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简史 互联网是从支付结算这个金融的底层开始渗透金融的。支付结算主要由技术驱动,不需要资金杠杆,相对来说和互联网结合更容易。1998年,我的两位斯坦福大学校友创立了互联网支付平台PayPal(贝宝),开启了互联网金融新篇章。 2003年非典期间马云在西子湖畔成立淘宝。为了解决淘宝上买卖双方互相不信任的问题,马云创立了第三方担保支付机制—支付宝;同期,我和我的合伙人从硅谷回到北京,创立了易宝支付,开始了中国支付结算的行业支付新模式。2005年在英国,一个叫ZOPA的P2P公司实现了理财的互联网化。2009年,美国的KickStarter开始资本市场的互联网化,同年比特币诞生。比特币不代表国家主权,没有发行机构,完全自由,最多只能发行2,100万枚,和传统的货币很不一样,颠覆了人们对于货币的理解。 2013年,马云把支付宝的资源和一个货币基金产品结合起来,推出余额宝,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余额超过了华夏基金,成为中国最大的货币基金,对传统金融带来极大的震撼。 其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脉络很清晰:从金融的底层支付结算开始渗透,逐步到理财,再到金融价值链的高端——资本市场,最后进入到金融的内核——货币。互联网在逐步而坚定的自下而上,自外而内陆改变金融,甚至重新定义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三个层面 互联网和金融,看起来差别很大。互联网开放、民主、透明;金融高高在上。但实际上互联网和金融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俩在信息方面是同源的。在美国90年代中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很方便的购买基金或股票,相比中国到今天还不方便。20年前,在美国互联网和金融就开始结合了;在中国,因为金融高度管制和国有垄断等原因推迟了20年,互联网才开始和金融深度融合,并在2013年开始引爆。20年来被压抑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深水区的到来被引爆,一发而不可收。
其实互联网和金融本来就是同源的,他们有共同的妈妈,名字叫信息。 信息是互联网的载体,信息也是金融赖以风险定价的基础。但在中国,互联网和金融的气质很不一样,原因是他们的爸爸不一样。金融机构的爸爸可以理解为监管机构或政府;而互联网是全世界的人们一起通过自由连接、分享、交流、交易形成的,可以说人们是互联网之父。 以支付为例,传统金融机构对支付理解是把钱从一个地方安全的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支付宝,易宝支付等非银行支付公司也认同安全是底线,但同样强调便捷,以及交易的公平,效率和个性化。能不能通过支付平台,让交易信息更透明和对称,使交易更公平?如何通过支付和各行各业紧密结合,促进行业交易更高效低成本?交易能不能更加便捷和个性化?其实每个人的交易需求不一样,对小额交易等特定交易场景,甚至连密码都不需要,为什么有些银行还要U盾? 除了基本的支付安全需求,还有个性化、公平、高效、透明等需求,才构成互联网时代支付更加丰富的内涵。主流的非银行支付企业通过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定义了支付;并通过新的组织形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在过去的十来年里,再造了零售支付行业,并引领着支付未来的发展。 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去理解互联网金融。 第一是工具层面,把互联网作为渠道或工具来看待,如网络银行。今天网络银行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难以再有大发展。 现在互联网金融主要在第二个层面发力:有两大机会:1、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产融深度结合,在管好风险的同时泛金融化;2、把现有互联网资源和金融资源整合起来跨界创造新的东西。比如余额宝,支付功能和货币基金理财功能结合起来,再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方便用户,不需要银行排队,一块钱即可理财,随时随地可以支付。 但这还不是互联网金融最惊艳的地方。互联网金融最让人期待的地方在第三个层面:1、内核层面的改变,完全去中心化,现实世界没有的,如比特币,重新定义了什么叫货币 2、基于大规模社交网络的新模式,如互联网互助险,3、随着共享经济崛起出现的新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已走到第二个层面,并开始看到第三个层面的曙光。第三层面会彻底颠覆现有的金融运作模式。金融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金融来源交易,是为商业和生活服务的,不能高高在上。金融服务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金融通过资源配置保障财产增值,给人们提供安全需要或促成交易高效便捷的完成。2013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席勒教授写了一本书《金融与好的社会》,阐明了类似道理。今天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通过第三方支付,P2P,众筹,比特币,共享金融等享受更好的金融人权,并促进传统金融改革。 |
|
来自: victor120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