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屌丝”现象的亚文化解读与反思

 昵称13526324 2016-01-28


来源:新闻界  作者:郝雨 路阳


自2011年10月“屌丝”一词在网络上出现以来,作为一个新兴网络语言,它迅速窜红网络并渗入现实。所谓屌丝,通常指出身卑微的青年男性,他们表现为“矮穷丑”,相貌丑陋,收入微薄,工作低贱。2012年,这一词语的内涵不断丰富,传播使用范围更是不断扩大。随着韩寒、五月天主唱阿信等名人以之自称,《人民日报》使用该字眼,还有冯小刚的炮轰等事件的发酵,屌丝一词日益大众化并成为年度最热门的词条之一。屌丝现象是我国互联网文化发展、社会问题积聚,加之青少年独有的越轨文化倾向而产生的一种亚文化形式。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具有“边缘性”、“抵抗性”及“风格化”特征明显等特点,它在更大层面上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图景,给我们以新的视角去关注这个群体,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屌丝现象在传达一种态度,一种需要被关注认同并渴望问题解决的声音。




作为网络亚文化特殊形态的“屌丝”现象


亚文化(subculture)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而这些价值观是散布在种种主导文化之间的。关于亚文化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很重要的领域,20世纪40--80年代其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芝加哥学派时期、英国伯明翰学派时期和后伯明翰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有关亚文化研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人,例如科恩(三个科恩,阿尔伯特·科恩、菲儿·科恩、斯坦利·科恩)、霍华德·贝克尔、霍尔、赫伯迪格、威利斯、麦克卢比、桑顿等等。其研究成果丰富,关键词如阶级、抵抗、问题解决、风格、挪用、同构、拼贴、收编、道德恐慌、标签等,至今仍被人不断使用。

亚文化研究是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由于涉及边缘文化、弱势群体对主导文化和权力的反抗,亚文化研究常常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上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亚文化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无赖青年、光头仔、摩登族、朋克、嬉皮士等所谓的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反观中国,我国亚文化研究起步稍晚,不过研究对象有着鲜明的时代印痕,例如知青文化、摇滚、涂鸦、追星、大话、恶搞、山寨、屌丝等。如今在中国亚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网络亚文化。

网络亚文化可分为网络客文化、山寨文化、网络语言文化三大类。而我们所说的“屌丝”就是属于网络亚文化中的网络语言文化。就“屌丝”一词而言,它起源于2011年10月李毅贴吧中的一次粉丝对骂,是“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毅丝的恶搞称谓,后被“魔兽世界吧”会员用于嘲讽毅丝,意为劣等毅丝。2012年初,“屌丝”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流行起来,特别是被年轻人群体广泛应用,常被用来自称或互称。所谓屌丝,一般指出身卑微的青年男性,一般表现为“矮穷丑”。他们相貌丑陋,收入微薄,工作低贱。性格上,屌丝懦弱却善良,但又缺乏自我反思、毅力及改变生活的能力,他们被看作是“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时代的悲剧”。屌丝一词在网上被广泛使用以后,其使用和含义变得更加宽泛,使用者不一定专指以搬砖等为职业的青年男性群体,而成了无女友或收入不高的男青年的自嘲用语。对女性有时候也会使用该词,称为女屌丝。

屌丝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有着独特的亚文化特点。第一,屌丝具有“边缘性”。与主流文化相比,屌丝文化居于边缘位置,甚至有点不入流。与主流的中产阶级群体相比,屌丝群体更多的是处于边缘、弱势地位,他们收入不高,没有清晰的上升通道,主流价值观模糊。第二,具有“抵抗性”。亚文化的抵抗性往往不是通过激烈的方式,而是隐性的,即通过符号的拼贴建构,赋予其新的意义来传达不满情绪。所谓的屌丝群体大部分生活不如意,社会境遇不顺,与更广泛的文化,如主流文化和父辈文化发生了“具体矛盾”,呈现出异端、越轨倾向。现在屌丝们通过若无其事的恶搞、自嘲来消解主流文化的严肃性,敢于自我降格,遇见批评就“给跪”来曲线表达态度。第三,“风格化”特征明显。亚文化风格不仅是身份的表达,也是文化认同的表述,是一个赋予群体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强有力的途径,它联系着特定阶级的特定人群,帮助亚文化群体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自我表述,依赖于某些特定形态的知识与习俗。“风格”不仅仅是亚文化群体的符号游戏,它更展示、关注、传达了阶级、种族、社会性别等关系。例如2013年,微博上出现了男女屌丝的新标准,如女屌丝的标准细化到指甲和内衣,男屌丝更是细化到了女友数量和开销。屌丝标准的出台在屌丝的审美、生活休闲、消费等领域都有明确标准,但是这种标准或曰风格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

“屌丝”现象的亚文化分析


从亚文化角度分析,屌丝文化的成因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主要表现为批判性、边缘性、反抗性、开放性和娱乐性等特征。透过这些表现可以看出,作为亚文化的屌丝文化其实在传递着极为深刻、极为现实的诉求,由贝克尔的“问题解决思路”来看,屌丝一词的广为流传本身就在传递着某种信息,并促成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一)源于自我意识,意在寻求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

“自我”是隐藏在一切亚文化形式之下的主观核心,对青少年的亚文化现象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越轨文化形式其内在都是在欲表现自我、寻求认同。在心理层面,相比其他年龄段,青少年较为敏感、脆弱、自我,比较有反叛精神。而且青少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蒙受着父权文化的管制和庇护。而当他们心智逐渐健全、社会接触逐渐丰富之后,往往就开始反抗起这种无形的压制。在现实层面,当青少年进入社会就业后往往一边要面对着沉重的社会压力,一边还要因物质基础薄弱而受到忽视。这就导致青少年渴望被主流文化所认同、器重,但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因受到轻视而采取反常行为表达诉求。

正如伯明翰学派把亚文化的“抵抗”视为一种寻求“认同”(Identity),屌丝也是一种在承受社会压力和被忽视后的一种逆反的寻求认同的方式。我国主流文化一再强调青少年的朝气蓬勃、昂扬向上、备受呵护,但是青少年在成长中却不得不承受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压力,如升学、就业、婚恋等。现实中青少年的处境往往是较被动的,没有发言权的。当青少年想要平等的跟父辈享受一样待遇,追求身份认同时,得到的却是不置可否。既然正面诉求不行,有着反抗调戏意味的自我嘲讽恰恰意在表明青少年有实力去影响主流,去得到认可。

(二)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发展,给予每个人以中介化的躯壳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理论上每个“自我”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另外,网络的社区化(贴吧、论坛、QQ群等)也方便了不同人群间的聚集、交流。电脑、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也给了使用者以随时随地保持在线的条件。媒体在软件硬件方面的进化给了人们以无穷的选择、表达空间。而且媒介也为亚文化群体提供了廉价易得的中介化外衣,使每一个使用者都能进入一种角色之中,通过中介化的媒体来说话。

中介化可以理解成通过媒介应对现实,可以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广大的时间空间框架下去宣告自己的存在。例如屌丝青年正是通过网络和相关报道来进入“屌丝”这个角色,并以一种体验式表演来表现自我。他告诉这个世界关于底层青年的不被重视、渺茫前途,甚至还有其带有戏谑的自轻自贱的愤怒

(三)出生于解构、拼贴,是多种网络文化的混合体

从屌丝一词所指来看,屌丝群体早就存在了。他们是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而产生的社会分层加剧而出现的群体,以青少年为主。在屌丝一词诞生前,他们被叫做蚁族、草根、房奴、剩男剩女、大龄未婚青年、啃老族等等,他们习惯说的是“给力”、“神马都是浮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自从得了神经病,人就精神多了”等新兴的网络语言。然而,屌丝一词的出现则在语用与内涵上熔合了这些含义,为这一群体起了一个简洁而明确的称谓,以至于连这个词语本身的褒义、贬义都已模糊。这一过程便是亚文化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风格特征,即拼贴。当然,拼贴离不开解构,离不开对主流文化的条分缕析的解剖。





拼贴(bricolage)这个概念常被用来解释亚文化风格是如何建构的,当然这种拼贴并非单纯的做加减法,实际上,正如约翰·克拉克所言“物体和意义构成了一个符号,在任何一种文化中,这样的符号被反复组合成有特称的话语形式,当然拼贴者可能会彻底改写、颠覆和延伸了一些重要的话语形式。”例如时装对于英国国旗的运用,朋克对于金属、皮革的运用。而屌丝文化正是一种多样网络文化的复合体,以不得志青年为群体,不断的将各种符号赋予意义并且不断组合、不断累积建构而成。

(四)促成问题解决,内里蕴含“反抗”意指


抵抗一直是亚文化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观点之一,就此芝加哥学派代表科恩曾指出“越轨和违法亚文化的行动是为了‘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主要指工人阶级青年面对资产阶级关于工作、成功和金钱的价值观产生的“地位挫折”(status frustration),而青年的解决方法是拒绝和反抗,甚至是越轨和犯罪。而霍尔也曾指出“青少年亚文化形成特别的风格,其目的就是为了‘抵抗社会’,这种抵抗有可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

在当代中国,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同时,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经济的腾飞物质的极大富足,同时也带来了城乡利益冲突、贫富分化加大、社会不公继续等严峻的社会问题。经济上。富二代、官二代开豪车,坐拥白富美,不愁工作不愁买房;反观农二代、穷二代青年,单身寂寞又不得不穷苦“搬砖”。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屌丝却还得承受成功学的荼毒,以为足够努力就会成功,以至于抛弃所有,倾尽全力,到最后却发现自己除了愤怒一无所有。勒庞曾经深刻指出:“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这些没有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就屌丝现象而言,他们就是这些没有被主流所用的人,他们边缘、受冷落,反抗着社会不公、成功学、主流话语、霸权等等。并通过自嘲反讽恶搞解构和排他等方式实现心理防卫和心理治疗。

(五)广泛传播的深层原因,商业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收编”

赫伯迪格指出,在多数情况下,社会通过一系列过程来修复亚文化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紊乱以恢复秩序。这呈现两种形式:一是商品化方式,即把亚文化符号(语言、音乐、服装等)转化成能够大量生产的物品;二是意识形态的方法,即支配集团(权力机构,如政府、警察、媒介等)对亚文化行为贴上标签,并重新加以界定、改造。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看到屌丝文化同样正在被收编,而收编的结果是明显的,一是削减了其原有的越轨趋向与反抗程度,二是促进了其在短时间内的更大规模流传。就商业化而言,我们已经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商品打上屌丝必备、屌丝专用的名号,例如在去年双十一“光棍节”的网城促销中,淘宝、京东等商城纷纷开辟屌丝专区,为屌丝提供最贴心的产品供应,事实上,淘宝一天191亿元的成交量,屌丝群体功不可没。而正是在这种商业化的狂欢中,屌丝被成为一种廉价甚至喊着逆袭高帅富梦想的物质化商业符号来成交,在买卖的交换中削减了原有风格与抗争。

在意识形态形式的收编中,我们看到先是各大商业网站的屌丝报道,其后是地方传统媒体的报道,最终在2012年屌丝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版面,现在冯小刚甚至在两会上也直言屌丝。屌丝一词最终实现了从网上到网下,从民间到庙堂的华丽逆袭。屌丝逐渐进入主流话语系统的过程也是其真正流行蜕变的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视屌丝为一群失败的社会青年无伤大雅的自我嘲讽而已,甚至现在不仅大学男生若无其事的自称屌丝,连一部分女生也开始标着“女屌丝”的称号,举起求包养、求高帅富的牌子了。屌丝一词正在日趋平淡,原有意义被不断削减,新的合乎主流价值观的意义正在被不断重塑。

“屌丝”现象的价值与未来走势


从芝加哥学派、伯明翰学派的相关亚文化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种亚文化都会经历一个抵抗到缓和的周期,在这个周期中亚文化风格确有其鼎盛期,有着昙花一现却震撼人心的奇观,我们在研究亚文化风格时应该聚焦于这种时刻,聚焦于转换的事实,而不是聚焦于亚文化本身。而对屌丝亚文化现象的研究提示我们要不断反思,从亚文化研究角度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要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权利结构,不能拘泥于屌丝本身。对屌丝现象而言,更值得注意的是屌丝所属的社会现状和权力结构。当然,在涉及屌丝文化的文章中,从社会学意义上的对我国当下社会和政治环境的问题所作的分析已经较为深入。但实际上,屌丝在商业与意识形态的收编过程中,其内在的“反抗”意义逐渐被淡化。当每个人都能云淡风轻的说自己是屌丝时,其极具内涵的社会意义也被抹杀。因此,我们必须在这种娱乐化的情境中绕回到其原初的社会背景,关注那些隐藏的身后的深刻的社会问题。

其次,应认识到一种亚文化形式如何被转换收编,即商业与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反观上世纪亚文化研究,我们发现有太多的亚文化现象都已经成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披头士、朋克、摇滚等。而每一种亚文化的主流化收编都伴随着其本身亚文化精神意义的死亡。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边缘文化,其边缘性的丧失要么意味着主流化要么意味着消亡。而屌丝一词的广为流传并没有意味着当初所反抗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是被弱化和被收编的结果。我们要认识到这一转换过程,了解商业化与意识形态化的收编是如何削减其实际意义,用重构的“欺骗”形式重新赋予其额外的内涵。

第三,关注现实,力图解决社会问题。亚文化的核心之一便是问题解决,其反抗、越轨都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屌丝现象也是如此,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关注屌丝群体,关注青年人的求学、就业、成长,我们更应该采取的态度是了解、理解、顺应与发展。通过了解青少年流行文化,来理解与解读青少年流行文化所传达的青少年群体的深层需求。每一个时代都面临着属于本时代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屌丝现象让我们反思当前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建构,青少年面临的就业婚恋问题,甚至反思成功学的不切实际又为何大行其道,并最终作出一些应有的改变。

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屌丝”一词由网络到纸媒,由民间到官方;作为一个群体,“屌丝”由草根到名人,由少数到广泛。这一词语属于这个时代,然而我们却悲哀的发现,这一词语因其自身原因和各种收编意义的改造终将像其他网络词语一样不复戏谑,不再流行。但是它所代表的群体和表达的态度确实值得深究反思的。总之,在对屌丝亚文化的分析反思中,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屌丝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明确两种收编形式是如何削弱改造其内涵。我们在一种亚文化的顶峰时期予以分析,最重要的不是分析其广为人知的普及性,而是其社会成因和内在诉求,以及能否最终促成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关注屌丝文化的风格与意义,从亚文化角度去分析其现实处境,提醒我们关注现实,认清矛盾,然而最根本的仍然是回归现实,解决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