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与高端科技的缘分,可远远不止于建筑架构与材质。不如随我们一道,将顶级科技与报恩文化的关联悉心细数一番。 精异结构独家材质,超越还原突破再造 历史上的大报恩寺,据记载是有82米、78.02米两种高度的说法,专业科考人士综合明清史料、西方游记和近现代的考古成果,得出真实的高度应是78.02米。古时几乎没有高层建筑,远在数十里外的长江上,也可得见塔底层周长约101米、塔高九层78.02米,相当于近三十层楼的高度。 从设计到投入建设,专业团队就对大报恩寺琉璃塔的详尽布局、各部尺寸、具体构建、琉璃工艺等从内到外的各方面,进行过深入的探查考核与研究。还原与创新,是这一系列建筑工作中的核心之一。据资料,塔底层四面开门,四壁镌刻四大天王金刚护法神像。二层至九层为八面开门,四实四虚,隔层错开,隔层均有平座腰檐,平座回廊为朱红色琉璃栏杆,腰檐层面是绿色琉璃,檐下黄绿色琉璃斗拱层层叠起。九级之上是塔刹,下部是铁质覆莲盆一双,重900斤,外表镀“黄金风波铜”,塔刹顶上还用8条铁索将黄金宝珠固定在檐角,每层的角梁下悬挂金铃,总共152个。塔内壁则布满佛龛。由于塔身宽度是从下向上递减的,佛像砖的尺寸也是从下至上依次递减,这对当时的建筑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今琉璃材质的精度与制造工艺等,都是科研团队的重点研究和攻关对象。一开始,在遗址上曾建设过琉璃的试验墙,除了墙面和600年前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有不同外,其他部分都是参照古大报恩寺来烧和拼装的。尤其是拱门完完全全参照了当年出土的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构件样式、风格、纹饰等。而现今我们有幸一睹的大报恩寺外部精美的白釉瓷砖和塔檐、门券、斗拱、平坐、栏杆装饰的五色琉璃构件为大报恩寺塔赢得乐瓷塔之誉。实则起初规划拟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然而今人的工艺难以“达标”。 据专家介绍,复原的图纸和建模都已经做好了,是因为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又进行调整。根据当初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相关规划,金陵大报恩寺就属于轻质保护塔,建筑外形仿宋代长干寺塔,相当于地宫的保护建筑。因此目前已然完工和开放的建筑,并不是复原大报恩寺琉璃塔。最终大报恩塔建成的就是八面九层塔,精确高度为93.157米,无论是规模、形制还是长细比都与原塔近似。其外观的塔形,夜晚还可通过声光电展示五色琉璃的风姿。 仰头而视,上方的灯光不时变换,“菩提树”上挂着“八吉祥”,穹顶下面是一尊涅槃造型的释迦牟尼佛。“舍利佛光”展区光芒无限,暗合着舍利七次放光的记载,展厅内会不定时变换七色光芒,观者头顶的LED灯共有4.2万盏,通过镜子的双倍辉映发散,共有8.4万盏,象征着84000舍利。 跟琉璃瓷塔不同的是,大报恩塔八角展翼使用的是现代的玻璃烧制工艺,外挑翼板用超白玻璃包封,内侧对超白玻璃经图案蚀刻、手工上釉、高温烧制、夹胶合片等多道工艺,将当代艺术玻璃工艺与建筑幕墙技术相结合,呈现琉光塔影。 大报恩塔下,便是千年双地宫。小地宫偏北,口径一米左右,透过玻璃罩可以看到,四周都是泥土。小地宫是六朝遗留下来的,有1500岁了。史料记载,梁大同年间,梁武帝曾经发现地宫,在地宫内出土了三枚舍利,圆正光洁。紧挨着小地宫的,便是宋代长干寺地宫,也就是大地宫。大地宫也是圆形竖井式,直径2.2米,深达6.74米。大地宫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深的佛塔地宫。文物专家使用桐油、石灰、水泥3种传统加固材料,以及烧料疆石和烧阿嘎土两种新型加固材料,分别与地宫遗址土样结合。这个方法与“转基因技术”相似,即便是降雨和地下水出现巨大变化,仍能维持较高的土体强度。这样既确保了地宫的原真性,又确保地宫不会坍塌。 安置保存感应舍利,科技水准更具内涵 据科学考察,内心的信仰,原本是一种隐秘不显的个人体验,但是,这种舍利信仰,以最直观而科学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后世的舍利信仰大体没有越出早年出现的“感应”方式。这些随缘示现的“感应”,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思维模式,催生当时在场观众对于佛教的“信心”。中国文化里的“感应”,必须是同类相感。之前已有先例,法门寺唐代地宫考古出土4枚佛指舍利,其中秘龛的五重宝函内的也被认定为灵骨舍利,出土于前、中、后三室的其它 3枚被认定为影骨舍利。 安置灵骨舍利的五重宝函的第一重铁函内一大一小两枚水晶球最近经陕西法门寺博物馆研究员姜捷研究认定为佛指真身舍利的感应舍利,它体现着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灵骨、影骨和感应舍利“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应舍利安置于透明水晶瓶。“感应舍利”重回地宫,被供奉在按1:1复制的阿育王塔的塔身中,观者可以看到这个水晶瓶,瓶中就是“感应舍利”。为了保护“感应舍利”,感应舍利被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和氧气隔离,以确保恒温恒湿。大报恩寺琉璃塔早前就被确定为此舍利的长期供奉地。 全面震撼观众,球幕电影反映佛陀一生 很多游客在舍利地宫里,第一次领略了360度球幕电影,虽然都是见过“世面”的21世纪观众,但还是都被它超炫的声光影特效及富含底蕴的内容给震撼了。在制作这场电影的过程中,多方人员无疑倾注了许多科技力量。 这部原创电影讲述了释迦牟尼悟道的故事。短短8分钟的影片,制作耗时两年,由中国、美国、印度、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的演员共同演绎完成。因为影片需要展现在球幕之中,出现了多个技术问题。普通电影就是平的画面,照相机取相框里看的合适就可以了,但是牵涉到360度这个问题,人物就会有变形。制作者拍摄时用的是超宽屏幕去拍摄,假如人物脑袋离画面顶部太近,就会有变形感。若是不离画面顶部太近,冲击力又不够,所以就在冲击力和变形之间就要找一个平衡点。为此在拍摄前,制作者做了厚厚的策划本,每一个画面都提前画出来,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罗列出来,以及把环幕影片最好的展现点是什么提前设定好,这样在拍摄中才有的放矢,最终展现出让大家有神圣感的影片。 这部影片一个是上下的变形,还有一个是左右的变形,为了体现创意,又克服变形,难度非常大。在拍片子过程中,他们参考了很多球幕电影和环幕电影,但很快便发现,国内几乎没有这种叙事性的影片,更多是以风光为主,人物在里面都是小小的点。在没有参考的前提下,他们提前把每一个画面设定好,甚至在摄影机的角度都配置好,这样制作出来的球幕电影才不会产生变形感。 千年对望佛头,穿越时空的凝视 在一尊由8000多根光纤和8000多颗水晶珠子组合而成的3D立体佛首前,铜质玄奘坐像面朝佛首静思,以背影的形态面示长廊,在禅境之下形成与佛祖凝神对视的场景,就是“千年对望”的时空长廊。“佛陀涅槃与玄奘求法相距千年,玄奘距今又千年,这也给千年对望赋予更深层的含义。”“千年对望”采用目前最顶级的数字科技,脚步踩上步道,脚下对应的电子屏即会“激活”,脚下便有“莲花”光芒绽放。七块屏幕对应“七步生莲”,而与此同时,立柱上的摇铃会轻轻响起。 设计团队介绍这一创意时指出:“我们平时看到很多球形的灯,想到一个空灵的、悬浮的效果,由此受到启发。但是难度在于,球的形状比较简单,你变人形之后,它有大大小小的珠,该发光和不该发光的珠,编程就显得非常重要的,八千个珠在编程中就要控制好,先是电脑内设计好的,尤其是轮廓线,比如眉毛、鼻梁、发际的轮廓线要特别细致,这样有助于使整体更生动,形更准,效果更好。” 据了解,用这样繁复的科技去设计一个人像是很少见的,只有世博会英国馆的外建筑采用了部分的理念,也只是概念的展现,而且投入很大。因此千年对望佛头这个创意最后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内得以实现,博物馆展陈设计团队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实验,最后呈现的效果也非常令人惊艳。 |
|
来自: 昵称30252515 > 《宗 教 (殿 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