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品好书丨《音乐的极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真友书屋 2016-01-21

『阅读本是寻常事,繁华静处遇知音』




德瑞弗斯的说法:我不愿将音乐结构视为潜意识的成长-有个美学模型认为,音乐结构是一种自发的创意,并非具备意图的人类行动所能掌握,我宁可强调作曲家“巴赫”是以几种可以预测,并且由历史决定的方式“经营”音乐……总之,我们要将巴赫作为不断思想的作曲家来分析。


写乐评绝对是件伤脑筋的事,需要把声音的表意符号翻译成文字,然后再告诉读者你听到了什么。另外,要想让你的乐评有趣、不枯燥,又得需要一种综合的、抽象的转化能力。乐评人要能够从评论对象身上找到适合的话题,然后做一些探索,将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这一方面,有一个人做得很好,他就是萨义德。


很多人都知道萨义德,他之所以闻名于世,应该归功于他的著作《东方学》,那本书开创了现在流行的后殖民理论。


萨义德是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和文艺批评家之一。读过他的自传《乡关何处》的人都知道,萨义德对音乐领域十分熟悉,能够找到外行人看不出来而内行人也写不出来的某种文化关联。简言之,就是他写的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乐评,而是一种音乐上的哲学思考。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音乐的极境》是萨义德去世后出版的乐评集,收录了他过去几十年在美国老牌左派杂志The Nation和其他报刊发表的乐评。在这本书里,他讨论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在过程中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连带发挥他古典钢琴家的素养,对古典音乐和歌剧提供丰富而且不时出人意表的评价。


炫技让音乐沦为娱乐道具


萨义德狂热地爱着音乐,喜欢到什么程度呢?1998年,他由于白血病需要进行一场治疗,而当时克里斯托弗·赫里克(英国管风琴演奏家)已排定以14场音乐会演奏巴赫的管风琴作品。他就把治疗时间与音乐会错开,每场必到,还写了一篇乐评。可能是因为对音乐的极度热爱,他接受不了音乐的一点瑕疵,因此经常会毫不客气地批评一些现象,比如他非常讨厌演奏家炫技。例如他见到乔治·索尔蒂(英国籍匈牙利指挥家)演奏安东·布鲁克纳(奥地利作曲家、演奏家)的作品,大肆抨击索尔蒂,说他在经历了无数赞赏与好评之后,如今他在指挥台上的角色是三分之一馆子领班,三分之一马戏团驯兽员,三分之一好莱坞作品里的“虚构音乐大师”。他认为,索尔蒂在台上的那些咻咻有声的动作,脑袋的起起落落,挥舞、戳刺、猛扑以及要命的装模作样,完全毁掉了布鲁纳克的作品。


索尔蒂的“炫技”现场


在萨义德笔下,一味的炫技不仅是缺乏内涵的表现,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现代演奏家的技巧越来越好,因为学校的训练让每一个人拥有一身华丽的技巧,但风格其实大同小异。萨义德对这种专一化训练非常不满,他认为,今天的音乐已经丧失掉前辈那种深刻思索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结能力。不过也确实是如此,试问今天还有多少作曲家、演奏家像贝多芬一样热爱阅读康德的哲学呢?


萨义德还发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当越来越多的演奏家靠华丽的技巧、夸张的台风获得明星般的地位时,音乐本身的成就反而衰落了呢?


抛出了问题后,萨义德自己接着进行了解释,他先批评音乐比赛,他说:音乐比赛是炫技生涯的起跳板, 对钢琴演奏的专门化也有促成作用。经营这些比赛的,大多是各路慈善事业家、音乐家、音乐会筹办人的奇异组合,而他们喜欢培养一种必胜主义。而这个更像是一种竞技运动,而非一种严肃的音乐。


偏见的魅力:巴赫、贝多芬、古尔德的艺术


萨义德很欣赏肯普夫(德国钢琴家)的演奏,他说:“在他身上,技巧是为了发现服务的,钢琴是一个塑造知觉的工具,而不是发出时髦声音的道具。”这是他对肯普夫的概括,他欣赏肯普夫的弹法,认为他不自以为是,也不以力道给人印象,但给人感觉到他在实现对音符的解读。其实说白了,就是——会之以心。


晚年的古尔德


除了批判一些音乐技巧问题以外,萨义德更多的是写到他推崇的音乐家。在这本书里,他特重点讲到两个人:一个是古尔德,一个是巴赫。在《古尔德,作为知识分子的炫技家》中,他关于两者的阐释终于有了深刻的交集:


 “古尔德很早就强调,巴赫的键盘作品主要并非为任何一种乐器而写,而是为好几种乐器而 写——管风琴、竖琴、钢琴等等,或者根本不是为乐器而写,例如《赋格的艺术》。所以,巴赫的音乐可以单独演奏,离开仪式、传统、时代精神的政治正确。 古尔德只要有机会,就强调这一点。第二,是巴赫在他自己那个时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名声,他是时代倒错之人——他返取古老 的教会形式和严格的对位法则,但他也大胆现代——在作曲程序和半音尝试上,他有时候要求过苛。古尔德郑重其事而增华, 刻意力抗正常的独奏惯例:他的台风绝不同俗从众,他的琴风返回浪漫时代以前的巴赫,而且,在他无缘饰、不合一般语法、 不为钢琴所拘的音色里,他以完全当代的方式尝试做出一种音乐的声音,不是商业主义的声音,而是严谨分析的声音。”


也许用现代美学里的一个词可以描述古尔德与巴赫的关系——异质同构,而且,以萨义德所见,古尔德深味巴赫,以返回浪漫时代以前的方式去演奏巴赫,古尔德用的是完全当代的方式,尝试严谨分析的声音。


巴赫


我们都知道,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新教音乐家,他的很多作品是为了荣耀上帝。可萨义德在这点上却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他在《抗怀宇宙(评沃尔夫〈巴赫:博学的音乐家〉》这篇文章里说道: “我认为巴赫不是只像奴才般称颂上帝及其事功,他潜意识里还有心与之分庭抗礼,这个心意在几部庞大作品里越来越明显,像《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以及《哥德堡变奏曲》。”


巴赫如炼金术士一般在音乐上努力探究,似乎是在跟那个至高无上的他对抗。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思维方式:“巴赫的狂热,的的确确有其魔性、吓人之处······你不得不想,巴赫在上帝面前那样百般虔诚和谦 卑,他是不是借此抵抗某种更黑暗——更洋溢勃发、更骄傲、濒临渎神的东西,那东西就在他内心里,他那 带着对位法魔术的音乐也传出各种消息。”


或许,事实真有可能如上所述那样,巴赫虔诚的身上也带着浮士德的影子。


此外,萨义德还提到巴赫与贝多芬的音乐逻辑: “巴赫的作品,质地经过细密、耐心、极力的策划和衍释,这一点,他和贝多芬正好相反······贝多芬 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套不同的进击方法,无论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经常透过一些小小的小主题为之,这 些小主题则只是分解三和弦,或者是以重复音符打造的主题样式。”


贝多芬


  “巴赫是史诗;贝多芬是戏剧。巴赫最后一批作品,我觉得最喜欢吸引人之是,贝多芬第三阶段的作品撕碎类型,而留下一堆破碎、未完成、断简残片式的形式;巴赫似乎专心一志,致力将每一个细微变化、每一个转折、每一个和声和节奏受融于一个整体。”


通俗理解:巴赫的音乐通常以简单的主题出发,进而演绎为庞大的、丰富的音乐形态;而贝多芬呢,在将动机好不容易做成主题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打碎它,如此反复,而到完成时,它可能还只是一个动机。


作者

About the author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年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接受过英式教育,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与比较文学系教授,担任The Nation杂志乐评,著作等身,包括《乡关何处》(又译《格格不入》)、《文化与帝国主义》、《东方主义》。他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包括《康拉德与自传小说》、《人文主义与民主的批评》、《开始:意图与方法》、《音乐的阐释》及《并行与吊诡》。2003年逝于纽约。


译者简介

彭淮栋,1953年生。译有《后殖民理论》(Bart Moore-Gilbert)、《意义》(博蓝尼)、《俄国思想家》(以撒·柏林)、《自由主义之后》(华勒斯坦)、《西方政治思想史》(麦克里兰)、《乡关何处》(萨义德)、《现实意义》(以撒·柏林)、《贝多芬:阿多诺的音乐哲学》(阿多诺)、《美的历史》和《丑的历史》(艾柯)等书。


联合推荐

Recommendation


此书让我们深入了解萨义德作为乐评家的心路历程。他渊博的音乐知识,以及深厚的音乐与政治信念,在全书流露无余。萨义德笔锋充满挑战性,机趣洋溢,饱学睿智,为我们这时代的音乐和音乐家提供既令人手不释卷,又充满批判性的写照。——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音乐学者Lydia Goher


萨义德冷眼热心,运用他多才多艺的学养讨论他拥有深厚理解的音乐。他以此为主轴,优游社会、历史、文学、哲学、政治思考之间,穿针引线,创构一个宏大、统一、充满慧见的整体。萨义德文笔清晰、热情,斯人已杳,但全书字里行间回响的气势和活力,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钢琴家 鲁普


在这本精彩层出的文集里,萨义德贯注他的才智与精纯的音乐感性,探讨林林总总的专题,构成这位入世、热情批评家境界深广的音乐沉思。拜读萨义德的辞采和雄辩,再度令人想起我们痛失一位如此杰出的乐评家。——朱莉亚音乐学院 索罗门


这本书里,一位造诣精熟的音乐家兼文化理论家与巴赫到贝多芬、瓦格纳到布列兹、布伦德尔到巴伦波伊姆、莫扎特到理查·施特劳斯的所有大师互动,放出令人眼亮的交会光芒。钢琴家古尔德的身影也笼罩全书许多篇幅。萨义德怀着精博的音乐知识和修养,以开放的心灵、开放的眼睛、开放的耳朵探触音乐所有层面,无论是现场、录音、谈论或著述,并搭起桥梁,将音乐连接于其他艺术,以及人生的政治和伦理层次。——多伦多大学 琳达赫岑


这本书里的文章,其洗炼有劲、敏锐洞察,以及思想力量,令读者想起萧伯纳的乐评。全书涵盖萨义德二十年人生,体现他对音乐演出与音乐史连贯、逼人深思的观点。——斯坦福大学 林登柏格


富于深思的书籍,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在此文集中,萨义德表现了更多非正式的个人风格,写作特点是巨大的热情,以及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洞见,这不论在撰写任何主题的作家中都是极少见的。——《经济学人》


萨义德是许多人心目中理想的乐评家,在《The Nation》超过二十年的音乐评论专栏,结合了惊人的广度和具有感染力的热情。——《每日电讯报》


强烈推荐这部由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敏锐的音乐评论家所写的文集。——《图书馆期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