗甘草汤,桔梗20克,甘草10克,当时即觉得胃部不适,夜间胃部不适缓解,但咳嗽明显,第
一、肺炎不尽属温病 一般认为,肺炎属于温病学“风温”的范围。如叶天士说:“春季温暖,风温极多”,陈平伯说:“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但发生在冬季的,则属冬温;春季温病除风温外,还有春温。我理解风温、冬温、春温,主要是指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   但肺炎不尽属温病。特别是肺炎初起,也有表现为虽然发热,甚至是高热,而恶寒无汗,咳嗽胸憋,脉象浮紧而数,舌淡苔白;
张××,男,儿童。    初诊:1948年9月20日。伏暑湿温五候不解,白pei布而渐化,苔薄腻,脉濡左弦,身热起伏不清。拟和解宣化。    原金石斛9g(先煎)  水炒银柴胡2.4g  嫩白薇6g  白杏仁9g  白蔻壳2.4g  生米仁12g 
人有积湿,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或因喜啖浓肥,恣饮茶酒之故。盖湿蕴则生热,无寒热者,谓之湿热病。先寒后热,有汗而热不解者,谓之湿温证。虽在伤寒门内,不得用伤寒方中治太阳经证之桂枝、麻黄汤,此尽人皆知者也。其脉必濡大而数,其舌苔必白腻转为黄腻,或见湿灰,口虽觉干,不能多饮;或含水而不欲下咽,此因湿盛于中,故不能饮,热胜于湿,故口觉干也。夫湿为病之本,热乃湿所化;然则治湿温者,必芳香以燥之,苦寒以泄之,
《温病条辨》上焦篇四三、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舌白不渴,面色淡黄,则非伤暑之偏于火者矣。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身热,
拍痧之我见   post by:2009-3-2 13:21:00 输入关键字查阅相关内容     看到很多朋友交流拍痧的心得,我既高兴,也感到忧虑;高兴的是热爱自然疗法朋友越来越多,而担忧是是这样盲目效仿,会给身体带来不好的结果;故把我的认识和体会给大家说一说,以供参考;  (1)拍痧属于祖国瑰宝“自然疗法”系列--刮痧疗法的一种技法;
拍痧之我见   post by:2009-3-2 13:21:00 输入关键字查阅相关内容     看到很多朋友交流拍痧的心得,我既高兴,也感到忧虑;高兴的是热爱自然疗法朋友越来越多,而担忧是是这样盲目效仿,会给身体带来不好的结果;故把我的认识和体会给大家说一说,以供参考;  (1)拍痧属于祖国瑰宝“自然疗法”系列--刮痧疗法的一种技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