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的教理教义

 超凡子 2016-02-05
道教的教理教义
2008-02-13 

龙凤人物图(战国帛画) 
 

  道教的教理教义源自于《老子五千文》(《道德经》),这是道教最主要、最基本的经典。《道德经》所述,归结起来就是阐述“道”和“德”的精义。

  “道”是指宇宙的本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道教依据老子《道德经》,阐述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观点、认识和主张,因此《道德经》为道教之教理根源;《道藏》是道教经典之总集,其中收集有历史上许多人诠释《道德经》和学修道德之体悟的多种著作,汇聚有众多依据老子道德思想演绎而成的经戒、科仪、符图、医药、养生等文献内容,是社会信道人士和道教徒修持读经、规范行为之圭臬,道教之教义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产生万物。“道”与自然的属性相一致,是统一的,所以道教将“道”作为最根本的信仰。

  在道教中,虽然“德”是“道”的一个方面,但“道”与“德”并提,同为道教的教理教义之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德”是由人的实际行为积累而成。对“道”而言,“德”是基础;要获真道,必先积德。“道”与自然、神明并列,人“非积善阴德,不足以神明”。

  道教的教义提倡养生,重视长寿延年方式方法的研究,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甚至相信人只要自己不懈努力,就可以长生。东汉时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人称“万古丹经王”,这是道教第一部讲丹道的经典;东晋时代魏华存传出《黄庭经》,将道教的养生与信仰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证明“道”无所不在;宋代张伯端著《悟真篇》,尤重内丹,对道教养生有划时代意义。这都是在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养生的理论基础上阐述发挥出来的。道教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术内容,在服务当代社会现实中仍然具有客观的价值和宽阔的实践空间。

  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道教的重要教义精神。慈:既是人类相互间的仁爱关怀,更有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慈心善意,即如父母慈爱子女般地关心爱护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维护宇宙、自然、社会的祥和安宁;俭:公私分明、清心寡欲,去奢侈、灭贪念,淡泊明志、清白做人;不敢为天下先:意在做事要礼让,做人要谦逊,遇险要冷静,韬光养晦,不逞强称霸,这一教义对内有益和谐社会,对外亦主张国际社会的祥和安宁,反对不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在面对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其积极的教义思想和人文精神内涵,必将裨益于建设和谐社会和公共伦理道德的疏理完善。

(编辑:webmast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