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教育是怎样的一种生长

 风过竹笑 2016-01-26

凌宗伟:教育是怎样的一种生长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有这样一个基本观点: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在这样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他又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生活需要。教育是解放个体的一种途径,是帮助个体朝着恰当的个人和社会目标持续不断生长的途径。

凌宗伟:教育是怎样的一种生长

在杜威看来,生命体与无生命体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教育的必要性所在。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生命的传递,而生命则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我更新的过程”。尽管“生命体不能胜任无限期的自我更新任务,但是,生活过程的延续不依靠任何一个个体生命的延长”,因为人都有终年,都不可能将知识永远带在身上,所以,势必需要传给下一代。

这个传递就是教育的由来。但是,教育不像工业——给个原料,给个程序,机器就可以生产了。她是育“人”的,需要精神层面的沟通,依靠的就是交流。这个交流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交流的好与坏就决定了教育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生活需要的教育”的话,沟通交流就成了教育的基本途径。这种途径又是与人与人的距离没有多大关系的。如果我们没有共同的目标、不在同一个话语系统中,就不可能形成共同体,双方即便面对面,也无法对话、交流。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认识到“甚至在最社会化的群体内部,有许多关系还不是社会化的”,这就是我们常常碰到的,同在一个群体中为什么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甚至格格不入的原因所在。

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而论,他们仍旧处在这个水平”——“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社会群体,不管他们的各自关系多么密切,相互影响多么大”。譬如,上对下也能通过“发号施令改变行动和结果,但是它本身并不影响目的的共享和兴趣的沟通”。

这样的现象在现如今的教育实际中还是相当普遍的。所以,教育必须是在对等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营造一个适合学习和交流的环境:教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为向导,而不是把自己摆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监工”的位置上。当然,练习、背诵是有用的,但这绝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要交流,就必须将经验条理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站到经验外面。”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可能“忘掉”自己的教师身份,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思考与其他人——同行、学生、家长等人的所有联系,以实现交流经验的表达方式和途径触动他人。当我们成为沟通的对象时,则意味着我们的经验的扩大与改变,我们的所想所感和我们的态度才会或多或少地改变。

交流问题解决了,下面就是效率问题。当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模式化的危害时,我们才可能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功能在于帮助学生的生命生长,当然也包括我们自身生命的丰富与生长。当我们意识到教材内容与当下的生活相去甚远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在教学中努力还原知识的生命力,使教材知识与社会现实成为一个整体,进而使这个整体朝着有助于生命生长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新的见解和经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必须关心每一个个体的生长。这不仅意味着帮助每个个体对自然的理解,还意味着对整体和谐的民主生活的理解、追求、鉴别与欣赏,更在于提升每一个个体的人文精神,增强个体的社会经验,帮助人们努力在当前的自然、政治、经济与社会现实问题中,寻找新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增加个体与社会的福祉。

教育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这种延续就是最大意义的生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