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凿
邢疏:此章言夫子守礼,不求媚于人也。“王孙贾”者,卫执政大夫也。“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者,媚,趣乡也;奥,内也,谓室内西南隅也,以其隐奥,故尊者居之。其处虽尊,而闲静无事,以喻近臣虽尊,不执政柄,无益于人也。灶者,饮食之所由,虽处卑亵,为家之急用,以喻国之执政,位虽卑下,而执赏罚之柄,有益于人也。此二句,世俗之言也。言与其趣于闲静之处,宁若趣于急用之灶,以喻其求于无事之近臣,宁若求于用权之执政。王孙贾时执国政,举于二句,佯若不达其理,问于孔子曰:“何谓也?”欲使孔子求媚亲昵于己,故微以世俗之言感动之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者,孔子拒贾之辞也。然,如此也。言我则不如世俗之言也。天,以喻君。获,犹得也。我道之行否,由于时君,无求于众臣。如得罪于天,无所祷于众神。 [唐以前古注]《释文》引郑注:奥,西南隅。 皇疏:王孙贾者周灵王之孙,名贾也,是时仕卫为大夫也。“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此世俗旧语也,媚,趣向也;奥,内也,谓室中西南角,室向东南开戸,西南安牖,牖内隐奥无事,恒尊者所居之处也。灶,谓人家为饮食之处也。贾仕在卫执政,为一国之要,能为人之益,欲自比如灶虽卑外而实要为众人所急也。又侍君之近臣以喩奥也,近君之臣,虽近君为尊,而交无事,如室之奥虽尊而无事也,并于人无益也。时孔子至卫,贾诵此旧语以感切孔子,欲令孔子求媚于己如人之媚灶也,故云与其媚于奥宁当媚灶,问于孔子何谓,使孔子悟之也。昵,犹亲近也。欲令孔子求亲近于己,故说世俗之言微以感动之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识贾之诈,故以此言距之也。言我不被时用,是由君命,何能细为曲情以求于汝辈,譬如世人得罪于天,亦无所祈祷众邪之神也。 若不依注则复一释。栾肇曰:“奥尊而无事,灶卑而有求。时周室衰弱,权在诸侯。贾自周出仕卫,故托世俗言以自解于孔子。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者,明天神无上、王尊无二,言当事尊,卑不足媚也。” [朱子集注]王孙贾,卫大夫。媚,亲顺也。室西南隅为奥。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灶,则设主于灶陉,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谢氏曰:“圣人之言,逊而不迫。使王孙贾而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祸。” 奥、灶问题,按照历来注释,或云是室内布局与功用作比喻,如皇疏所谓:“奥,内也,谓室中西南角,室向东南开戸,西南安牖,牖内隐奥无事,恒尊者所居之处也。灶,谓人家为饮食之处也。”;或云二者是与日常居住有关的祭祀概念,奥为尊位、“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朱子集注说)。总之分歧比较大,但是论者都从虚位/实柄或者方面来解释谋位求职之路径,或云“奥”喻君而“灶”指王孙贾自己(《集解》以来多主此说),或云“奥”指近臣而“奥”指王孙贾自己(《论语集释》引《群经平议说》),或云“奥”指南子而“灶”指朝廷之士(集释引《四书典故辨证》),或云王孙贾求问自己当如何行事而以为“灶”乃喻权臣弥子瑕。 不过,从文本看王孙贾之问“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乃是当是俗语,可能确实与当是卫国的政治现实有关,可能其间的问题是走夫人路线(南子)还是诉诸卫君。孔子则从“获罪于天,无所祷”来说,强调的是自身的问题,与孔子日常所说仕与不仕有关系,同时还与孔子强调存在之主体的高度只能由存在者之行为来说明有关。 度
此处再次申明“天”的大义。后世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其此之谓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