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耀华章,千年传承——我国陶瓷发展之唐岳州窑

 RK588 2016-02-07

瓷耀华章,千年传承——我国陶瓷发展之唐岳州窑


时代:唐朝

窑口:岳州窑

分类:颜色釉



青瓷武士俑 唐代 高53厘米,肩宽15厘米
  

武士俑挺胸直立,魁梧高大。面部丰满,怒目圆睁,平视前方,口唇紧闭。头戴圆盔,两侧有护耳,颈着领扣,身着明光甲,蝶形护胸与护背通过肩带连结。甲长及膝,露出袍裾和靴。俑左手持盾,右手作执物状,立于方形底座上。胎质坚实细腻,釉色青黄,釉质莹润,装饰手法丰富多彩,眉毛、眼睛、胡须、领扣及足均饰以釉下褐彩,甲及盾上印团花、草叶,盾牌中央刻划龙纹、龟纹,四周刻网格纹,如此复杂的印花与刻花装饰集于一器在岳州窑青瓷中极为少见。此俑造型硕大,威武庄严,制作精细,纹饰精巧,实乃岳州窑青瓷俑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青瓷武士俑面部细节


从文献记载看,明光甲始于三国。曹植在《先帝赐臣铠表》中,列有明光铠,这种铠甲在当时较为稀有和珍贵,只有将领才能穿着。其特点是铠甲的胸前、背后都有左、右两片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出“明光”,故名之。明光甲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大大增强了将士的战斗力。《周书》卷二七《蔡祐传》记载:“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皆遽避之。”明光甲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大量装备于军队中,发展至唐代在军队中居于主导地位,位于《唐六典》中记述的十三种甲式之首。五代时期,明光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青瓷武士俑所穿明光甲局部图


与镇墓兽一样,青瓷武士俑也是古人用于镇慑鬼魅、守护亡魂的镇墓俑类之一,多成对出土,流行于北魏至初唐时期,唐高宗以后逐渐被天王俑取代。镇墓兽、武士俑通常摆设于墓室内或甬道内的墓志之后,向门而列,武士俑通常放置在镇墓兽之后。墓中一般放置两件镇墓兽,两件武士俑或两件天王俑,在唐代被称为“四神”,即“当圹、当野、祖明、地轴”。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变化,“四神”镇墓俑这种陪葬明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被可镇御土龙、水龙的铁牛、铁猪所替代。




   高34.8厘米 座长21.9厘米 宽19.6厘米,高32.5厘米 座长20.2厘米 宽18.5厘米


用于镇守坟墓,往往成对出土,一为人面,一为兽面,首先出现于北朝,均为陶制,这对镇墓兽为瓷质,且饰以釉下褐彩,非常罕见。出土于湖南,说明隋大一统后中原文化对江南的影响。此镇墓兽捏制后雕刻而成,半蹲于底板之上,睚(yá )眦(zì )正视,象是蓄力以随时跃起扑向来犯者之势,人面者背有火焰式棕毛,双目圆睁,表情严肃,似是在警戒周围;兽面者,额生独角,双口吐舌,显得凶猛异常。通体施开片青釉,周身饰釉下褐色点彩,是唐代岳州窑的代表性作品。


镇墓兽是人们创造出来保护死者坟墓及亡灵的神兽,担负着辟邪驱魔,保护墓室不受侵扰的职责。本源于古代傅说中的方相神,又称方良或鬼魅,是山川精怪,有驱除邪恶的法力。后来又有添祿的意思,所謂“天之禄籍,长终汝身”,希望来世继续享受富贵荣华。春秋战国时“好巫”的楚人便常在死者的墓中放置木雕的镇墓兽,张口吐舌,头有鹿角,十分狰狞,有单头、双头、四头之别。汉代以来镇墓兽又融入了一些西域文化因素,为陶质镇墓兽取代,或狮身或兽身,并成对出现,一为人面,一为兽面,置于墓门两侧,这些镇墓兽多彩绘,盛唐时变为三彩,这种施加光怪陆离釉彩装饰,可能是增加镇墓兽的恐怖感。


 唐代岳州窑开始烧造镇墓兽,其造型与中原如出一辙,显然是受中原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多用不施釉的素胎烧制而成,上釉的镇墓兽并不多见。另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南朝时湘阴窑(岳州窑前身)开始出现釉下点彩,而至隋唐时反而少见,但这对镇墓兽却满身饰釉下点彩,当也是仿中原陶镇墓兽施加光怪陆离的釉彩以增加其恐怖感,而做出的创造性的改进。


岳州窑青釉碗,唐,高8.1cm,口径16.4cm,足径8.3cm


碗口微撇,浅腹,阔底,圈足。腹刻莲瓣纹。里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有细密开片纹。


岳州窑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堤境一带,是隋代湘阴窑的所在地,唐时隶属岳州,故称“岳州窑”。唐代岳州窑的瓷器胎壁较薄,比较粗松,呈铁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致,少装饰。多采用支钉烧法。经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化学分析,岳州窑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种氧化钙(CaO)含量较高的石灰釉,这种釉在还原气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会呈现纯正的青色,如果还原气氛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各种深浅不一的青黄色釉。



岳州窑,亦称湘阴窑,是湖南省内烧瓷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烧造序列最完整的青瓷古窑址。它兴于东汉,盛于晋唐,衰于五代,是中国南方青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岳州窑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城堤垸一带,主要有湘阴青竹寺窑(东汉)、湘阴城关镇窑(晋、南朝、隋唐)、铁角嘴窑(东汉、唐)、芦林潭(隋唐)、百梅村(宋元)和乌龙嘴(宋明)青瓷窑址等26处,与民间传说“湘阴有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的说法相符合。特别是青竹寺东汉窑址和城关镇晋唐窑址文化遗存面积占据了县城湘江东岸约5公里的河沿、山岗,窑场密布,延续时间1500多年。


岳州窑是唐人的称呼,因唐代湘阴县隶属岳州而得名。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可见在唐代岳州窑瓷器因其青翠的釉色被茶圣陆羽评为“益茶”之瓷。


岳州窑瓷器造型丰富、品种齐全,生活用器有碗、壶、杯、盘、碟、钵、盂、罐、灯等,文房用器有砚、洗等,丧葬明器有各种青瓷镇墓俑、仪仗俑、技乐俑等,瓷塑制品有青蛙、象首、马、牛、羊、骆驼、鹅、鸡和各种各样的人物俑等;釉色以青釉为主,青釉晶莹润洁,透明或半透明,多作玻璃质开片,往往上半部施釉,下半截露胎,垂釉如泪,其他釉色有青黄、白釉、褐釉、酱釉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刻花、划花、釉下点彩及雕塑等,其中印花是岳州窑的主要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