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是如何拒绝权臣索贿的?

 湖畔书香阁 2016-01-22

 孔子是如何拒绝权臣索贿的?

丁启阵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这一章文字,相当有趣。首先是,讨论的问题,非常现实,非常尖锐:是取悦权势人物有用,还是向神祇祈祷有用?或者说,是取悦现管重要,还是讨好县官重要?其次是,问答都很巧妙。问者引用民间谚语,暗示对方该如何行事;答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四两拨千斤,避开了正面交锋必然导致的尴尬和对自己的伤害。写到影视剧本中,无疑会是一段精彩的对话,一个吸引人的情节。

对话发生于公元前495年至前493年之间。提问者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

这王孙贾是个什么角色,有不同说法。何晏认为他是当时卫国的执政者,但也有人认为王孙贾算不得权臣,当时能左右朝政的只有弥子瑕一人。

奥、灶是什么意思,所指为何,都有不同的说法。奥,一说指室内西南角,一说指尊者所居;灶,一说指灶神,一说指执爨者(厨师)所居。谚语字面意思礼节上有分歧,说话者实际所指,也有不同说法。奥,有人认为指近臣,有人认为指国君,有人将其坐实为卫灵公。灶,有人认为指执政者,有人认为指南子,也有人将其坐实为王孙贾本人。

相应地,王孙贾为何向孔子提出那样的问题,也有种种的猜测。一种是,王孙贾想让孔子贿赂、讨好甚至投靠自己;一种是,王孙贾提示孔子要去讨好执政者;还有一种则是王孙贾暗示孔子应该去讨好南子。其实不管暗示孔子去讨好谁,本质上都是王孙贾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哪一种说法较为合理呢?我赞成李零先生的推测,“奥”指卫灵公,“灶”指南子。理由是,这可以跟著名的“子见南子”联系起来。合情,合理,而且好玩。

我们说王孙贾问得巧妙,巧在以向孔子请教问题的方式,妙在以押韵的谚语作为暗示,传递不便明言的意思,以便达到利己的目的。总而言之,委婉而含蓄。说孔子回答得巧妙,巧在一下子抬出至高无上的“天”(可以指上天,也可以指国君)为挡箭牌、附身符,妙在揣着明白装糊涂,就是不点破对方的真正意图。虽然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但是,并未伤害到对方的面子。对方即使愤怒,也只能将愤怒之情藏在自己心里。有人说,孔子的话谦逊,不咄咄逼人。假如王孙贾能真正理解他的用意,对他会有好处;假如王孙贾不能理解孔子的意思,也不至于惹出什么灾祸。

    这一番问答,好比两个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过招,外行人还没有看出端倪,他们却已经分出了胜败,谁强谁弱,心知肚明。口称“承让承让”、“得罪得罪”,一揖而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