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97期:人之初、性本善?

 昵称13526324 2016-01-28



第97期:人之初、性本善?


谢小庆

(北京语言大学)


本公众号隔天一期。现利用空当时间,重贴此文,作为昨天推出的第429期《“讲道理”与“讲故事”》的参考和延伸阅读。还可以参考第98期《让梨的孔融是善是伪?》、第271期《女强人?贤妻良母?》、第311期《“先人后己”是美德吗?》和第427期《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以及第96期《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知道何时“闭嘴”》、第281期《许多时候不可以“讲道理”》和第396期《最没用的教育方法:讲道理》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对此,人类至少已经争论了两千年。

孟子相信“性本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相信“性本恶”,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分歧与人性假设有关。共存主义(communism,旧译“共产主义”,不准确)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分歧,共存乌托邦与市场乌托邦之间的分歧,“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必为已、选贤与能”的“大道理想”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权力世袭)”的“小康理想”之间的分歧,“共同富裕”与“部分人先富”之间的分歧,穷根究底,最终都会归结为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分歧。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具有传奇性的人物之一,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不少人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在笔者看来,他是属于21世纪的。他将是对21世纪产生最大影响的生活于20世纪的人之一。

维特根斯坦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包括:“对于不可说的东西,保持沉默(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可以展示的东西,不能用语言表达(What can be shown, cannot be said)。

今天,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 )是国际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审辩”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词汇之一。人们今天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是最值得期许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

审辩式思维受到重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维特根斯坦是推动当代审辩式思维发展的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对当代审辩式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的卡尔·波普尔(Karl R Popper)、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和斯特芬·图尔敏(Stephen Toulmin)等都曾受到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

审辩式思维表现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不懈追问”,一是“适时闭嘴”。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仅擅于进行有意义的审辩和论证(argument),而且知道何时应该“闭嘴”。

那些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能够理解,在论证自己的观点(claim)的时候,首先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论证不能基于虚假或虚构的事实之上,必须澄清那些虚假的传言。反对在论证中采用那些道听途说,信口开河,哗众取宠的东西,倡导扎实的文献调研和严肃的实证研究,尊重那些可以经受检验的事实。

其次,论证必须符合形式逻辑,论证不能与形式逻辑相冲突,必须是合理的。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擅于提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如何”一类的问题,揭示论辩对手的逻辑矛盾。

他们理解,在符合事实和符合形式逻辑的基础之上,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偏好(preference),存在多种可能的选择。这些不同选择之间的区别不是对(right)错的区别,也不是合理(rational or reasonable)与否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属于普乐好的(plausible)选择。在一部分人看来属于普乐好的选择,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可能并不属于普乐好的选择。他们理解,世上没有客观的“真理”,只有主观的“真理”。世上没有众人的“真理”,只有个人的“真理”。他们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能包容别人的“真理”。他们理解,一些涉及到价值观、偏好和信念的问题,不是凭借说教和论理所能解决的。

几十年来,我曾经与许多人就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网上和网下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伴随辩论的深入往往最终会触及到人性假设。每当这时,我就会“闭嘴”,从不与人就“人性善恶”问题进行讨论。我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不是一个可以做出实证性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个情感问题、信仰问题,只能凭借自己的直觉做出回答。这种关于人性的信仰主要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于生活;主要不是来自于理性的、逻辑的思辨,而是来自于情感的、直觉的体验。

我会以自己的方式谈论人性,我只会讲一些故事,讲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我不会去讲道理。我知道,自己的信念仅仅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展示(show),不能通过讲道理来论证(say)。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证是徒劳的,面对那些企图与你讨论人性的人,你只能保持沉默。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诸如“人性善恶”一类毫无意义的问题上。面对这类问题,他们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哈哈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