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镇,老茶馆观音阁是彭镇人久未醒来的一场梦,这场梦里,茶馆的市井味、泥土味和人情味,正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逝去。” 位于成都彭镇马市坝街的老茶铺据说是明朝时的老建筑,用作茶铺至少也有上百年历史,当地人都叫它“观音阁”。 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段传奇故事:大约一百多年前,彭镇发生了一次大火灾,整个镇子几乎都化为灰烬,但这间茶铺却幸免于难。当地流行一种说法,说茶铺是观音菩萨踩着的地方,后来,老百姓就把茶铺称为观音阁了,还在茶铺里供起了观音菩萨。 再后来这座观音庙在民国初期被用作茶铺,文革时期收为公有,而后被现在的老板承包下来发展至今。 老式的四方桌,传统发亮带有汗味的竹椅子,贴上瓷砖再次敲掉的老虎灶,不停灌水、舀水的水缸,咕咚咕咚冒水蒸汽的开水壶,黑糊糊、斑驳脱落的篱笆墙,漏风的老式穿斗房,凹凸不平泥土地面,甚至烧透丢弃一边煤渣,整齐划一排列整齐的茶杯…… 这座茶馆的老房子至今仍是过去破旧的模样,墙面装饰和老灶台都不改风尘,就像是彭镇深巷中一个异时空的梦境,凝固着一座城市和一个时代的文化与记忆。 这里随处都弥漫着旧时光的味道,无论是天井缝隙处洒落的阳光,抑或是随处不经意间出现的小物件,还是墙上残存的毛主席语录和画像...这一切都宛如时空胶囊般,将这里永恒的定格在了那个时代,仿佛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它都波澜不惊,一切如故。 老虎灶是老茶铺的精髓所在,灶头烧着几把掺满水的壶,洗净的茶杯整整齐齐地放在灶台上,放入茶叶,开水一冲,茶香就出来了……老虎灶旁是个大水缸,水缸的四壁爬满青苔,水是井水,由地下抽出,喝起来一股清甜。 也许拥挤嘈杂是四川大多数茶馆的名片,但观音阁却有着闹中取静的平和底色。烧茶伙计零碎轻盈的步伐,熟客间三两句的寒暄,随意摆放的木桌竹椅,这一切发生在屋顶缺口漏下的天光里。 天刚破晓,八九十岁的老茶客们循着习惯的轨迹抬脚进了这里,往竹躺椅上一陷,老板端来一碗香气四溢的盖碗茶,亲切的招呼着相伴多年的老伙伴。这里的常客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和朋友圈子。 在这里喝茶的多是老人,如果一个老人生病了,起码有十个或是更多的人会去联系老人的亲人。 这里的老板说,如果是外面的路上老人突然倒下了也没人敢去扶起来,现在的人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在这里,起码老人的家人放心,老人自己也安心。 观音阁有老人真正需要的东西。这里他们有许多和他们一样的老人,可以畅所欲言,聊吃了什么,聊昨天梦到的往事,家长里短都可以谈。 老人一口一口地品着香茶,老烟杆的敲打声和老哥子们打牌时扯喉咙的声音交杂在一起,定格成老茶馆日常的生活写照,这番景象百年来不曾变过。 茶馆的工作人很少,阿七是其中一位。由于小时候吃错了药,脑袋留下病,四十多岁但智商还相当于七八岁的小孩。善良的老板看阿七勤劳质朴便叫他跟着他在茶馆帮忙。 比起最初杯子都拿不稳,如今阿七能熟练地舀起井里的水,将蜂窝煤放进老灶,分装茶叶,倒上热腾腾的沸水,迎着客人的招呼,一切工作都井井有条。 一开始,茶馆并不赚钱,甚至倒贴钱。熟客一块一杯茶,匆匆过客十块一杯。随着观音阁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摄友和文化爱好者找到这里,而老板的“双边政策”很好地兼顾了经营和文化的留存。 除了制作观音阁定制茶具,老板把茶叶做了简单包装来卖,茶叶取名“有底1912”,其意一来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一辈子要做一件让自己心里有底的事,二来则是纪念民国初期被用作的老茶铺和无从考证历史的观音阁。 老板谈起茶馆,总有云淡风轻的感觉。从小生活在这样的文化圈里,开茶馆是为了兴趣,无关利益和金钱,更多的是家一样的平静和谐,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亲密的人情往来。 在老板看来,“人需要什么?是真实的生活。” 曾听过一种说法,茶盖是天,茶托是地,茶碗是人,不管盖碗中的茶叶如何沉浮,成都人都保持着自己的风雅,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 每天有很多慕名而来拍照采访的摄友,有人说,观音阁的独特之处,是有一种时空措置感。这里并不是21世纪。这里有旧时光的缓慢、平静、亲近、情义,有着被我们过快的步伐所抛下的一切。 听说每个在观音阁喝茶的老人在葬礼时一定会路过观音阁告别,当那些的固定的座位上的温度慢慢逝去,观音阁又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呢? 观音阁,是寄放了多少人的生活与情感呢?那些我们只在父辈口中或者故事里才能感受到的强烈的情义,属于那个年代的往事,亲近的集体关系,所有温暖动人的往来,平淡的市井生活,我们还可以在观音阁看到。 --end-- 编辑 | 土兰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个老字号,百年情怀史 每个老字号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和温情! 投稿·投广告·无事勾搭 小编微信:LRF810177588 时光不散,好茶不断 点击阅读原文,煮茶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