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拐村和腊尔山镇,同为纯苗族聚居地,地图上的距离不过十多公里。这一天,来自苟拐村的石红花,来自腊尔山镇的隆国华,这两个苗族新人,结婚了。而他们并不是在这湘西的大山结识,却是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宁波相遇。 苗族人结婚,婚前一天男方要将聘礼送给女方家庭,聘礼均要用红纸包装,新郎送给红花的聘礼很多,其中有传统的苗族银饰(一整套结婚时苗银首饰)、衣服婚鞋,也有和汉族人一样的烟酒物品。隆国华的接亲队伍到了苟拐村,唢呐手鼓腮卖力演奏,鞭炮声噼啪作响,喜气充盈着整个村子。红花的迎亲队伍是盛装打扮的苗族姑娘,在村口把守着,整齐排开唱起拦门歌,设上拦门酒,唱罢喝尽好几回合,接亲队伍带着彩礼走进女方家。 苟拐村苗家的冬天,异常寒冷,家家都生着火塘。围着火塘,接亲人闲聊烤火,火越烧越旺。红花家屋顶上皆是颗粒饱满、橙黄发亮的玉米,这象征着丰收吉祥的一年。红花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她还有一个已嫁人生子的姐姐,和一个上小学的弟弟。弟弟许久没见红花,他紧紧跟着红花。而大姐帮着红花穿戴喜服,忙着各类婚礼琐事。 苟拐村,距离凤凰县近50公里,村中的苗民几乎不出村,连凤凰城都很少进入。以粮食生产为主的苟拐村,同样留不住年轻人。红花,就是其中之一去外地打工挣钱养家的年轻人,也许是缘分,在同一工厂工作的隆国华对她一见钟情,为人老实的他也让红花日渐动心,两人开始恋爱了。 去年,两人还俨然热恋的情侣。今年,他们带着3个月大孩子,回家补办一场属于自己的苗族婚礼。“在小孩出生后,才给她一场婚礼,这是我对她的亏欠。”隆国华一脸歉疚,“这场婚礼我很满意。”红花则在一旁肯定地看向新郎。 身穿大红缎子绣花苗服,头戴精巧苗银头饰,配以叮当作响细琢银饰,整套苗族婚服近20斤重,穿戴起来也颇费功夫。新娘将要告别自己的家,女方接亲队伍中的姑娘们一字排开,唱起苗歌,一开始淡然的红花,看向自己的家人,又看了看生活了二十年的家,渐渐地,收不住眼泪。 双方的年轻人还需经历“抹锅灰”,被抹的最黑的人,是被给予最多祝福的人。一阵忙乱嬉笑后,红花告别了娘家,踏上了去新郎家的路程。驱车往返两村镇,山路蜿蜒曲折,道路不宽,对面有车经过时需缓慢退让,路上偶有摩托、小型轿车、大型客车发生事故,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顺畅。 清晨浓雾未散,凤凰县腊尔山镇新郎家开始忙碌了。亲戚朋友邻里都来张罗喜事,备下丰盛的喜宴,等着新娘进门。接亲的队伍从苟拐村出发到腊尔山镇,来到新郎家门口,又是一次拦门酒,这酒,如同苗家人的热情,喝下的是浓烈的情感,配上拦门歌,一番歌与酒的情义交融后,两家人入喜宴。 两个人在宁波一家制造冰箱的工厂工作,冰箱,是他们的爱情见证之一,一台由两人参与制造的冰箱被寄到新房。红花的父亲希望两人在外打拼后归家定居,但红花有自己的想法,“我从小生活在这里,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我为自己是苗族人而自豪。但家里经济条件差,这是我们的选择,我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环境,开着小轿车回到家乡。”过完年后,这对苗族新人又要坐20小时的大巴,带着新生儿,回到浙江宁波继续打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