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要有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写出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清末民初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要观点,影响

 大德晋成 2016-02-03
创立——春秋:
孔子:
观点:1、思想核心:仁、礼.2、政治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改良政治.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
影响:
积极:1、抑制暴政;2、“仁”对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3、教育思想最可贵.
消极(局限性):1、“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2、思想脱离当时实际,未受重视,
发展——战国:
孟子:
观点:1、把“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2、主张人性本善说;3、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舍生取义.
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荀子:
观点:1、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2、“制天命而用之”;3、主张“性恶伦”;4、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影响: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汉:董仲舒
观点: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提出“天人和乐”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军权神授”;3、“三纲五常”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宋: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观点:1、“理”是世界的本源;2、主张三纲五常;3、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观点:1、“心”是世界的本源;2、内心的反省.
影响:
积极: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明末:李贽
观点:1、改制程朱理学;2、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藐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否认孔孟学说;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影响: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明末清初:
黄宗羲:
观点: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
顾炎武:
观点: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观点: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唯物论思想;认为物质是变化的,而且是有规律的.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影响: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