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19日,全国首届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体系标准研制”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成功召开。本届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联合承办。会议邀请了近30位国内外著名阅读教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做主旨发言,现场展示了两堂阅读示范课,并有多位优秀一线教师分享了他们的阅读教学经验和体会,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名英语教师、教研员参与了此次会议。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王蔷教授在会议现场所做的专题发言的节选。王蔷,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对于什么是阅读,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阅读是解码文本,是读懂文中的词和句,因此教学就是将时间花费在认词和认句等方面。诚然,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词汇和语法,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这种认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第二,阅读不仅涉及学习词和句,还需要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这种理解强调了意义,但又带来另外一种极端——过度关注意义却忽略了语言。原因在于,对于外语学习者,语言和意义密不可分。第三,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阅读其实是基于文本和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阅读不是被动获取信息的过程,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与个人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对文本信息进行重新阐释和意义建构。近几年,传统的阅读能力的概念逐渐被阅读素养的概念所取代。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将阅读素养界定为“为实现个人目标、发展知识和潜能、参与社会活动,对文本所进行的理解、使用、反思和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而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或学习语言。在阅读素养的概念下,个人对文本进行理解、使用和反思,不仅仅是简单地理解文本,而是能够使用从文本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创新思维。对阅读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英语教学实践。现今,因为对阅读理解存在偏差,同时因为受测评的错误引领,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机械记忆上。学生主要学习词汇和语法,教师没有帮助学生真正地学到语言,也没有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所读内容和交流技巧。若想全面改观英语阅读教学必须深入研究阅读素养的概念及其培养途径。阅读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其实不长,我国至今还在沿用“阅读能力”而很少提到“阅读素养”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外语阅读素养?外语阅读素养的构成是怎样的?外语阅读素养是如何发展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阅读素养?这些方面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同样,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个人研究我国儿童外语阅读素养的发展特点、外语读物的适用性和分级标准。阅读素养的培养较难依靠教材来实现,因为教材一般聚焦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缺乏真实的语境、鲜活的语言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提供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有限。这导致了阅读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认识上有偏颇;(2)实践中有偏差;(3)阅读材料匮乏;(4)教学方法不当;(5)阅读体验缺失。例如,有的教师认为阅读课就是让学生朗读,重复阅读,然后让学生提取信息填表格,这些都是在教学当中较为常见的操作。以下为某版小学二年级英语教材中的对话:Girl: What’s this? Please guess. It has big ears.Girl: What’s this? Please guess. It has red eyes and white hair. 可以看出,这样的教材融入了一些趣味性,但总体上讲教材主要是在呈现一种新的语言结构,并以此结构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一些语言练习。还有某版教材,为了弥补过度关注结构的缺陷,添加了一些故事情节,内容如下:Hello, dog! Follow pig. Follow me.Hello, Duck! Follow dog. Follow pig. Follow me.Hello, Rabbit! Follow duck. Follow dog. Follow pig. Follow me… 这样的语言脱离生活,不真实。教材中阅读输入的品质和数量都存在问题,使用这样的教材没有办法真正去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的习惯和英语阅读的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方面,英语分级读物有它的独到之处。英语分级读物主题丰富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情境,语言鲜活,级别的划分兼顾语言和内容,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拓展学生思维,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起英语教材,英语分级读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分级读物中语言知识安排的系统性要弱于教材,因此分级读物并不是要取代教材,而是很好地弥补教材的不足,通过教材对语言进行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了解一下英语分级读物的特点(见图1)。读物内容如下:Ladybird is on the flower. 这本书涉及的句型非常简单,内容跟生活紧密相关,是从孩子的视角在观察自然,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这就是语言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例子。这是比较简单的分级阅读,当然级别较高的分级读物里面有情节,有情境,有情节的发展,有问题的解决等。据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反映,学生们非常喜欢阅读这样的故事。截止到2015年9月,在“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体系标准研制”课题组的指导下,已有几十所学校开展了英语阅读教学。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实验中主要研究阅读素养的构成,分析阅读素养发展的模式,探索促进阅读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以便后加入课题的学校能了解如何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课题实验使用的阅读教材《领先阅读·X 计划》是最早选定的系列读物,学生每学期学习6本读物,两年一共完成了24本读物的学习,累计阅读量为2,500词,学习了三百多个单词和短语。该套材料把语言的学习和自然人文学科交叉融合在一起,贴近学习生活又充满神奇想象,插图视觉效果非常精美。课题的第一批实验校,在开始实验之初也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使用分级读物开展阅读教学,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探索出了两个课时一本书的教学模式(见表1)。课时 | 教学环节 | 第一课时 | 热身—引入主题—学习文本概念—图片环游(分享阅读与指导阅读相结合)—朗读—总结和评论—默读 | 第二课时 | 回忆文本内容并巩固所学知识—朗读—拼读学习—输出(写作为主) | 由表1可见,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各有侧重点。阅读素养的培养其实是融在所有的教学活动里面,所以整个的阅读教学是把阅读素养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的。借助教学用书我们会清晰地提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关注的阅读素养。比如,什么时候关注书本的概念,什么时候关注策略,什么时候关注文化的知识及策略的发展,怎么建构良好的阅读体验等。我们开展的英语阅读教学实验研究数据采集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学生的视角,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来获取学生的体验和反馈;二是教师的视角,对教师进行追踪研究,收集并分析教师访谈资料、教师的反思、日志等;三是研究者的视角,通过测试来收集量化数据,或走进课堂通过观察以及课堂录像收集质化数据。通过综合分析上述数据,我们发现,三所核心实验校的270名学生在经过了两年的教学试验后,在阅读素养的9个维度上(外语文本概念、外语因素意识、外语拼读能力、外语阅读流畅度、外语阅读技巧与策略、外语语言知识、外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外语阅读习惯、外语阅读体验)均有了明显进步:学生的语言有了很明显的发展,文化知识也有所突破,思维得到开放,想象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阅读兴趣得到了提高。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随机向学生了解一些问题,学生就会说,他们每次都很期待阅读课,喜欢上课只拿着本书,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学生喜欢阅读读物,很喜欢看里面的图,里面的色彩,包括很微小的、细节的东西,老师都没有注意到的他们都能注意到。大量的阅读输入也刺激了学生的交流和展示的欲望,学生读后会做一些仿写和创作的活动,我们给学生安排的作业不再是抄词和抄句子,而是学生要自己创作,创造力体现在图文的设计和语言的灵活运用上。英语分级读物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积极意义已经得到了大量数据的验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校能够了解这一点,能够将英语阅读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起来,能够从小培养孩子们英语阅读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