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恋形成的两种理论:冲突论VS 缺陷论

 大漠胡杨968 2016-01-31

冲突论代表:科恩伯格


自恋成因:无法调和渴望和憎恨客体的冲突。


对婴儿来说,满足我的就是好妈妈,不满足的就是坏妈妈,这两者间的冲突无法调和。

婴儿无法整合一个人既有好的部分又有坏的部分,并一心一意地想“变成”TA的理想自我。


简单点讲,现实当中无法找到一个对我如此好的人,那我就把自己变成那个人,这是发展成过度自恋的可能过程,是一个“代偿”的过程。


缺陷论代表:科胡特


自恋成因:缺少母亲的共情和积极关注


对婴儿来说,从小到大的关键养育期,缺少母亲的足够关注、呵护和回应。以后对外界的刺激会变得很敏感,没有抵抗力。


自恋者所面对的是迟钝、缺位或有施虐倾向的照料者,会隐退到内心深处,企图“成为”TA极度渴求却又不存在的母亲,籍此保有一些内在的完整感。


所谓缺位,可能是人在,但是缺少了应有的回应和对需求的满足。


谁成就了谁?


心理学家建构的理论和TA的实践很有关系,遇到什么样的来访者,就会聚焦在这些人的特征上,勾勒出一些特征,终而形成自己的理论。


冲突论代表:科恩伯格 


来访者相对比较严重:酗酒、吸毒、暴力、性关系紊乱等等,多来自社会中下层的案例。


缺陷论代表:科胡特


来访者以知识分子为主,中高阶层。

 

掐 架


科恩伯格不同意科胡特流派的假设,认为这是来访者投射到治疗师身上,让治疗师产生亏欠的感觉,于是两人完成了“共谋”,是一种投射性认同。


这让来访者的“假”更加突出,在满足后又不满足,继而形成永远满足不了的死循环,而且现实中来访者无法和一直满足TA需求的治疗师过日子,治疗师的好总是有限度,而且可能因为治疗师的好更加突出现实关系中的不好。


虽然学心理咨询到后来总要站队伍,你是什么流派,我属于谁的门下,但是操作层面上技术肯定是要整合起来运用,不可能单一使用某一技巧,这样应对起来总会遇到瓶颈。

我还是比较喜欢中国人常说的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作为治疗师,肯定要提供理解和支持,然而未必是一哭就抱,一不爽就上去哄,如果总是要做点事情让对方满足需求,可能也是低估了来访者自身的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