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统治者推崇佛教,其统治中国北方的一百多年间营建了诸多佛塔,造型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多以模仿前朝(唐、宋、辽)的式样为主。其中,在中原地区现存四座大中型密檐式方形砖塔,均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为金代仿唐塔的优秀代表。这四座古塔中,三座位于河洛地区(洛阳白马寺、陕州宝轮寺、沁阳天宁寺),另一座位于晋东南,也是最早的一座。 从晋城出发,坐往陵川的班车到达西河底镇。下车之后,本打算打车前往积善村,不料也许是人丁不旺,也许是时间太早,居然半天没有找到任何出租车或摩的。算了,哥有腿,走吧。从地图上看,西河底镇到积善村的直线距离也就不到3公里,不过真走起来还是颇费了一些功夫,尤其是在头顶烈日的情况下。走着走着,远远看到了村里的双塔。 古塔位于昭庆院内。走到门口,发现大门紧闭,于是四处找人打听,方言交流比较坑爹,最终连蒙带猜的找到了位于村中另一头的管理员。管理员是个中年妇女,向她说明来意后,很热情的带我进院。 塔的底部是一个高大的基座,正面辟门,内部为回廊式结构。门框两侧有精美的线刻,似龙又似花卉。基座的另三面各嵌造像碑一块,看样子是隋、唐时期的作品。各层塔檐均为涩叠式,檐下施一层或两层菱角牙子。各层塔檐的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成功的吸取了了唐代密檐塔的精髓,然而底部的大型基座和第一、四层檐下的仿木斗拱,则明确的向世人表明了其后代仿品的身份。塔刹为金属伞盖,颇为别致。 围着塔转了一圈,正在为无法进入而遗憾之时,发现基座大门上挂着那把大锁有点异样,伸手一拉,惊讶的发现根本就没锁!开门的声音惊动了不远处的看门人,紧张的对我说:“你怎么开的门?”,我说:“这锁没扣上,不如你跟我一起进去看看吧。”(后来听说前几天文物局的人来考察过,可能是走的时候忘了锁。) 进入基座内的回廊,正面有一佛坛,中央嵌一块造像碑,门框上刻“玉泉龙宫宝藏”,侧面有大定七年的《佛铭之记》。绕道回廊的背面,看到了登塔的阶梯。说是阶梯,其实是狭窄通道的墙壁上凿出了几个可供蹬脚的凹槽,墙壁上非常光滑,说明已有无数人攀登过了。勉强爬上第一层(基座为第0层),又发现一块碑,隐约看出“大定二年”字样。通过塔身正面的券门,可走到塔体外部。从第一层再往上,通道更为狭窄,且灰尘极大,很难扶稳,考虑到安全问题,只得半途中止。回到基座的回廊中,发现管理员正饶有兴致的看佛坛上的碑文,她说从小在这个院子里长大却从没进入塔内,今天第一次有机会看到,我说嘿嘿那你岂不是还要感谢我嘛。 张驭寰《中国塔》一书中,用了单独一节来介绍这座古塔,并附有一张内部结构的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塔壁非常厚,内部为曲折的竖井式结构,连接到各层的通风口(塔门)。顶部悬挂一枚铁环,估计原来系了绳子以辅助登塔。 昭庆院内还有几块金代碑刻,目前嵌在一面墙壁上,书法不错,也值得一看。 院内空间比较拥挤,为了给塔拍一张平视的照片,我在村子里转悠了半天,最终在村口的麦田中找到一个还算理想的位置,最终拍了一张差强人意的“标准照”,结束了这次访塔之行。 |
|
来自: 老刘tdrhg > 《四十、建筑/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