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著名青铜器欣赏

 老刘tdrhg 2016-01-31

 

    中国古代著名青铜器欣赏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常设展览。
    国家博物馆素以保藏中国古代青铜器享誉世界。其中后母戊鼎、子龙鼎、大盂鼎作为国之重器,昂扬矗立,犹如泰山北斗,与其他青铜器共同揭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在造型、装饰、器物组合与铭文书法等方面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规律,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精美绝伦,铸就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辉煌。



                 (铭文内容)



大盂鼎,周康王时期。通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炊煮或盛食器。侈口,折沿,深腹倾垂,二立耳,环底,三柱足。颈部及足饰兽面纹。器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内容记载周康王向盂阐明西周开国的经验,追述文王、武王、成王灭商立国的过程和殷商之所以亡国,在于沉湎于酒的教训,告诫盂要以其祖先南公为榜样,辅助康王治理好国家,并赏赐盂车、马、酒、衣及1726名奴隶。盂为祭祀其祖南公而作鼎。此鼎造型庄严厚重,纹饰古朴典雅,铭文雄伟有力。是西周前期著名青铜器之一。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赏赐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鼎),商后期(约公元前14 -前11世纪)。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它曾经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司母戊鼎。此器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周时期最大的方鼎司母戊鼎同时展出。












 
    司母鼎又称司母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器型高大厚重,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两只直竖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司母戊鼎的发现者是住在安阳市武官村的吴培文,在这里曾发掘出了上千座墓葬和十几座王公大墓。19393月初的一天,吴培文及其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发现了司母戊鼎埋藏痕迹,于次日集合了40多人将鼎挖掘出土。
    抗日时期,日本的宪兵队、铁道警备队、皇协军共100多人企图夺鼎。吴培文见势带着司母戊鼎躲藏起来,日本人没有得到鼎就离开了。
    后来,北京有名的大古董商肖寅卿以20万大洋买到了司母戊鼎,但要求将鼎分成10块,以便运走。由于司母戊鼎相当坚固,用尽各种手段也无法将大鼎锯开。最后有人用大锤砸,费尽了气力也只能砸掉一只耳朵,只好作罢。
经历几年的躲避辗转,吴培文回到了故乡。19466月,当时的安阳县政府一位陈参议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威逼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于是,司母戊鼎连夜被运到了南京,后来被存放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解放南京时,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被解放军发现后,转移到南京博物馆。1959年国家博物馆建成后,从南京调往北京,保存于国家博物馆。
    子龙鼎,商末周初,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230公斤,通高103厘米,宽37厘米,腹深43厘米,双耳高22厘米,三足高36.5厘米,其中兽首部分为20.5厘米,口径80厘米,传二十世纪20年代于河南辉县出土。2006129上午,流散海外近百年的商末子龙鼎这件国宝级文物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








    专家介绍,子龙鼎价值4800万元人民币,是现已发现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也是带有“龙”字铭文最早的青铜器,铸造工艺精良,保存品相完美,是商周铜器中的极品。因其鼎身有“子龙”字样的铭文,由此得名“子龙鼎”。上世纪20年代,子龙鼎流落日本,2006年由国家出资从香港购回。
据北京日报披露,子龙鼎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流传到日本的。当时一个叫山中株式会社的日本公司,大肆在中国收购文物,子龙鼎被买走。由此销声匿迹。直到2004年,日本一位企业家在大阪举办了一次私人藏品展,子龙鼎在展览中露了面,并引起轰动。 
2005年负责承办国家重点文物的专家前往日本,追寻子龙鼎的下落。当对方得知我国要追回子龙鼎时,竟开出了上亿元的报价,当时不得不暂时放弃买回子龙鼎的想法。几个月后,子龙鼎神奇地出现在香港,得知子龙鼎在一位香港的中国人手中,专家马上前往香港。经过六七次的洽谈,买卖成交,子龙鼎终于回到中国。
(上图:龙字铭文)
  子龙鼎的腹内有字铭文。我国目前发现了20多件有字铭文的青铜器,而子龙鼎是其中年代最早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子龙鼎字铭文的发现,也意味着至少在商代时期对龙的崇拜就已经出现了。
 

 
[ 文章于 2013-04-01 13:30 被 乐龄老头春草 重新编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