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习太极拳首要“静”与“松”

 昵称29932392 2016-01-21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立身中正,姿势舒展大方,动作潇洒奔放,气势浑厚雄伟,用意不用力;动中有静意,静中有动机;动静相兼,内外兼修;男、女、老、少均宜练习。在医疗保健上能防治各种慢性疾病;在自卫上,能防身御侮;在为人处事上,能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明辨是非。

       恩师李雅轩先生教导我们说:“我们练杨式太极拳总要拥有杨式太极拳的特点,要练出杨式太极拳的味道来,练出杨式太极拳的风格来。练拳时首先要‘静’,要‘松’。一招一式要以意气来牵引,以腰来带动。”又说:“我练拳时,总是默想到杨澄甫师讲说的练拳要领和他练拳的架势、神态。这样愈练就愈有长进,而不致走错路。”这是很重要的启示。

       我们练拳在“起势”前、作“预备式”时,首先要心神真正地静下来,头脑中摒除一切杂念,思想意识集中在拳上,才能练拳入神,同时全身各个关节、肌肉群都要大松大软,两手臂有如两根绳儿挂在肩上一样,好似一身百折若无骨,全身各部位都各得其所,互不干扰,纯归自然状态。在松柔中又有一种意气贯串其间,便松而不懈。

        在心神稳定后,有了稳静安舒的感受,就以意气为引导,以腰脊来带动四肢,稳沉、缓慢、松柔、均匀地徐徐起动,一起动身眼手法步协调一致。虚灵顶劲,有一种神贯顶的感觉,精神也振奋起来了。松肩垂肘,松腰沉胯,心气下沉,足掌有感觉,好像生根一样,练习日久桩子就稳沉了。臀部收敛,立身就正,收臀部能起到固肾的作用。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身就能完整一体。呼吸任自然,含胸拔背,意守丹田,气自然地会沉入丹田。气沉丹田就是养中气。中气足就能祛病健身,太极功夫就能提高。虚实清楚,举动轻灵,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挂线,手指肚、手掌心有麻胀的感觉,就是气血在身上运行的反应。连绵不断、一招一式、既有交代、又看不出有断续处,凸凹处,从“起势”到“收式”、有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运行。动作中关节要尽量松开,以利舒筋活血。


        上下起伏的幅度要小,要有弹性,一身好比载重的木船,在水中微微地一起一沉波浪式地运行。将一趟拳练完了,虽是汗流浃背,而满身感到轻松,口中唾液多,气不喘,心不急跳,脉搏跳动和初练时一样平静,这就是对的。练习太极拳是保养体力,而不是消耗体力。

       人们的一切的起居作息,思维活动,都是靠大脑神经系统调节支配的。每天从早到晚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自然会感到疲劳。但晚上心静下来,睡眠的质量高,睡得熟,睡得香,使大脑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天起来疲倦消失,又能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地学习和工作,就证明“静”对大脑神经系统的保养,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中老年人,上午活动多,感到疲倦,中午小睡半小时或一小时,到了下午,甚至晚上,精神也旺盛。中午小睡也就是“静”养脑的方法。

       我们练习太极拳,首先要“静”,就是使大脑神经得到休息。练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有115个动作名称,前后练完一趟拳约需20 -30分钟。其中身形、身法、手形、手法、步形、步法、前进、后退,左转、右转,一上、一下,一伸、一屈,一开、一合,多种多样的变化、都是以心为令,靠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支配来完成的。有些动作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如右分脚,左分脚,转身左蹬脚,转身摆莲脚等,必须心静,全身放松。


         腰以上往上虚灵顶劲,胯以下心气下沉,使身体舒展正直,才有良好的平衡力,才能站立稳沉,且有气势。不然分手举腿时,就左右摇晃,站立不稳,不合动作规范。为了练好这些动作,如果心不静,全身没放松,各关节有强力牵制,脑神经不灵活,是做不好这些动作的。练习太极拳的各个动作,有的反复动作,头脑必须清醒,心神必须专一;如稍有疏忽,就会出错。所以练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训练作用;使大脑神经系统能够健康、正常地调节,不致受到阻碍、伤害。我们知道凡是长期坚持练太极拳的人,就是活到耄耋之年,也是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很少患老年痴呆症。

       练习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拳经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以意为主,是练内功。在练拳架套路时,一招一式,总要有意识的向往,以意气来牵引,以腰脊来领动四肢。腰是车轴,四肢是车轮,由轴动带领轮动。心中真正静下来了,多想善悟,就能找到它的精微奥妙。


        例如由“揽雀尾”接做“单鞭掌”动作时,两手掌向下,与肩平高,以腰带动,由右向左带;再以腰带动两手由左向右挂成钩手,重心移于右腿,左脚收回,脚尖虚虚点地于右脚内侧,左手掌向内、贴近右肩窝处。双膝微屈、再右腿微微下沉,全身重心落于右脚。左脚提起,轻灵地朝左前方迈出一大步,脚跟、脚掌着地,随即以腰带动左手掌徐徐由内、向外、向左、向前伸去成撑掌,右腿随屈就伸,缓缓伸直,左膝随体转动慢慢前弓,成左弓步,小腿垂直,膝部微向内收。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含胸拔背,虚灵顶劲,尾闾中正神贯顶,腹内松净气腾然,完成定式。一动全身动,一静全身静;就能体会到全身各部位都有气血活动的感觉。右腿由屈就伸时,脚跟就生起一股气流向上,通过腿、腰脊、左肩根、左肘、左手腕、达于手指。左手指肚有一种麻胀,手掌有一种发热的感觉。手腕手臂感到软绵沉重。


       由于虚灵顶劲神气贯顶,精神也随之振奋焕发了,思想上是乐滋滋的。做其他“提手上势”、“搂膝拗步掌”、“进步搬拦捶”、“玉女穿梭”等等动作,都有同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并不表现于外,是藏而不露的。如此坚持练习,日久自能生出真正的内劲。


       十三势行动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能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必须呼吸与动作自然地配合得好。但初学者办不到,必须太极拳的动作练得熟练了,一般练拳规则,要领能融会贯通在动作之中,练起拳来能稳静、缓慢、松柔、均匀,劲不断,意不断,神不断,一气呵成。而呼吸也达到深长、细匀的程度,才能呼吸与动作自然地配合得恰到好处。

       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方法是:凡是动作的开展或放大或伸长,这是气呼出的时候,凡是动作的收回或缩小,这是气吸进的时候。如练拳既久,功夫增长,其动作必须缓慢,才能在松柔,缓慢中体会深厚的意思。有的动作开展或放大的幅度长,而呼吸一次不可能深长、细匀到那个程度,就必须用加一个呼吸的办法,也就是在动作的中间加一口气来调整配合动作。总之动作开展的终点是呼气,收缩的终点一定是吸气。


        如呼吸与动作不能自然地配合好,就谈不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了。不能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练起拳来就没有内在东西,就没有感觉,没有拳的味道,只是一个空架子、对身体的健康,对功夫的修养,都没有好处。 恩师李雅轩先生教导说:“先师杨澄甫先生曾说:古人练拳,是分四步工夫。

      1.练体以固精。即是练架子的功夫。在筋肉方面,使其增强弹力,在关节方面,使其增强活动。在骨骼方面,使其坚实,精髓充满。

      2.练精以化气。即是行功养气的功夫。使其饱满之精髓化成充实之中气。

      3.练气以化神。即是养气藏神的功夫。在练得气足精满之后,再朝夕锻炼下去,即会发现神明的灵智。有了这种灵智,无论用之于任何事务,都可以达到适当之处,不独是打拳推手而已。

      4.练神以还虚。即是在静极默笃之后,养虚灵之功夫。在练出了神明灵智之后,又将它藏之于内心骨骼之中,含而不露,从表面看来,似乎什么也没有,然而实际上,它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无所不为,无所不然的。如以绢裹明珠,光泽内藏,能普照一切。”

        李雅轩先生又教导说:“练功其主要者,是在于蓄气养神上、下功夫。 心存静养,形如半睡,从表面上看来,像是无聊,然而却内藏无限的动机,精微细奥,普照全身,有令人无处可以侵犯之感。也非此不能养出清醒的头脑,养出灵觉的智慧,养出充实的中气和疗养疾病的效果。其好处甚多,不必一一去谈。从技击方面来说,必须先养出神明的灵智来,然后才可以无往而不利,有了此灵智之后,在技击应用时,只要意念一动,其身势气意精神无不随之而到,身上的神经命脉无不相应而来。

       恩师李雅轩先生说出了这些精辟的拳理,既指出了练功的步骤,促使练者有所追求,持之以恒,精益求精,逐步提高层次。又指出了练拳练功的方法和要细心领悟的重心。吾铭记在心,练拳时,遵照李师的教导,在松柔缓慢中细心揣摩领悟。越练兴致越浓,越练越觉得太极拳大有学问,很有钻研头,越练越感到自己与太极拳的要求相距甚远。深知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是一种精湛的技术、艺术,奥妙无穷。练好太极拳实在是不容易的。要练好太极拳既要有明师的口传心授,又要自己刻苦练习和良好的悟性:还离不开同道的相互切磋,才能日益长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