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天的粮食,谁来种??

 文山书院 2016-01-21

导语: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了城市和非农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入城市的已不仅是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还包括大量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老龄化这两个问题互相伴生,老龄化则是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正日益严重并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质量的下降。



一、你知道农业老龄化吗?


农业老龄化是指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成为务农主力军的社会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在许多地方,老年人成了种地的主力军,老龄化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隐忧。年轻人都不愿、也不会种粮了。





二、现代农业为何会被农业老龄化问题缠绕?


出现农业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农业日渐进失去竞争力和吸力。


1、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必然结果


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城乡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的原因。


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在经济、文化、公共事业、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分享现代文明成果以及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高龄”劳动力不得不因此返回农村。


2、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使得农民纷纷流向城市,最终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



三、农业老龄化将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 撂荒现象日益严重 生产率下降


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离家近的田地耕种,离家远的坡地和旱地则撂荒。原来一年可以种两季作物,现在也只种一季。许多农民种粮就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口粮需求。


2、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很难把高素质人才吸引到农村来,后继乏人是我国农业的潜在威胁。现代化农业需要懂技术、会管理、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人才,而目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老龄劳动力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3、劳动年龄老化 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


中国务农人口平均年龄在40至50岁,再过10年,将达到50至60岁。国家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也未从根本上留住农民外出打工的脚步,种粮农民老龄化的趋势还将持续。


4、农产品供给短缺 价格将持续上涨


粗放经营,产出比率低,农产品供给出现了较大缺口,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四、克服农业老龄化为现代农业搭桥


(一)培育职业农民


应着力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营造留住农村人才的有利环境。


(二)加强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对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三)提高机械化程度


鼓励和支持相关科研机构研发符合农业生产需求的机械设备,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四)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方式


鼓励农民建立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


编后语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对社会发展起第一推动力。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代表了文明发展程度,社会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发展程度。不论中外,现代工业社会中,农业具有隐性主导地位,是社会生产的最原始动力,社会消费中最基础向导和社会稳定中最直接前提。克服农业老龄化需要发展现代化农业,让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来种粮,让专业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在政策保障下,搞活农村经济,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促进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