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文献】

 昵称11739632 2016-02-06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10人已访问

本病是一种周围脉管(指中小动脉及静脉)的慢性持续性、进行性的血管炎症病变导致血栓形成,血管腔闭塞,肢体缺血损害性的疾病,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北方发病多于南方。受累病变可发生在全身血管,但以下肢为多,容易发生坏疽。简称“脉管炎”。患肢缺血性损害的程度与动态,可综合两种分类: 

 (一)缺血损害程度分期。 

(1)轻度缺血:患足趾蹠(或手指)冷痛、麻木、苍白、紫绀,休息或遇暖可减轻;活动时出现典型间歇性跛行,即步行较短路程,小腿肌群逐渐酸胀痛难忍,停歇一下才松解;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

(2)中度缺血:肢端缺血冷痛、紫绀、间跛等加重,小腿肌肉萎缩,以至患脚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等营养障碍。

(3)重度缺血:患足疼痛剧烈转为持续性的静息痛,足趾或蹠部出现瘀黑斑,坏死或溃疡等,昼夜抱膝抚脚,或垂脚床下,致患肢肿胀不退。

(二)血管炎变周期性缓急分期:

(l)急性发作期:近期肢端呈性缺血,如紫绀、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进行性加重,干性坏死扩大,或局部继发感染形成湿性溃疡的范围,或有游走性浅静脉炎,均有发展趋势。

(2)好转期:静息痛、间跛,皮温改善,坏死分界、溃疡感染消退。

(3)缓解稳定期;坏死脱落,伤口愈合,患肢缺血症好转稳定半年以上。

(4)少数病例也有转为迁延期,慢性缺血诸症无发展,但经久迁延不愈。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性激素失调及自体免疫性反应有关。吸烟、外伤、潮湿、受冻等为常见的诱发因素。

临床诊断依据:(l)男性20~40岁,女性罕见;(2)患肢有上述缺血症状;(3)患足抬高出现苍白;(4)足背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5)少数有游走性浅静脉炎史;(6)X线动脉造影及多普勒血管检查,可明确血管病变范围,免疫学检测如免疫复合物增高等,可提示血管炎变有急性动态。(7)糖尿病足(脱疽)。

西医治疗,多采用扩张血管、抗凝、溶栓类药物;外科选用腰交感神经切除、大纲膜移植、动脉重建等手术。但有学者评价,目前所用的药物疗法或外科手术,均不能改变本病的进展。故本病复发率与截肢率仍较高。

中医认为本病属“脱疽”范畴。病因由虚致邪,因邪致瘀,由瘀变损。虚一邪一瘀一损的关系是以肾虚为主,寒、湿、热诸邪乘虚犯络,闭塞不通,气血失养则足厥,以致肌死筋坏骨脱。中医治疗,有辨病为主的分期治疗:急性期以祛邪为先,好转期以扶正活血为主,稳定期以补肾法巩固疗效;亦有以辨证分型为血瘀型、阴虚型、湿热型、热毒型、气血两虚型等的辨证施治。大多有较好的近期疗效。《灵枢·痈疽》载:“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其提出了本病的典型症状,并提出了手术疗法。汉代名医华佗在《神医秘传》言:“此证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宜用生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内服药用金银花三两,元参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最早提出了本病的内服药物疗法和外敷药物疗法。其提出的四妙勇安汤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刘涓子鬼遗方》明确提出为“脱疽”,经脉受损,气血不畅,络道瘀阻,为此病之病机。现代医学认为,其病理变化为血管壁的周期性、阶段性、非化脓性炎性改变及血管腔内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引起肢体缺血。临床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可并发溃疡、坏疽。崔公让教授认为瘀为本病发病之本,湿为之表现,故应将活血化瘀贯穿治疗的始终。[病因病机]

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内不能壮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若寒邪久蕴,则郁而化热,湿热浸淫,则患趾(指)红肿溃脓。热邪伤阴,病久可致阴血亏虚,肢节失养,干枯萎缩。

本病的发生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

总之,本病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而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

[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一40岁男性多见;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多发于老年人(50岁以上)。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临床分为三期。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人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三期(坏死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或足趾发黑,干瘪,呈下性坏疽。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则红肿明显,患足剧烈疼痛,全身发热。经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溃疡可愈合,坏疽局限。若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则红肿疼痛难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形体消瘦,甚则壮热神昏。

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将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踝关节及其上方。

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

辅助检查:肢体超声多普勤、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及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有助于鉴别诊断,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

一、糖尿病性坏疽患者有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化验尿糖阳性,血糖增高,局部为湿性坏疽,发展迅速,范围较大,如不及时控制炎症,易至毒邪内陷。

二、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证)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雷诺氏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分型辨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寒湿阻络

  临床表现:此型较为多见。轻者患肢怕冷,肢端苍白或潮红,麻木疼痛,遇寒痛剧,跛行明显,步履不利,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缓;重者面色黑暗,面容不华,精神疲倦,畏寒怕冷,肌肉萎缩,皮肤冰冷肌肤枯槁,肢体坏死,脓液量少,腐肉干枯,脉沉细或沉涩,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燥黄或黑燥。

  治则: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通脉活血汤。

  药物组成:麻黄9克,制附片15克,桂枝10克,肉桂10克,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炮山甲12克,黄精20克,玉竹20克,陈皮30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

  2.血脉瘀阻

  临床表现:患肢见固定性疼痛,肢端紫红、暗红或青紫色,或有瘀点瘀斑。舌质红或红绛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数或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通脉活血汤。

  药物组成: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炮山甲12克,黄精20克,玉竹20克,陈皮30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 

  加减运用:气虚加黄芪、党参、茯苓。脾虚加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血瘀重者加水蛭、桃仁、穿山甲、地龙。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瘀而化热者加金银花、石斛、生地、丹皮。阴虚加生地、知母、玉竹、天花粉。气滞者加陈皮、香附。

  3.热毒炽盛

  临床表现:轻者患肢皮肤潮红,肿胀,发热,疼痛,患肢有小范围的溃疡或坏疽,舌质红绛,苔黄燥或黄厚,脉洪数或数大。重者患肢严重肿胀,,全身高热,神昏谵语,皮肤发红发热,或者皮肤发黑发暗,局部红肿热痛,脓液多,有恶臭味。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或黑燥,脉洪数或弦数。

  治则:清热凉血解毒或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四妙活血汤。

  药物组成: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金银花30克,玄参60克,甘草10克。

  加减运用:热毒炽盛者加地丁、连翘、黄连;口干欲饮者加天花粉、白茅根、知母、粳米。水肿严重,小便短赤者加茯苓、泽泻、淡竹叶。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火麻仁、芒硝。

  4.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面容憔悴,精神疲惫,消瘦无力,纳谷减少,患肢皮肤干燥、脱屑、爪甲无华,肌肉萎缩,四肢浮肿,新肉不生,肉芽灰暗或暗红,脓液稀薄,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而无力。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人参养荣汤或十全大补汤。

  药物组成: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熟地20克,当归20克,芍药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

  加减运用:阴血虚者加黄精、玉竹;气虚甚者可加大补气药物药量;血瘀明显者可加用炮山甲、水蛭。

    5.气虚血瘀型

    临床表现:患肢麻木、疼痛,夜间尤甚,足部皮肤暗红或见紫斑,可伴间歇性跛行。面容无华,精神疲惫,消瘦无力,纳谷减少,患肢皮肤干燥、脱屑、爪甲无华,肌肉萎缩,肉芽灰暗,生长缓慢,脓液稀薄,舌苔薄白,舌质暗,脉沉无力或细涩。

治则:补养气血,活血化瘀。

方药:人参养荣汤或八珍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白术15克,熟地20克,炮山甲12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

阴液亏损者,加石斛、麦冬以养阴清热,益胃生津;热象明显者可加用水牛角、赤芍清热凉血解毒。下肢发凉,畏寒,阳虚之象明显者加制附片、麻黄、细辛以温阳通络;年迈体弱或气虚之象明显者可合用四君子汤加黄精、玉竹。

    6.阳虚寒凝脉痹之阴寒证症状:营血本虚,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关节而致阴脱疽。患处面肿无头,痠痛无热,皮色不变,患肢怕冷,触之欠温,局部皮肤苍白或潮红,麻木痠胀,间歇性跛行,趺阳、太溪或太渊、神门脉明显减弱,面色欠华,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

中医治法:温阳补血,活血通络,温经散寒通滞。

方药可用:阳和汤加味

熟地30克、肉桂3克、麻黄3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10克、姜炭2克、生甘草10克、炙黄芪30克、鸡血藤30克、当归30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桂枝6克、熟附子10克、地龙6克

 按 :本方主治阴寒证之脱疽,其病机是由营血本虚,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关节而致阴脱疽。常见于病之初起阶段,系由寒邪凝滞,阳气失于温运成瘀,络脉被阻而为。重用熟地温补营血。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藉血肉有情之品助熟地以养血。寒凝痰滞,非温通经脉不足以解散寒凝,故以炮姜、肉桂温中有通;麻黄开腠理以达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与温补药共用,可使补而不腻;生甘草有化毒之功;鹿角胶、肉桂、炮姜、附子、麻黄温经散寒力专;丹参、川芎、当归、鸡血藤养血通络;炙黄芪补气以冀气行则血行;地龙通络解痉以缓急,配白芥子又意在疏导被阻之络脉。全方组成,一以温补营血不足;一以解散阴凝寒痰;一以活血行气通脉络,使其阴破阳回,寒消痰化。若寒邪甚者可加桂枝10克、细辛3克;血瘀甚者可加水蛭6—10克、赤芍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同时炙黄芪用量为60克;若脾胃虚寒不胜受药者需加炒麦芽30克、鸡内金6克、生山楂30克、炒白术30克。

    7.瘀血凝滞之症状:患者持续固定性疼痛,肢端皮肤有瘀点,瘀斑,肢体肤色呈紫红、暗红或青紫色,肌肉消瘦萎缩,间歇性跛行加重,有静止痛,夜间剧痛,趺阳、太溪脉消失。面色多灰滞无华,舌质紫绛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涩或缓。

中医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脉和络。

方药可用:补阳还五汤合失笑散加减

黄芪60—120克、当归30克、赤芍10克、地龙6克、川芎15克、红花6克、桃仁6克、五灵脂6克、蒲黄6克、丹参20克、怀牛膝15克、桂枝5克、丝瓜络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水蛭6克

按 :瘀血凝滞脉络,瘀血内停,脉道阻滞,血行不畅,气机不利,出现一派血瘀气滞、血气不通、“不通则痛”之象,正气亏虚,瘀血阻络,补气为主,兼以活血祛瘀止痛通络。重用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赤芍、川芎、怀牛膝、水蛭活血化瘀,和络止痛;五灵脂、蒲黄相须为用通利血脉,祛瘀止痛;当归、丹参养血活血;桂枝温,地龙寒,丝瓜络通,三药平调寒热以通脉道,祛除痰瘀则脉络通气血行。视脾胃功能斟酌使用熟地、鸡血藤养血活血以防血虚。治疗中必须善顾胃气,注重先天之本及后天之本的调护。

    8.湿热下注之症状:脱疽,热毒炽盛,患肢暗红或紫红微肿灼热潮红,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麻木痠痛,或见发热口渴,间歇性跛行,趺阳、太溪或太渊、神门脉细弱或不能触及,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肢端轻度溃疡或坏疽。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中医治法:清热解毒祛湿,益气养阴活血止痛。

方药可用: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加味

金银花90克、玄参90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甘草15克、牛膝15克、石斛10克、黄芪60克、天花粉10克、熟地30克,生地15克、丹参10克、连翘10克、红花6克、蒲公英30克、赤芍10克、麦冬10克、川芎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水蛭6克、黄柏6克、苍术6克、薏仁30克

按 :本方所治脱疽是由热毒化火内郁而成。火毒内阻,血行不畅,瘀滞筋脉,所以患处红肿灼热且痛,溃烂腐臭。重用金银花清热解毒为主;玄参泻火解毒;当归活血散瘀;甘草配金银花加强清热解毒作用。“黄柏、苍术、牛膝、薏仁”为四妙丸,利湿清热,主治湿热下注的两足麻痿肿痛作用尤佳。其中牛膝能活血祛风湿,补肝肾,且引药下行。白芍柔肝止痛痒,石斛、麦冬配玄参滋阴泻火解毒,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熟地、白芍、川芎、当归补血调血。生地凉血,连翘、蒲公英配金银花清热解毒。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丹参、红花、三棱、莪术、水蛭配当归活血散瘀。全方集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化湿通络、养血活血通脉,使能毒解、血行、肿消痛止于一体,颇合病机,可为治疗湿热下注毒瘀互结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之专方。需要说明的四妙勇安汤的药剂量一般不宜减少。同样治疗中必须善顾胃气,注重先天之本及后天之本的调护。

    9.气血亏虚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之症状:患者皮肤干燥、脱疽,趾(指)甲干燥、增厚,生长缓慢,肌肉萎缩。创口久不愈合,肉芽灰淡、暗红,脓液稀薄。或见面色憔悴,精神疲惫,舌淡苔薄,脉象沉细无力。

中医治法:大补气血,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可用:傅山《顾步汤》加味

牛膝30克、黄芪60克、石斛30克、当归30克、金银花90克、人参9克、鸡血藤30克、丹参15克、赤芍10克、白术30克、甘草15克、玄参15克、红花6克

 按 :此方用金银花以解毒,非用牛膝、石斛,则不能直达于脚趾;非用人参、归、芪,亦不能使气血流通以散毒。全方大补气血且养血,佐以活血之品,益气养阴,活血养血,气血流通以散毒。正是傅山先生曰:“故用此方治脚疽多效,即使无名肿毒用此方治之,亦可得生。世医用刀割去脚趾,亦是治法,不若此方于补中散毒,起死为生,既无痛楚之伤,又有全活之效也”。 

    临床实践证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如能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早日康复。但这里所谈治疗,一定是"明医"的辨证论治,也就是必须符合患者个体,且有利于患者康复规律的辨证论治,并能有机应用于规则疗程的有效治疗。正如证治枢要所论。不少患者耽误康复原因有二,一是患者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失去治疗机会;二是庸医实实虚虚治法错误而缺乏有效治疗,不仅没有治了病,相反给患者带来许多医源性疾病,加大了正确治疗的难度,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肢体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尤其发生在溃烂或坏死时,可出现剧烈疼痛,治疗也较棘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疼痛。中医通常采用对因治疗:(1)缺血性疼痛,患肢血运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其症状休息时疼痛减轻,行动时加重;下垂时减轻,抬高时加重;得暖时减轻,遇冷时加重,伴见患肢发白,皮肤温度降低甚至发凉,这类疼痛持续时间长,但一般比较轻些。治疗一般以活血化瘀为主。(2)根据不同证候辨证止痛。 ①阴寒盛者,温经通络,采用活血化瘀如阳和汤加减。血瘀盛者,活血行气、化瘀止痛如四妙勇安汤、当归四逆汤,并加玄胡索、炮山甲、三七末等,同时可配合针灸、推拿、按摩、大烙铁烧红运烤患处或电磁波神灯热烤患处等治疗。②坏死性疼痛,局部严重缺血,代偿失调,进而组织坏死,多为渐发疼痛,疼痛性质呈搏动性或刀割性,当出现疼痛3—4天后,局部肤色由紫变黑,如坏死已局限时疼痛可自行缓解,如不继发感染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如进行性坏死则疼痛难易缓解。治疗方法与缺血性疼痛相同,但若足趾或手指远端坏死有向近端发展趋势,可在活血通脉基础上加以考虑。③感染性疼痛,患肢发生溃疡或坏疽后继发感染时,由于患肢本身缺血,比一般正常肢体感染性疼痛剧烈,如感染未能有效控制,疼痛不易缓解。④治疗方法除以上治法外,还有泻火解毒、凉血之剂:如四妙勇安汤加味可使炎症控制,疼痛自解。另外配用外用解毒泡洗剂:蒲公英30克、苦参15克、黄柏15克、连翘15克、木鳖子15克、金银花30克、白芷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甘草10克。水煎外泡洗。⑤对症治疗这里不再多谈,但为了经济实用,在煎内服中药时,一般一煎、二煎混同在一起内服,第三煎煎出后经过滤后外洗为“中药泡脚”, 尤其患处认真泡洗,定可见效。 (3)活血化瘀药的使用,可依病情的不同阶段,侧重不同:活血化瘀法贯穿于本病的始终,但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应与他法配合并有所侧重。如急性期活血祛瘀法需与清热解毒法配合,剂量宜大。稳定期以活血化瘀为主取中等量,以改善血液循环;恢复期与补气养血结合使用,小剂量即可,以巩固治疗效果。同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使用活血化瘀药应有所区别,轻者用丹参、赤芍、当归、川芎、鸡血藤、川牛膝、桃仁、红花、姜黄、元胡、王不留行、苏木。重者可用破血祛瘀药,三棱、莪术、水蛭、地鳖虫、炮山甲、三七等,但用重剂量时必须重用黄芪补气,以防破血药用量较重伤其正气。(4)整个治疗全过程中,再次强调顾胃气,因“有胃气则生”,重视先天之本肾,故治病从肾论,以及后天之本脾胃的调理,对疾病的顺利治愈十分重要。(5)饮食调护:善于吃容易消化的饭菜,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严格戒烟,因烟草中尼古丁能引起周围血管痉挛,以加重病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由于长期卧床,可使膝、踝关节挛缩僵硬,发生关节功能障碍,以及肢体肌肉萎缩。因此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肢体侧支循环,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预防褥疮,因为严重病人长期卧床容易生褥疮。也须防寒保暖,因为受寒冻是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可加重病情,因此保持肢体温度是护理的重要环节。

   验案举要

  张某,男,33岁,于2013年6月10日初诊。以双足发凉、疼痛、麻木伴反复溃疡十年余为主诉来诊。

  患者现双足发凉、疼痛、麻木,右足尤甚,难以行走,夜间疼痛加重。双下肢皮色苍白、粗糙、弹性差,肌肉瘦削,浅表静脉瘪陷。双足背肤色紫绀。右足大趾溃破,创面有少许白色分泌物,左足一、二、三、四趾缺如,双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双侧桡动脉、肱动脉、尺动脉搏动消失。理化检查示双下肢末梢循环严重障碍。ABI:左侧0.5,右侧0.3。细菌培养阴性。舌质淡,苔白润,脉弦紧。

  中医诊断:脱疽(寒湿阻络);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法。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通脉活血汤加减。

  方药: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麻黄12克,细辛12克,桂枝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薏苡仁30克,陈皮20克,甘草10克。取15付,日1剂,水煎服。同时定期外科清洁换药,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嘱其:忌用热水泡脚,用温水洗脚。缺血肢体平放,保暖,避免加压,适当活动。保护肢体,避免外伤,防止感染。

  二诊(2013年6月25日):用药后,患者肢端苍白现象有所好转。舌质紫暗,有瘀点,苔白润。去桂枝、乳香、没药;加金银花20克,玄参20克,清热解毒养阴,加炮山甲12克,通络止痛。取15剂,日一剂,水煎服。定期外科清洁换药,外用抗绿生肌散。

  三诊(2013年7月10):用药后,患肢溃疡面已基本无渗出,足部尚觉发凉,但麻木、疼痛已不甚明显。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四诊合参,辨之为气血两虚型。以补养气血,活血化瘀为法,药用八珍汤加减。

  方药:黄芪30克,当归20克,熟地20克,赤芍30克,炮山甲12克,茯苓15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甘草10克。取15剂,日一剂,水煎服。定期外科清洁换药,外用仲景药霜。嘱其服完中药后,服用通脉丸,每次两包,一日三次,连用2个月。

  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是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因肢体缺血程度不同,出现肢体不同程度的疼痛,轻者酸胀,间歇性跛行,重者出现静息痛,严重者抱足而坐,彻夜不眠,痛如汤泼火燃;皮色可出现苍白、紫绀、潮红;由于肢体供血不足,皮肤的温度明显下降,皮温下降的程度与肢体缺血的程度成正比;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则脉搏可减弱或完全消失;肢体缺血肌肉出现萎缩,毛发脱落,皮肤粗糙,爪甲枯槁,甚者发生坏疽,或者遗留难以愈合的溃疡。中医强调“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崔公让采用中药活血化瘀以“通”其脉道,符合“通则不痛”的治则。现代科学方法如导管取栓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血管旁路手术等使血流通畅,这些西医改善血流的所谓“通”的方法,多适宜于大中血管阻塞。另外由于烟草中含有镉,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又吸烟后使血液黏度增强,故崔公让治病期间特别强调烟草的危害,反复劝说病人戒烟。崔公让认为瘀为发病之本,湿为本病之表现,活血化瘀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遵循《素问·调经论篇》的“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使肢体缺血症状得以改善,溃疡愈合。 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妙方一、四妙勇安汤

【来源】 清·鲍相璈《验方新编》

【歌诀】 四妙勇安效堪夸,玄参归草金银花,

脱疽溃烂热毒蕴,取效还须剂量大。

【组成】 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外用大甘草研极细末,香麻油调敷患处,要敷极厚,一日一换,不可间断。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方解】 本方所治之脱疽, 乃因血行不畅, 火毒内蕴而成。 治宜清热解毒为主, 兼以活血止痛。 方中重用金银花清气分之热, 解血分之毒; 当归行血气之凝滞, 活血养血, 祛瘀生新; 重用玄参清热滋阴, 泻火解毒, 软坚散结; 甘草泻火解毒, 调和诸药。 药仅四味, 力专效宏, 治脱疽溃烂, 毒热正盛, 阴血耗伤者最为适宜。

【主治】 脱疽,症见患处黯红、微热微肿、痛甚、烦热口渴,甚则溃烂,脓水淋沥、舌红、脉数。可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丹毒、慢性肝炎、慢性骨髓炎、动脉硬化性坏疽、下肢溃疡、红斑性肢痛症、血栓性静脉炎等病症。

【加减】 应用时剂量宜大,若用量小则疗效不显;并可适当加入丹参、红花、桃仁、毛冬青等,增加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作用。临床如见痛剧者,加乳香、没药;烦热口渴,加生地、牡丹皮;瘀阻显著者,加桃仁、红花、丹参;患肢肿胀明显者,加防己、黄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溃烂坏死及有死骨者,须清洁疮面,摘除死骨,并敷以外用药物。

【附记】 凡证属虚寒及气血两虚型的脱疽病人,不宜服用本方。

二、顾步汤(通用方)

【来源】 清·邹岳《外科真诠》

【歌诀】 顾步汤中用参芪,石斛当归与牛膝,

 银花菊花生甘草,公英地丁奏效奇。

【组成】 黄芪30克,人参9克,金钗石斛30克,当归30克,金银花90克,牛膝30克,菊花15克,甘草9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效】 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方解】 方中人参、黄芪、当归补气生血,扶正固本;石斛滋阴养胃,清热生津;牛膝活血行瘀,消肿止痛;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毒散结;甘草解毒缓急,调合诸药。本方重点在于清热解毒,但又兼及补气活血,标本兼顾,故用于脱疽热毒证者极效。另外,《傅青主秘方》中亦有顾步汤一首,方药为紫花地丁、连翘茎、乳香、没药、防风、白蔹叶、白芷、蒲公英各12克,葱头10个。痒者加蜀椒9克,煎洗,治脱疽甚效,亦治臁疮。岳美中教授曾用此方治愈脚趾发黑,长期不愈之重患。

【主治】 脱疽(热毒型),症见局部皮色黯红、肿胀、趾如煮熟红枣,渐变紫黑,浸润蔓延、五趾相传、呈干性坏死、剧痛难忍、日夜不能安睡,或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舌红或鲜红无苔、脑弦数或细数。可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栓塞性大静脉炎等病症。

【加减】 原书称:“口渴者,加天花粉三钱(9克)”。临床如见血虚者,加熟地黄、白芍等;瘀滞未溃者,加穿山甲、皂角刺等;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等;兼有湿热者,加黄芩、黄柏等;兼有血热者,加赤芍、丹皮等。此外,还可加入清热通络之品,如络石藤、桑枝等。

原书记载:在内服本方同时,尚可用大粟米煮饭,拌芙蓉叶、菊花叶外敷。

三、茜草通脉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翁逎恭方)

【歌诀】 茜草通脉地鳖虫,丹参木瓜不留行,

苡仁牛膝与黄柏,再加茯苓清风藤。

【组成】 茜草12克,丹参12克,地鳖虫6克,王不留行12克,木瓜9克,薏苡仁20克,清风藤9克,川牛膝9克,茯苓12克,黄柏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通络利湿,活血化瘀。

【方解】 方用丹参、地鳖虫、茜草、王不留行、川牛膝活血化瘀,且牛膝还有导药下行之功;配以木瓜、薏苡仁、清风藤、茯苓、黄柏通络利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利湿之功。

【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壅血瘀型)。

【附记】 多年应用,疗效颇佳。待症状缓解后,可用单味茜草15克,煎水代茶饮,每日1剂,以至痊愈。

四、鸡香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郭俊田方)

【歌诀】 鸡香汤中鸡血藤,玄参双花土茯苓,

 再加乳香生甘草,清热解毒佐化瘀。

【组成】 鸡血藤30克,玄参60克,双花(即金银花)60克,甘草30克,乳香10克,土茯苓6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 脱疽,临床上一般分为虚寒型、血瘀型和热毒型三型。本方适用于热毒型脱疽。故方用双花、玄参、甘草清热解毒;再配以鸡血藤、乳香活血化瘀;尤妙在重用土茯苓渗湿利水,使毒邪以小便排出,所以坏死的组织能自行脱落。

【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附记】 在服用本方同时,可随症配用外治方治疗。溃烂期用甘草末油膏(先洗后涂药),外涂患处,每日2~3次;生肌期,外涂蛋黄油以保护新生肉芽组织,促使早期愈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验案李某,女,72岁,农民。初诊2011年11月6日。

【病史】:患者1个半月以前出现右脚怕冷,大脚趾疼痛不适,,行走不利,夜间疼痛较剧烈,未予重视,半月前发现脚趾色暗,局部有渗液。后由其子带至当地卫生院诊治,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过抗炎等治疗,效果不佳,外科建议行截肢治疗。

【治疗经过】:刻诊,右脚发凉,色青,不能行走,右侧大脚趾色黑坏死,破溃,有渗液,脚部疼痛剧烈,夜间因疼痛而不能入睡。食欲不佳,大小便尚调。舌质络紫,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气血瘀滞,脉络闭阻。治以益气温阳,活血祛瘀为法。

【处方】生黄芪80g,当归尾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赤芍10g,白芍20g,元胡20g,姜黄10g,桂枝10g,忍冬藤30g,牛膝10g,甘草5g,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

 一周后,其子来诉,服药后疼痛大减,夜间已经能入睡,坏死脚趾局部渗液明显减少。原方加减,继续服用30余剂。三诊,患者右脚肤色正常,无畏冷感觉,疼痛已除,坏死部位创面已经愈合,局部色泽略暗,能够拄拐杖而行。

【评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四肢末端,尤已下肢多见,初期局部怕冷,皮肤颜色苍白,继则疼痛剧烈,坏死发黑,甚至脱落。此病祖国医学名为脱疽,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即有:“发于足趾,名脱痈,其壮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亦”的记载。其病因主要为脾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脉络所致。治疗当以补气通阳,活血化瘀为原则,努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坏死肢体的创面愈合。用药方面遵循补阳还五汤之方意,重用黄芪补气行血;当归尾补血活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地龙活血化瘀;桂枝、姜黄温通阳气,活血散寒;白芍、元胡止痛;少量甘草以调和药性;忍冬藤清热解毒,兼通经络,以防治局部感染。

 【小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补阳还五汤重补气以促血行,此为立方之本意,故而在临床使用上一定要抓住气虚血滞这一主要病机,随证加减,不可拘泥于西医所诊之病,只有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注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先煎)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使用注意】

  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2)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弱者为宜。

  3)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4)高血压患者可用,但正气未虚者慎用,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或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温经通脉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虚寒型或气滞血瘀型偏寒者。

【处方组成】

熟附子(先煎)20克、干姜(打)6克、豆豉姜20克、桂枝12克、路路通20克、黄芪20克、毛麝香20克、甘草2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病在下肢者加牛膝20克;口干,舌质红,苔黄者加银花叶20克;合并溃疡或坏疽者加虎杖30克。本病若处于缺血期和营养障碍期者,加用活络洗方(毛麝香12克、大风艾12克、海凤藤根12克、桂枝12克、大罗伞15克、入地金牛根12克);坏死期加消炎洗方(一枝黄花15克、虎杖15克、苦参12克、黄柏12克、救必应15克);上述2方分别研粉末,并均以4000毫升开水冲药浸洗。前者热洗,后者温洗,每天1一2次,每次30分钟。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其中临床治愈15例,平均疗程64天;显著好转33例,平均疗程56.3天;进步和无效各1例,疗程各30天,总有效率98%。

 

【按 语】

中医认为导致本病的原因是经脉受寒邪侵袭,气血虚寒凝结。本方用熟附子、干姜、桂技温经散寒通脉,为方中主药;干姜与附子同用,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并可加强附子的回阳强心作用;黄芪补气,可加强强心与扩张血管作用;重用甘草之甘缓,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不至辛燥,并能降低附子之毒性。方中附子有毒,用量较大应予先煎。通脉管药酒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通脉,化瘀止痛。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阴寒型或气滞血瘀型偏寒者。

【处方组成】

走马胎30克、七叶一支花30克、当归尾30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30克、牛膝15克、桂枝15克、红花15克、桃仁(打)15克、皂角刺15克、乳香9克、没药9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桂林三花酒5一6斤,浸泡3周。

服法;每日4-6次,每次20-100毫升,以不醉为度,l个月为1疗程。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13例,近期疗效为临床治愈8例,显著好转4例,无效1例。 

【按 语】

本方为酊剂,如患有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疾病者,不宜使用,可改为水煎剂内服。凡局部红肿或溃烂、感染属湿热型者,不宜服用。银玄正安汤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养阴活血。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死期)。

【处方组成】

金银花90克、玄参60克、当归30克、甘草12克、黄芪18克、荆芥9克、防风9克、白芷12克、连翘15克、土茯苓15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如伤口肿痛减退,脓腐脱落,新肉渐生时,可去荆芥、防风、白芷、连翘、土茯苓、牛膝,另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12克、龟版胶10克、鹿角胶10克(烊化)。

【临床疗效】

治疗本病坏死期12例,治愈7例,好转5例。 

【按 语】

本病坏死期多邪郁化热,进入热毒邪盛正虚的阶段,本方重在加强清热解毒的祛邪药力,又加黄芪、党参、白术、白芍等扶正之品,组方较为合理,符合邪去则正安的规律。活血汤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止痛。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处方组成】

当归15克、红花6克、桃仁6克、乳香6克、没药6克、甘草6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凉甚者加肉桂、附子;有坏疽溃疡者加银花。

【临床疗效】

治疗24例,15例痊愈,9例好转。 

【按 语】

本方活血化瘀药力较强,药物精简,可用于脉管炎慢性缺血期。而对于脉管炎病情急性发展阶段或创口感染、红肿热痛者则不宜应用。毛冬青通脉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处方组成】

毛冬青根50克、丹参50克、银花30克、玄参30克、穿心莲3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洋金花1克、桂枝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附子17克、干姜12克、当归20克、甘草6一15克、罂粟壳10一15克、土茯苓15一30克、淫羊藿15一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病在下肢加牛膝 10一20克;上肢加片姜黄10一15克;伴游走性静脉炎加土鳖虫10克、水蛭10克、川芎10-15克、木瓜10一15克、鸡血藤15一20克;恶寒者去银花、生甘草,加麻黄10克、肉桂10克;局部感染,全身出现中毒症状者加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肿胀明显加木通9克、茯苓12克;高血压加刘寄奴15一25克、泽兰15一25克、黄芪15一25克、土茯苓15-25克;胆固醇高加决明子25克;体虚者加太子参30克、黄芪20克。辅助疗法可用毛冬赤豆饮(毛冬青根62克加水1000毫升,煎熬30一40分钟后除渣,加入赤小豆60克、苡仁30克、红枣5枚,再熬至300一400毫升,每日1剂,作饮食)。

【临床疗效】

治疗41例,其中36例形成肢体溃疡,经治均治愈或好转。40例足背动脉消失者,经治疗恢复正常31例,无效9例。15例伴腘动脉消失者,经治疗恢复正常9例,无效6例。3例伴桡动脉消失者,经治疗恢复正常2例,无效1例。41例病例服药最长280天,最短62天。 

【按 语】

本病属中医“脱疽”范畴,多由受寒湿、外伤等因导致局部气血凝滞,脉络痹阻,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损骨,本方重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塞脉方

【功能主治】

功能培补气血,养阴清热。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Ⅰ、Ⅱ、Ⅲ期)。

【处方组成】

当归12克、党参12克、生黄芪15克、石斛12克、玄参9克、牛膝9克、银花9克、生甘草6克,制成糖衣浸膏片(或水煎服),每片含生药2.7克,每日3次,每次15片。2一3个月为1疗程,必要时可连续数个疗程。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100例,治愈48例(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1级25例,Ⅲ期2级11例),显效45例(Ⅱ期10例, Ⅲ期1级18例,Ⅲ期2级15例,Ⅲ期3级2例),好转4例(均为Ⅲ期1级),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按 语】

本方以培补气血、养阴清热为治则,疗效优于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法。 本方能增强血液纤溶活性,改善血液的易凝状态,从而影响血栓的形成与溶解。本方治疗后,能增加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使患肢新陈代谢及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从光电血管容积描记测定显示,本方可改善患肢血供,促进侧肢循环的建立和创而愈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