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明理学的易学渊源

 渐华 2019-10-29

宋朝朱熹的标签不是《易学》而是宋明《理学》和深化《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何谓格物致知?有人说是物理,但是在朱熹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与科学有关的记载。最接近科学的是明代大儒王阳明七日格不出竹子之理的掌故。

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七日七夜格竹。然而他格不出竹子之理,却格出病来。

宋明理学的易学渊源

王阳明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如此叙述这段经历:“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王阳明的“在身心上做”就是“心学”。那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修养,并将自己的修养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无论如何,这只是宋明理学方法上的差异而已,与朱熹没有原则性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看格竹问题,为何王阳明认为七天就应该能有答案呢?仔细看《象数易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所有的定义、关系和公理都是不需要统计或实验数据验证的,都是权威凭主观说了算。《宋明理学》对王阳明来说则是一种心法而已,更不需要实验验证。因此像王阳明这样的权威,瞬间解决《易学》和《理学》的问题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利用一天的时间恐怕已经是太长了,何况是一周呢?

换科学的角度看,王阳明没有统计或实验数据,要如何建构竹子的生物理论呢?开始做实验和收集数据到底要多少时间呢?肯定是以年计算的科学计划。就凭一个人对着竹子七天,数据当真就会像王阳明所说的从内心冒现吗?连基础数据都不能冒现,何况是结果呢?

阴阳太极之“理”

要理解宋明理学,必须挖掘出“理”的定义。朱熹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具于阴而行于阳。”

朱熹如此定义自然之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生二,自然之理也”。

宋明理学的易学渊源

朝鲜王朝末期画家蔡龙臣绘制的朱熹画像

原来《理学》的“理”就是《象数易学》里的“阴阳太极之理”;原来《宋明理学》和《象数易学》的基本概念是一样的,就是《象数易学》的道理。《宋明理学》和《象数易学》就是一对孪生的双胞胎,难怪朱熹不但熟悉《易理》,而且连卜筮也十分在行。

邱汉生考证, 所有著名的理学家,如程颐、陆象山、朱熹等都注《周易》,而且《理学》的一些范畴如道、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鬼神、死生、无思、中、顺等大都出自宋人对《易传》的传注。朱熹的《周易本义》是《易学》中的经典。

宋明理学的易学渊源

程颐

这就是宋明清时代主导思想的内涵,与民间的儒道释思想的差异只是多一点孔孟儒学的仁义道德和纲常伦理,少一点道教的宗教气味而已,儒生们当官时所遵循的依然是外儒内法加潜规则的官场惯性,如《万历十五年》中所描述。

朱熹的学术地位并不亚于亚圣孟子,王阳明则是修身养性到三不朽境界的古今完人。可想像他们在宋明学术地位之高,以及对12-17世纪中国思想界影响之大。

元明清儒学发展

元朝和明朝的儒学基本上是朱熹宋明《理学》和《易学》的延续。清朝是《易学》发展的第三个高潮。这时《宋易》仍然处于领导地位,不过因为康熙和乾隆皇帝都采取“兼收并采,不病异同”的开放姿态,所以《汉易》的研究也开始兴盛起来,与《宋易》争鸣。

清朝《易学》人才辈出,《清史稿艺文志》统计,清人解《易》之书有150多家,达1700多卷。真正构成清人治《易》特色的,是清儒对前朝著名易学家谈《易》之文,加以整理和考证,并在乾隆年间修成《四库全书》。

由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在明末清初,出现一批被后世视为学术代表人物的的儒者如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他们否定《理学》而提倡吸取西方文明的优点。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应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一家之法”。书名和内容都显示这是弘扬西方的政治思想。

宋明理学的易学渊源

黄宗羲

顾炎武批评大儒王阳明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王夫之更是怒斥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为误国和亡国之学。

宋明理学的易学渊源

顾炎武苏州石刻像

无论如何,这些明朝的遗臣,在清朝并非主流。主流思想仍然是宋明《理学》和《易学》,主流学者是那些编写《四库全书》以及那150余家解《易》的儒者。

正当我们的国学大师们孜孜不倦地专研《宋明理学》和考证博大精深的《易经》。正当我们150余家儒家学者们正在解读《易经》和编写庞大的《四库全书》的时候;他们并不在意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呐喊,或数学家徐光启和李之藻呼唤学习数学与科学的微弱声音。《易经》深奥的科学也没看到任何成果。

宋明理学的易学渊源

徐光启纪念邮票

从朱熹到明末清初这个时间段,正是西方从文艺复兴到牛顿发明微积分和力学的期间,即工业革命的前夕。清朝强盛的康熙和乾隆年间,则是英国人搞工业革命和殖民主义的历史时刻。除了科学和科技的落伍外,伟大的康熙和乾隆王朝并没有创造出任何可与西方工业革命和殖民主义抗衡的实力。这应该和《理学》和《易学》作为社会主导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