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眼中有价值的教研活动 大家都知道,一个学校的生命靠有效的质量来维持,那么真正决定质量的就是课堂本身,谁在这方面下了功夫,谁就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许多有影响的学校,他们的管理者都是从这方面着手,或率先士卒,或引领示范,或团队协作,就是在课堂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不足,让广大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渐渐地,学校进入了良性循环,自然也就解除了危机。 蔡林森先生面对是洋思中学,一开始生源也不怎么好,但是他从自我做起,从自己的孩子开始试验,硬是靠着一个团队闯出了一番天地。崔其升先生刚刚走马上任,他的杜郎口中学面临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先生没有怨天尤人,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瓶颈,迅速找到了合适的道路,不到几年,学校就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我觉得管理者一定要明白教师需要什么,到底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提高教师素质的问题,这非常关键。我们都知道,其实学校老师之间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同样一个班,好和差之间有时候平均分能够相差十几分,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是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如果抓教学的管理者从这个短板入手,注重抓住学校的核心点,教学质量一定会有大的起色。 一个普通的教师并不是不想把孩子们教好,只不过由于自身的因素,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乃至于一次次失败,等到形成习惯,往往会自卑,直至无所谓,从而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无论什么样的班级,只要到他的手里,就会稳稳地坐在最后一名,没有任何悬念。许多人都愿意跟这样的老师同轨,很简单,没有任何的压力,反正有人在那儿扛板,自己才不担心教学质量呢。 有一位专家说得好,你的个人魅力在踏进教室的第一天就决定了未来的走势。事实上也是如此,优秀的教师,你无论给什么生源的孩子,他都能够干出令你眼前一亮的事情来,就像学校管理者,如果校长有思想,有方法,懂尊重人,可以肯定地说,这所学校肯定会上升,正气会抬头,人心都会向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方向上前进。 学校不是打马虎,也不是在那儿出工不出力,而是认认真真地研究学校课堂上存在的短板,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利用团队的力量促进每个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得到提升。 事实上,什么样的教科研最有效,很简单,不是一群人集中在一个地方,要么在那儿天南海北地胡侃,要么是怨天尤人,这一切都不利于课堂质量的提升。我认为一个活动需要建立一定的目的,而不是把活动建立在表面文章上,干就要干出水平来,否则,教师是不喜欢的,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如今许多学校都在进行集体备课,都在搞校内研讨课,有些明智的管理者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往往是第一节课上研讨课,第二节课评课,第三节课在进行集体备课,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提倡学校每个层次的人都要上课,自然了,应该给需要帮助的老师最大限度的支持,让优秀教师多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让需要帮助的老师说说这样设计的初衷是什么,这样的教研目的不能少,也是有价值的。有人说得好,什么样研讨最有效,那就是问执教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价值,而不是七嘴八舌地在那儿各抒己见,对于执教者而言,最终能不能找到合适地道路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一堂研讨课下来,执教者应该根据课堂的发展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大伙根据说课者的设计再结合自己的课堂观察,提出一些有效地建议,这样的研讨才具有针对性。如果这堂课非常成功,每个听课人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平时,深入地思考,从而内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这个行业,如果你放弃学习,可以肯定地说,你的落后是必然的。我们有许多教学能手,可能是种种因素,自己不再在教学一线了,整日里忙着一些杂事,自然无法与课堂进行亲密的接触,等到再次走上讲台,一切都会滞后,无论是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手段,都会不由自主地与课堂的发展相脱节。 许多明智的教育专家都会坚守教育主阵地,这一点上,钱理群先生算是做到家了。老先生完全可以待在家里安度晚年,可是事业心、研究心告诉自己,不能这样,硬是走进中学的课堂,反而造就了自己精彩的教育人生。 我非常欣赏眷念于课堂的老师、专家和管理者,只有这些人带出来的学校才有可能充满着活力。当下,许多学校的行政领导是很少带班的,就算带班也是虚设的。只有真正地走到课堂,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正如有人说的就是要接地气,这样你才会有正确地决策,才会有很科学的创意,这对于学校发展才是有利的。 有专家发现,站在教室什么地方听课也非常有考究,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喜欢站来后面听课,当然了,这本无可厚非,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种只关注教师的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这就需要听课者稍微往前移动,最好从侧面进行听课,既不打扰教师的课堂秩序,就能够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这是课堂观念变化做出的必要调整。也就是说,一堂研究课需要每个参与者都在积极思考,如果仅仅在下面闲则无聊,没有任何发现和思考,这样的活动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为什么许多教学管理者的初衷是好的,宗旨也是明确的,可是老师不愿意执行呢,我觉得这是管理情商出了问题,许多管理者给老师产生了错觉,让人觉得管理者不是在帮助自己,而是在为难自己,这对于成绩不理想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者从舆论上,从活动的设计上都从执教教师本身去考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一个老师通过帮助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无疑,这是任课老师都愿意看到的,谁不愿意享受教育的成就,当然了,老师的成功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学生,这对于学校的良性循环无疑是有帮助的。 我们的管理者如果愿意打心眼里帮助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而不是指望通过一两个讲座来实现根本上地改变。我觉得只要管理者全方位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细节,你总能找到这位老师的死结,一旦在这方面有了起色,这位老师往往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久而久之,教师的专业成长才有着落。 我们的一些自卑感严重的老师真的需要学校给以各方面的支持,这不是所谓的考核所能达到的,就像一个孩子,他老是失败,你不从根本上给以帮助,老是在耳边呐喊,你要加油呀,这又有什么用呢?更何况,人都是有尊严的,老师也不例外,我们从这方面处理好了,课堂质量也就会大踏步地上升。 在此基础上,在进行集体备课,明确课堂的目的和达到的实效,再认真研究每一位学生,实行准确地二次备课,这样的教科研和集体备课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课堂才会真正焕发生命,人活着才会有奔头,教师才会在积极的氛围中享受教学和科研带来的快乐,这才是一个个普通教师需要管理者设计的有价值的东西,谁做到了,谁的教育就会有起色,谁的团队才会有战斗力。(钱永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