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家庭,爱与恐惧早已成为一体

 雅斤5999 2016-02-10

想家吗?

想。

想回家吗?

不想。


你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吗?这种自问自答里参杂着难以言说的情绪。在外漂泊的孩子,对于那个家,在想念什么,又在害怕什么?


纪录片《归途列车》中,在城务工的夫妻张昌华与陈素琴在织布厂里一边工作一边商议回家的方法。春节前,他们并没能在火车站买到票。妻子说:“我一回家见到自己的娃儿就觉得高兴,离开他们太久了。”丈夫回应道:“回去,在一起了,就没话说了。”



纪录片《归途列车》/导演:范立欣


春节仍是他们唯一的期盼丈夫张昌华说:“如果一家人连春节都不能团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第二年,辍学后也来广州织布厂工作的女儿与他们之间的矛盾逐渐升温。2008年春运期间,因雪灾而陷于瘫痪的广州火车站,无数个像陈素琴和张昌华这样的家庭涌入人群大潮,像蚂蚁一样没有边际地向视线外伸展、蠕动。



纪录片《归途列车》/导演:范立欣


这个置身其中的家庭已经渺无踪影。他们的命运如同这唯一的班车,再无通路,而他们的目标也前所未有的一致——挤上去,去占据时代列车的方寸之地。

共同的目标正好暂缓了矛盾的激发。“家庭”,这个意味着合作的名词,它爆发的力量在春运这样的“灾难”面前成为了主流。

然而回到氛围和平的、只有一家人的家中,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再次探头出来,与家人和谐的记忆也渐渐淡去……这种与大多数90后家庭惊人的相似性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他们的矛盾来自于何处?





而父母这边……




纪录片《归途列车》/导演:范立欣


张昌华与陈素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是为了改变下一代的命运,也同时是在寄希望于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不再以“农民” 的身份承受自上至下的社会歧视。

 

年轻的张琴乏于去理解上一代人的沉重,对于教育这个战线太长、希望渺茫的事物,她极力地去摆脱,盲目地将“逃避”理解成了“自由”;西方文化迟缓地传递到她生活的环境,受到流行事物的洗礼,她有着《小武》式的对金钱的焦虑,想要和城里光鲜亮丽的女孩子一样拥有有支配青春的权利。


而对于更多数的人来说,他们所背负的枷锁并没有那么沉重。但成长中也免不了对高考的意义怀疑,对制度进行着缺少力度的抵抗。制度的存在导致家长和老师都不够关心孩子的青春,他们更关心孩子是否有战斗的资本——身体。家长认为,如不将高考视为战场,不抱着牺牲的态度与儿女一同参与,将很有可能同张昌华一家人陷入同样的命运。




纪录片《高三》/导演:周浩


可是青春的情绪却正好需要用身体去表达和宣泄。年轻时想要活在当下的心情,在这个时代成了一种奢望,追寻自己的兴趣也变得不合理不合时。“忠孝礼义廉”是稳固与主流的思想,但对于从改革开放这一代过来孩子来说,西方“自由的灵魂”成为反抗父权的一种武器。


《归途列车》中的女儿张琴,作为一个渴望独立的个体,已经被“父权”打压到无可忍耐的地步,动手打了父亲。她认为只要去了城市就能提供给她想要的一切。可讽刺的是,她的反抗使她走上了父母的老路——打工;2008年经融危机大幅度裁员之后,她去了深圳,以酒吧小姐营生。



纪录片《归途列车》/导演:范立欣


与此同时,考上大学,成了很多年轻人离开压抑的环境,或者说,离开父母的另一种希望。“大学”,意味着自由。“改变命运”有了新的定义,也给了青年新的动力。


“一旦我完成学业,我就会找个工作。”



“我想要离开这个家,越远越好。”


“我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电影《过年回家》/导演:张元


正因为这样,使得就算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也很难完成心理上成熟的转变,因为缺少一些必要的成长经历。父母物质上全面的牺牲,精神上交流的断层,使得年轻一代或多或少产生物质依赖和精神上的抗拒。从团聚的时刻里,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最大程度的安慰,然而或许很难给父母带来什么安慰。父母常说出类似于这样的话:“只求你们过得幸福快乐,常回家看看,我们就满足。”这也难以掩饰两代人关系的不平等,以及缺少真正交流的残酷性。



纪录片《老头》/导演:杨荔娜

纪录片《归途列车》中有三次回家。从第一次夫妻一同回家,到第二年三人春节一起回家,直到第三次,父亲一个人踏上归途列车,留下母亲在广东工作,作出不得已的选择。他们每次回到四川省回龙村需要舟车劳顿:火车、船、巴士,但不辞辛劳,因为每一次回家都有不同的意义。唯一不同的是,第三次回家,不知道女儿会不会回来。不知道未来会怎样,父母与女儿之间矛盾会不会解决。





纪录片《归途列车》/导演:范立欣


一部纪录片可以在这里结束,但人生还没有结束。随着人的成长,人生中的矛盾早晚会解决。回溯家庭关系,用一把刀子,划开自己家庭的伤口,才了解到与家人之间的矛盾有时代的缘由,也有个体特征。但都没有什么对错可言。我们对家庭的爱与恐惧早已成为一体。但某些时刻当你回忆起来的时候,一切都那么令人酸楚,而其中大部分,都不会是你们之间的矛盾。


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摄影师 Angelo Merendino,从2013年起,他开始纪录自己搬到父母家附近之后,父母每次与自己依依惜别的照片。


他没有意识到85岁的父亲去世后,再次翻阅这些照片会如此令他感动。父母在门廊前一起出现的景象再也不会有了。他希望以此提醒人们,与父母之间,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我记得父母每次向我告别,我只要一说:‘我自己走就行了’,他们总会回应道:‘我们把你送出吧。’” Merendino 在他的网站上写道。



“我不记得这样的告别有哪一次是漏掉了的。或许有一天会变得不同。但自从我父亲去世,母亲依然来门前送我。”


Merendino 喜欢记录家人,拍父母已经成了他的一种的习惯。



“其实不仅仅是我,或者我的兄弟姐妹,”Merendino说道,“任何来拜访我家人的人都会得到这样的待遇。”


Merendino和父母之间有一种相互的支持与回报。他因妻子去世而得到父母的支持,而父亲去世后,他也给予了母亲依托。



“我希望让人们看到,生活是如此的珍贵,”他说到。“试着对你生命中的人说出‘我爱你’,被爱着,那是最美好的感觉啊。”




你和父母之间,最难忘的回忆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整理:张天忆


《视觉004:需要什么,年轻的身体便去找寻》

现已上市

戳上方书名可查看更多内容:)




本期视觉和Lens的其他读物

在京东、亚马逊、当当、天猫、淘宝、机场中信书店

和各大城市书店均有销售,详见:购买渠道

业务合作请联:newmedia@lensmagazine.com.cn

投稿应聘请联:editor@lensmagazine.com.cn

市场合作请联:marketing@lensmagazine.com.cn


点击书封可看各期简介











- 彩蛋时刻 - 


“过年回家,一大早就被麻麻叫醒的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