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生性软骨瘤(Enchondroma)

 panyunbo 2016-01-22

医学影像笔记 微信号:yxyxbj                            
我们关注医学,专注影像,注重原创,希望每天与你一同分享!


内生性软骨瘤(Enchondroma)


概述      

内生性软骨瘤为发生于骨髓腔的软骨瘤,在良性骨肿瘤中占第三位,主要发生在短管状骨,第二常见于长骨,并多见于骨端或骨干骺端,多发性软骨瘤合并畸形者称为Ollier氏病,多发性软骨瘤合并有肢体软组织血管瘤的称为Maffucci氏病,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20~40岁多见。

临床表现

多数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有酸痛、酸胀感。

发病部位      

主要发生在短管状骨(手部近节指骨,约40-50%,其次为掌骨、中节指骨),第二常见于长骨,并多见于骨端或骨干骺端,

常见部位为红色,罕见部位为绿色。

 

组织学特点   

内生性软骨瘤可能来自发育阶段从骺板异位到髓内的软骨岛,故大多数肿瘤位于或靠近骺板的干骺端,随骨的生长而逐渐移向骨干。

病理表现

一般认为是迷离的软骨细胞在干骺端沉积、增生并向骨干移行,形成多个分离透明软骨结节或小叶结构,呈非浸润性生长,小叶间可见扩张的血管。分叶状透明软骨是其主要成分,外有纤维包膜,钙化常见于肥大软骨层的基质内或小叶间隙的血管附近,偶见囊变及液化坏死。

诊断特点


X线表现:内生软骨瘤发生于短骨的内生软骨瘤以膨胀性骨破坏,皮质变薄,瘤内钙化为特征。不同于短骨内生性软骨瘤,成人长骨内生软骨瘤少见膨胀性改变,考虑与长骨骨端髓质空间较大有关。病灶位于骨干钙化灶表现散在,可能是内生软骨瘤组织在向骨干方向移动过程中,发生分离、被分隔、包绕成小的结节,故形成的钙化较分散。

CT表现:病灶钙化可见典型的环形、半环形改变,并可以见骨质密度减低区范围及硬化边线

MR表现:内生性软骨瘤的软骨组织含水量与粘多糖成分的比值较高,在T2WI呈高信号,有一定特征性,高信号内夹杂多少不等的低信号;当病灶周围有骨质硬化时,在T1和T2上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时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Aoki等将其称为“环弧样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与肿瘤的组织学特点相对应,未钙化的软骨部分呈较明显强化,钙化部分未见强化,故肿瘤常常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1、骨梗死:骨梗死早期平片及CT无明显异常改变,晚期表现“地图板块”样钙化,常见于肱骨及股骨,需与本病鉴别。骨梗死的钙化灶一般从外向内形成,边界较模糊,T2WI可显示周围的水肿带。该病除潜水作业人员外,多数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并且常双侧发病。

 

2、高分化低度恶性软骨肉瘤:若肿瘤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对骨皮质内层扇贝形的压迹>2/3 骨皮质厚度,病灶范围>4cm则提示软骨肉瘤可能性大,有学者认为若MRI上显示主瘤体周围的脂肪组织中散在分布有软骨岛,有助于诊断软骨肉瘤。


影像表现


病例1

左侧股骨干骺端髓腔内见斑点状及环形密度增高影,周围骨质密度减低,骨皮质内侧可见压迹,病灶周边可见硬化缘。

 

病例2

第4近节指骨基底部髓腔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周围骨质密度减低,局部骨皮质变薄。

 

病例3

左侧股骨干骺端轻度膨胀,髓腔内见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晰,其内见多发点状低信号(钙化),病灶边缘骨皮质变薄,并可见压迹

 

病例4

以上都是比较典型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比较特殊的。

无临床表现,在MR上表现为局灶性、边界清晰的小病灶,典型的T2高信号,内伴不规则斑点状低信号。

 

病例5

X线股骨下段典型的簇状密度增高影,MR在T2高信号的软骨基质中多发斑点状的低信号,病灶周围没有明显的硬化缘。

 

病例6

指骨呈不规则膨胀性改变,比较特异的是病灶内并没有明显的钙化成分。

 

病例7

发生在股骨干骺端偏心性病灶,典型的簇状钙化灶,并未累及皮质。

 

病例8

位于股骨干的软骨瘤,该病变距离干骺端较远。

 

病例9

位于肱骨干骺端的软骨瘤。

 

病例10

多发性软骨瘤合并畸形者称为Ollier氏病。


医学影像笔记 微信号:yxyxbj                            

如果您有好的主题,请您在第一时间联系小编,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微信号:qq5151674) 

 

医学影像笔记欢迎您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