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详细注解)

 东崮散人6ojqjm 2018-01-10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鍊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旂,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注解如下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歛入骨.


     在太极拳的演练中,务必以心行气,务令沉着,要沉着的是心.心沉静则气便顺应而服贴,而能与身躯结合,就如同与生俱来的一样,非常的自然.
     以作用字讲;心即是意,是人的知觉,为全体之主宰.而行是行使引导之谓.而气是气息,无形质可见,为呼吸所必需,养生之要道.
     以心行气:是以心意导引丹田之元气,使之运行转动,故能意到气随.
     务令沉着:须于行气时,不用大呼大吸,而用小呼小吸,凝神静虑,屏除急躁,虚浮,并须用意而不用力.
     乃能收歛入骨:行功时须以深长之呼吸,使之上下推动,由推动而使丹田所积之元气透过海底,尾闾,三关,分布于骨骼之间收歛入骨,凝为骨髓,因而成为太极拳的内劲.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要顺遂的是气.气顺自然,身躯肢体的活动才能随心所欲而不勉强.
     以气运身;导引丹田之精气,经过三关,运行全身,达于四肢.
     务令顺遂;气随意运,务使舒畅,毫无阻滞,即气遍身躯不少滞之谓.气沉丹田,运行无阻,周身舒适灵活,就可无往不利,从心所欲.
     此段以行气运身为主体,而'沉着'与'顺遂'两点,尤为重要.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练拳时精神要能提得起,动作才能挥耍自如,这时要注意的是虚灵顶劲的练拳要义.
精神为行之本,有精神即可啓发作用,周转方能得当,自无迟重之弊.迟重即呆顿,而又沉滞,冥顽不灵,有碍于行功,须虚灵顶颈,即所谓的顶头悬.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


     内部意识鼓荡如能配合拳架之需要而变幻,动作才能有圆融活顺,则需注意拳势的虚实转换要分明.
     意与气之重要,前己有解释.但变转虚实,相联并运,统仗意气转换之灵敏,方可取得圆活之妙,才能随机乘势,无少阻滞,因而虚实更易分析,则转变不难清楚.凡有伸屈开合,进退转换,曲直虚实,莫不根据轻灵贯串,圆活飘渺,致使无从捉摸.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劲力的运用,不可强行运气聚力,而要能使身体松柔,运用肢体的弹性劲,发挥柔行气,刚落点的要领才能作到.这时身肢注意开裆圆裆,含胸抜背,沉肩垂肘,立身要中正,安舒支撑八方,不偏不倚.
     此为太极拳发劲之要诀:以发必有中的观念,应有相当的准备,方可期收实效.其准备为何呢?即将身与心合运起来,体与用共同一致,则心与气合,劲由内生,而达沉着平实的气概.然后松开四肢,沉净内气以求完整,无分毫拙力,乘机乘势,专注对方的重点发之,以拔其根,此由意气方面言之.
     要发劲时躯干更应特别注意,故立身须中正安舒,方能支撑八面,倘立身偏倚,不守中定之法,则精神立现涣散,而意气亦必难于完整,沉着松净更难兼顾得到,此因中盘失去中正安舒,则下盘必现浮而不实,机势既失,而背势顿成.必须中正不偏,上松下实,上轻下重,下重则有根,根基既固,乃可支撑一切,应付各方.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鍊钢,无坚不摧.


     如能作到以上的要点,则气感将遍布全身无微不至.以内部意气鼓荡而激发出来的劲道,有如百鍊钢的威力,无坚不摧,巨大无比.
     行气与运劲,名分实合.行以内者为气,即所谓的小周天,能治自身疾病,而能运到四肢者为大周天.能运气至身体各处用以击敌者,名为内劲.此乃身心合运之劲.
     法以腹部丹田之呼吸,由意引导鼓荡其气,而运行于周身.然后身随气转,上下前后左右,周旋活动,有如珠曲九转,随处可到.运转四肢似同珠活,随之以化,随之以发,左右随机,上下逢缘,理明则艺亦精.劲经百鍊而成钢,则坚无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在散手的应用中,外形肢体的功架要有如老鹰捉小兔的架势,威猛,但内部神态的沉着要有捕捉老鼠的猫一样,不慌不忙.也就是要有穏重如山,动作灵活如江河之势.
     鹘音骨,鸷鸟也,即鹰有捉兔的长处,故用以喻其形势.猫善捕鼠,亦系采取其姿势.是惊学者遇敌沉着,举动安舒,临事不乱,量敌以进,俟机而动.有如鹰在空中盘旋伺机.猫注其穴歛神待发.一经有隙可乘,方得急转直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收全功.然非有沉毅果决的修养,尚难语此技艺.
     轻浮躁动,为练拳之大戒.是人所共知的,但稍一不慎,即于不知不觉当中,流露无遗.故特提出要静如山岳的沉着不浮,动若江河般的?定周流不息,以为习拳者应遵守之准则.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背势则身形松化,五弓微曲如张弓而蓄劲,顺势时则以弹性劲发出力量,其有如放箭一般,干粹俐落.丝毫不勉强.在动作的转化中不断的转换虚实,化背势为顺势,柔化对方之来势,寻求顺势.柔化时以蓄劲,顺势时得以能发劲.劲道的运化要以腰为轴,力要以身肢整体发出,而步伐则要配合身体的运化,而走而化.
     蓄劲有收转引化之势,喻如张弓,愈满则力愈足愈猛,且可使得敌落空,而我乃能顺借其力,以制彼之背势.此即张弓引满放箭之义.
     欲制敌发人需以直劲,必先曲而蓄其势,方可便利使用.且曲是松化人劲,人劲既被松化,则可随化转身,而得顺势并蓄得劲,乘机以发人.
     以上两段都在解说太极拳与其他外家拳的主要不同点.盖太极拳的对敌方式都是尽量避免硬碰硬的.有歌诀说'引进落空合即出',又说'妙处全凭能借力'.更可与此处相辉映.
     力有内劲力与拙力之分,拙力出于生来本有,为有限的力量.内劲力蕴于丹田,由意气的鼓荡而发出,乃为无可限量之力.然非锻鍊,则无从而生,故功能愈久,则劲力愈大.
     力由脊发的意思是由脊来接下盘之基,而传而运发于两臂两手.因脊为人身之主干,周身气脉交通的要道,上自脑,下至尾闾,为精髓升降的道路,乃生理自然的现象,当劲发于丹田时,受意气的鼓荡,行经海底,尾闾,缘脊而升,乃达于四肢.即根于脚,而发于腿,而腰,而脊,再由脊而运发于臂再拳或掌,仍须完整一气, 才可顺利从心.
     步随身换者,是身动而步亦随之,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切守中定之姿势,顺而?,则神舒气畅,当可支撑八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如此则收了就能放,放了就马上能收,循环不已.在这不断的转化中,两方招式的往来要用手的摺叠来接来引对方的劲,而劲道的进功与退守,更有頼于步伐的转换来化解.
     收是粘化之意,而放则是攻发,收至将尽时,在似断而实乃转攻转发,所在收放之间是断而复连的.这与蓄而后发是相同意思的.
     收是吸气,以蓄其劲,乃可走化,以引敌劲于落空.而正合我的吸气己满,适时呼出以放之,放即是攻发,发出之劲被敌所化而处于背势时,要能步随身换,以松化敌劲,并适时的粘化以蓄劲,如此之收至尽时,似劲断而实乃在蓄劲以转攻转发.如此功夫练到家,即可作到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的极致表现.
     对敌攻守时两手辗转循环不已,谓之往复.在往复之时,两手互相翻覆之间,必有摺叠以转变虚实.手固然如此,两臂两肩以及胸腹亦复如是.
     凡有进退必然要有转换,转为转身,换为换步,在进退之间须用身法与步法来取得顺势.
     摺叠与转换有相依为用的必要,乃上有摺叠而下有转换,以随时取得顺势,其分量之大小,则须因势得宜.凡有往复必须要用摺叠,凡有进退亦必须要有转换,此为手法,身法及步法的配合,终须要一致,才能变化得宜.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在往来之中,身肢能松柔后,才能应用弹性劲,而产生极坚刚的破坏力.身肢松化后,才不会遇外力则聚气运力而滞碍,呼吸转换得顺,则动作才能够灵活无碍.
     盖柔能克刚,太极拳行功以柔为出发点,倘柔软的功夫到家,周身轻灵贯串,以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境界.则可随意绕转旋化,虽遇坚而不易折,反有乘虚蹈隙之机,故能摧坚,此即柔中有刚.
     另如运劲出拳制击之时,如能柔化身躯,松腰松跨,并利用膝腰臂之弹力,即可如'吾身有三弓,运劲如张弓,发劲如射箭'地发出极尖锐之劲道,此即所谓的'极柔软,然后极坚钢'之写照,当然其破坏力是极大的.
     能呼吸者,为行内呼吸,其与外呼吸者祗由肺部之吐纳不同.此呼吸乃经丹田之运转,息息归于腹部,与太极拳相配合锻炼,久久纯熟后则渐实而有力,气聚丹成,故能提放自如,开阖便利,且呼吸与意气,相通运用,乃是灵活之本源.
     在此我想提出炼呼吸与盘拳架,执先执后的问题.也就是何者为优先的问题.
虽然在'行功心解'上,己把外形的功架排在前面,而把心解(即内修)排在后面,同时很多前辈及先进者,都有提到形法功解的练太练拳之优先顺序,并有很多说明和训示.但在目前还是常被外界误解为,太极拳是以炼气为主的一种运动.
     我用运动来表示,是很多人把太极拳当作养生运动来练,而没把它当武术来对待.所以我在教拳时常有初习者,一来就问呼吸要如何作,才能气沉丹田.我也看很多太极拳的爱好者,在练太极拳时把呼吸当作第一优先来练.说他们在练太练拳不如说他们在练气功,一直试着在导气,完全不去注意外形功架之完整,以及动作之流畅,以致拳不像拳,练习多年,亦不见进步,谈武术更是避之为恐不及,殊为可惜.
     但如果这样,他们没压力又不受苦.而且可以练得很高兴时,至少他们也得到了一些运动,对健康还是有益的,我们又何需把它点明,大家来争论.所以我对此虽觉得可惜外,还一直保持着欣赏和鼓励的态度,希望有一天他们来问我,为什幺太极拳这幺难练,为什幺一直没进步.哈!哈!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在招式互换当中,呼吸要崇尚自然,不要特意去调息,甚至去导引它,才能使招式的动作变幻灵活无碍.而劲是要以柔化蓄储才会增长的.
     气存在于宇宙间,亦存于人体的小宇宙中,能善加调养,而又善于运用者,则可成圣为贤.对外成大功,立大业,对内可延年益寿,能摧坚振弱.但在锻炼时要正当顺宜而不可勉力而为.盖练拳时,要心平气和,依据呼吸,以意导气存养于丹田气海之中,运行于筋骨脉络之间,温存覆育,以达水火既济的功用,久而久之,乃成坚固之资,意动气随,随心所欲.练气最忌勉强而为,硬提硬导是永不会成功的,说不定还会转化为乖戾瞋暴之气,其为害之大,就不言可喻了.
     劲须曲蓄,而后纔能达到有余不尽的境界.曲是曲折,循环盘纡的意思,其有如河流之湾湾曲曲,深远而流长,方可以成其滔滔不绝的蓄劲.太极拳的奥妙就是,其一举动莫不浑如球形,处处成圈,以腰如车轴,活若车轮身随转,随屈就伸,断而复连,圆无边际,使人难于捉摸.然非艺高者,不易到此境地.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

 


心为令,气为旂,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可臻于缜密矣.


     在所有的招式转幻中,心是主帅,是司令的,气是传令旗,而腰是主活动中心,由心意而直接命令腰部而发动招式转换的动作,则将可达到上面所说的各式功能.其中要知道气是传令的工具而己,是直接传达的,是不具备自主的功能的,否则则动作将有滞碍之虞的.这是所谓的运气则滞的道理.
     在练拳时,要先把招势耍开来,动作要开展舒畅,然后等到功夫有了基础后,再来求动作的灵敏度,而达到紧凑,反应快.如此则动作才能达到缜密无疏,反应快而正确之功夫.
     万法唯心,以心为人生的主宰,心为令,即全身四肢百骸无不受其指挥调遣,唯命是从.而复以气为传达的使者,称之旗,亦即前人所谓的令旗,传其命令于实行战? 为主的腰,乃名以为纛.以此譬喻,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身使臂的要素作用.
     在行功之始,必须周身舒展松开,如肩,腰,胯,膝,脚,掌拳,腕,肘等关节,均应不着丝毫的拙力,处处含有用意行气,运转柔软如绵的神态,力求动作大方舒展,如行水流云般的顺畅,绵绵不断.开展的拳架可培养出雄厚的长劲,俟功架完整,呼吸顺畅后,则可在散手的演练中,去练习开合变换虚实,断而复连的紧凑之反应功夫.
     其是以军队作战,来譬喻身体的动作,其不是学就会一个命令一个动作的,它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而且有其一定的方法.军队传令先要讲求系统之完整无缺点,并经一段时间的模拟,以确保整个团队无失误后,才能在实战中随机应变,以应付瞬息的变化.而我们练太极拳当中,也不是一夕可成的,必先从基本拳架练起,先把功架练好,等动作流畅舒展开后,再从散手的练习中学习各种攻防技巧的紧凑动作,周而复始,久练则达练劲入骨,而达到缜密之功夫.
     太极拳的练习阶段也有形法功解区别说法,意思也是要由外而内,由开展再求紧凑的说法.不可基本功未练好,就要练对打应用招式,拳架演练未纯熟,就要练内劲导气这类的.以免枉费功夫.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在推手与散手对峙中,除了上述的注意要点外,另又有提到:对方不动,我也不动,对方一小动,我己感觉得到其企图,而先制敌于先机.在动作上,有似松而不是松,动作将展开而好像又蓄势不动,劲像是断了,但意识又时时注意到对方的动态的,让对方末测高深,束手无策,无从着手.
     彼不动,己不动:是以逸待劳,静以观变.但须沉着以蓄劲,待机而应变,为舍己从人的要诀.而彼微动,己先动者是彼一微动,而我即有知觉而先发制人,顺其势,乘其机,而争取主动.
     似松非松:即将收未收,是柔中有刚,同时也使敌不清我之动向,以免被反制.将展未展,即将放未放,是开展中存有紧凑及诱敌之意.
     劲断意不断者,是劲虽未发出,而意仍贯串不舍,此即不丢不顶,沾连粘随之曲蓄,有余不尽,待时乘机的主意.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
     另,又有这幺的提示:意在先,身在后,腹部要放松,不要紧张,则气能沉着,神态舒爽,,轻松愉快,但不可松懈,随时注意着对方的动作与意图.
     先在心,后在身:这与前述的'心为令,气为旂,腰为纛',是类似的,只不过在前面是在说明外形功架的开合的动态表现,而这里要说明的是内在精神的状态.相同的都是在说明心是全身的主宰.身体的动向都是受心意的指使.有所行动,如影随形,是心为主动,而身是被动的.
     腹松净:是腹内须松开沉净后,在无丝毫拙气拙力的身体状况之下,才能引发腾然先天之气由丹田升起,全身精神凝聚在肢体上,而似气歛入骨,此时神志既须舒畅,身体更直安静,时刻留意存心,更不可放纵.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在整个的对峙中,随时都要能总动员起来,一动要全身一致的行动而产生整体劲来,要静也要全部静下来,絶不可松散,凝神静气,高深莫测.
     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一样,不动则己,如有一处要动,则周身上下无不随之而动.同样的一处要静下,也一样都要随之静下,全身整是完整一气的.动时全身总动员才能发出劲道来,静时全身凝神静气才能明查秋毫.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在上半身的运动要能以身使臂,劲道要透过脊骨传送出来的,如此则精神穏定,表现在外的是中正舒坦,气怡神静的样子.
    在盘拳架或推手练习之时若只用双手的舞动,就能用到拙力而无法发挥其内劲,必须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身使臂,劲道透过脊骨而由两臂发出,如此内外上下周身一致才能得真正的劲力.
     运用内劲的演练才能达到内心沉着,全神贯注,气不散乱有如捕鼠之猫.在外显示出的是中正舒坦,气怡神静的样子,让人有莫测高深的感觉,似若捕兔之鹘.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至于脚步则要像猫之举步样的步步为营,落地无声似的既轻且快,而运劲时则要像抽丝般的小心邑邑,处处留神,不要有断劲.
     猫的行动,是灵活不浮,既轻且快,落地无声,而又步步踏实,有仿傚的价值.我们在盘拳架时也要注意这基本的要领,倘若要起左足向前移步时,要先将身体的移置右腿,把重心放在右脚上,然后再起左脚向前移动,等左脚着地后再配合身体的运动而移动身体的重量.此时身体的重心在右足上,而左脚是可前可缩的.此即所谓的中定.
     以气运身,乃为运劲,是由丹田发出的内劲,每逢伸屈开合之时,须要全神关注,动作灵敏,活泼并均匀,处处留神,状似抽丝.切忌时紧时松,忽断忽续.而呆板沉滞的弊病,更应留意袪除,方可绵绵不断,一气呵成.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此时全身最在意的是,精神要提得起,而不是去运气,如一运气则动作就产生了滞碍的现象.运气的结果,则发不出劲道来,而呼吸自然,其元气必充足,所以气以直养而无害,其劲才最好的劲,是纯刚的.
     太极拳的全部意义,是以精神意气为主干,骨肉为辅佐.不在气,是在精神.
     在气则滞的气是后天以力运出之拙气,浮躁及瞋怒暴发之气,其气必不顺.在动作当中,气如不顺,则周身必板滞不灵,两足即现虚浮而失其重心,如此状态所发之劲,必不完整而有种不过力道的感觉.所说有气者无力,概此气为后天用力运出之拙气也. 
      若能发自丹田先天之气,其是由松净之呼吸鼓荡运育之元气,其气必充顺,清和而畅达,气畅达即通行无阻,周身舒适灵敏,则可无处不可蓄劲,无处不可发劲,而显得威猛刚强的样子.此均有助于善养其气的成果,乃有'养气者纯刚'之喻.
     上述也在说明一般俗称用力运气的气功之气,和太极拳由松净发自丹田之气的不同.
      另个人意见.这可能是卖瓜说瓜甜的讲法,当然由用力运气之外家功夫,固然有其僵硬不够灵活的缺点,但那是只在初期的时候的表现,如能经过长期的锻炼,也可达到练劲入骨的境界,所以如从年青时就开始接受训练的人,其成功之机会也是暪大的.只不过一个中年人是否能通过其长期的锻炼而不伤其身者,值得探讨.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学武术时,当年青时,就有两个选择,不论从外到内或由内而外,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年过三十,我想练太极拳就是第一选择了! 否则如果还逞强着,想去练外家拳,我想可能会练拳不成反伤身,那就得不赏失了.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如此,气以直养而无害,才能像车轮似的活泼无碍,而腰就像车轴似的居于劲道的活动中心似的地位,即是以心为令,气为旂,腰为纛,动作才能转换得灵.
气之流转运行,犹如车轮,喻其形圆活灵敏,随屈就伸,方圆并用,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真是透澈了当的比喻.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腰似车轴者,因为腰系全身之枢纽,发劲之主宰者,故又称之为纛.腰动则先天之气,似若车轮,随着腰而旋转,这就是'气遍全身不稍待'的明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