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亸曳与肌无力

 一秒十年 2016-01-23

风亸曳,唐宋医书中时常出现的病名,宋以后典籍少有记载。古人著医书特别重视“诸风之病”,盖风为百病之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故风邪致病,变动不居,为证百端。隋代《诸病源候论》开篇即收录“风诸病”凡两卷五十九候,其中卷一即有“风亸曳候”:


风亸曳者,肢体弛缓不收摄也。人以胃气养于肌肉经络也,胃若衰损,其气不实,经脉虚,则筋肉懈惰,故风邪搏于筋而使亸曳也。


古人文字简劲,不仔细推敲,会不得要领。亸,念“朵”。考“亸”字在《说文解字》中未收,然而《灵枢·口问》中有“亸”,且是一种病症,这种病症也是由“胃不实则诸脉虚”引起。巢元方等人编撰《诸病源候论》的时候显然是参考了《灵枢》。“亸”字,实际意思是“下垂的样子”,唐代诗人岑参《送郭乂杂言》云:“朝歌城边柳亸地,邯郸道上花扑人。”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有“軃(同亸)袖垂髫,风流秀曼”。可见“亸”的意思比较单一,都有一种柔软下垂的状态。曳,念“业”。《孟子·梁惠王上》云:弃甲曳兵而走。曳,有拖着,拉着的意思,而这种拖拉,还有一种仓皇疲惫之态。后来又有“摇曳”“曳影”,都有飘摇无力之义。


回头看“风亸曳”,显然,这种病是因风邪引起,使人全身无力,四肢下垂,不能收缩,犹如柳条,风过即随之摇摆,肌体的无力感非常明显。《诸病源候论》载风诸病非常丰富,一般特征性症状都会列出,而此病不同于中风瘫痪或半身不遂,并无肢体麻木、疼痛、意识不清,现代疾病——重症肌无力,与其极为相似。


重症肌无力的病人首先是感觉疲劳,劳动后会加重,会有种无力感,接着会身体软弱,眼睑下垂,四肢弛缓,无力抬起,持续加重肺部肌肉也受影响,呼吸困难,胃部肌肉无力,消化困难,咬肌无力,进食咀嚼困难。病人非常痛苦。西医认为这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之间的传递功能障碍引起,治疗主要是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有一定效果,但药物副作用很明显,如瞳孔缩小、多口水、出汗、腹痛、腹泻等等,而且病人要持续依赖这些药物。


当代中医认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新兴疾病,在古代是没有的,于是就“辨证论治”,认为脾主肌肉,大量用“补中益气汤”之类补脾益气的方药,效果可以说一般。往往是吃中药的同时,西药也继续吃。其捉襟见肘如此。


当我们回头看《诸病源候论》的时候发现,这个病和风邪有关。风邪之所以会侵袭这种病人,主要是因为其胃气不实,经脉虚弱。《素问·痿证》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足阳明胃经虚弱,筋肉不充,因此风邪乘之,使得肢体懈惰,如柳丝垂摆。这应该给我们一个提醒,治疗的时候,除了注意胃气的补养,更不能忘了祛风邪。《外台秘要》卷第十四,有治风亸曳之方两首,有意者可以参看,细心揣摩,定有所得。


分享一个治疗过的病人,供大家参考。男,60多岁,西北人,2010年三月小腿摔伤,其人好动,没有很好保养,到五月即不能行动。全身疲惫散惰,眼睑下垂,同年七月月在当地医院判定为重症肌无力,当时已经四肢软弱无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不能进食。西药治疗眼睑下垂好转,能进食,但不能停药,停药即复发,且不断流诞,没有胃口,睡眠差,有时整晚睡不好,大便不通,身体懈惰,吃饭尚有气力,但活动受限,更不能做事。我接手治疗是在九月底,处方如下:


生黄芪60 羌活30 生葛根40

生白术30 桂枝20 姜半夏30

瓜蒌实20 独活25 生白芍20

怀牛膝30 百部15 炙甘草15

X 6 帖


此处用生黄芪,不用炙黄芪,炙黄芪主要功能是健脾益气。生黄芪能走表,除了补充胃气,还能祛风邪,《神农本草经》上说黄芪“主..大风,癞疾”。古人常用黄芪祛风,惜今人只知黄芪补益脾气。


嘱病人西药不可骤停,须逐步减少。自吃中药起,西药减半,一周后,诸症好转,不再流涎,胃口好,睡眠更好,人开始有精神,气力增长。服汤药第二周时,西药全减,身体得力,能干活,四肢伸缩自如,再服药两周巩固。停了中药,一切如常。随访两年,未见复发迹象,身体状况很好,还能为家里做很多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