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商业发展趋势的你,一定要了解个性化电商,了解小众行为学。2015年双11,让阿里CEO张勇最引以为傲的就不是912亿交易额,而是个性化推荐。 《天下网商》在此推荐《小众行为学》和《长尾市场》,这两本书告诉你如何利用小众市场、长尾市场,建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惺惺相惜的聚合力。长尾理论早已深入人心,小众行为学同样值得一读。《小众行为学》英文版出版于5年前(2011年3月),如今读来,你会更感叹于作者的预见性——“基本的便宜货满足了人们日常需求后,人们愿意去搜索更独特、更与众不同、精心设计的商品。” 商业世界的生存法则不仅在于适应新环境,还应成为最适应环境的生物。互联网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也可以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要找到一个小众突破口,让自己变得极易辨认,顾客第一时间就会发现你。如果不这么做,你可能被列在濒临灭绝物种名单上。 《小众行为学》 作者: 【美】詹姆斯·哈金 译:张家卫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年: 2015-4 以下为书摘: 我这本书要探讨的就是失去中间市场后,这些商业巨头身上发生的故事。这是一个不能“一刀切”的故事,这是试图满足所有人却最后失去了所有人的故事。
过去10年中,我们都被扔进了一个看起来很像生态系统的系统中。过去我们的消费被少数的商业巨头紧紧控制。我们是被他们抓住的顾客;他们知道我们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品味好像也被看穿,于是他们给我们千篇一律的东西。
然而现在,商业巨头被迫进入一个包含着不同物种的新环境,每一个物种都想要不同的东西。
商业巨头之所以举足轻重是因为他们拉住了主流文化的缰绳。然而,我认为主流文化只意味着在那个时间段恰好这种文化占了上风,它是20世纪中期在少数商业巨头的掌控下才出现的产物。在其鼎盛时期,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力量,强大到可以将所有的东西都扫除。最重要的是,它打开了适合我们的中间市场。
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中间市场很快消亡,巨头们因此受到重创,从此再也没有恢复。一方面,商业巨头没有足够大到能控制整个生态系统,另外一个方面,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谦卑或者说充分集中注意力去了解自己领域的顾客需求。就像Gap,它已经沦陷在中间市场了:虽然为大家所熟知,但没有人真正喜欢它。
到目前为止,结果有好有坏。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了,为了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而将这些顾客细分成不同类型,其研究结果并不是一直准确的,而且这种方式并不是像其从业者所说的那样一直能起作用;同时,它也让中间市场看起来并不那么吸引人了。
事实证明,越庞大的生态系统,越有可能激增新的物种,包括多样化的植物和蓬勃发展的动物。没有什么能为主流的消亡负责任。主流文化建立在坚实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在它的鼎盛时期,它囊括我们看的书、观赏的电视和电影。它曾将我们揽在一起过了好一段时日,但由于它的基础已经没落,因此它变得臃肿缓慢,而那些更为灵敏、可以轻松捕捉到猎物的新生物正在侵占它的地盘。
要在新的形势中生存下来,你不仅仅应该适应环境,还应该成为最适应环境的生物。更重要的是,这取决于你要寻找到给你强烈感觉的东西,并且发展它。找到一个小众突破口,你就让自己变得极易辨认,顾客第一时间就会发现你。如果不这么做,那你就可能被列在濒临灭绝物种的名单上。
逃出鲸腹: 巨头们无法吞下所有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几乎被主流市场上的大企业所主宰,但今天情势已然改变。无论哪个行业,中间消费层都在快速凋零, 并改写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伍尔沃斯曾是英国高街上最有名的商店之一,专注于为客户提供白菜价的商品。但是在超市、购物中心、网上商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伍尔沃斯没有缩小销售商品的范围,“每种东西都卖”的策略使其优势商品无法突出,他们期望可以服务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没有重视销售自己权威领域的商品,导致了最终的倒闭。
1939年好莱坞电影《乱世佳人》成功的把所有人带入审美一致的“大众观众”中,影片中融合了各个阶层、性别、年龄的人们的喜好,制片人们出色的将经典文化和先锋文化结合在一起迎合了每一个人的口味。那个年代,各行各业都在复制着好莱坞制片人和零售业巨头的成功。然而现在,这种取悦所有人的策略行不通了。
过去20年里,许多我们熟知的主流品牌和它们的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势已经模糊甚至消失。新的社会生态环境缓缓出现,它们开始重组大众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广阔的文化,巨头们已经不能再把所有人都吞下了。 正中靶心:互联网时代小众慢慢苏醒 星巴克的创立把咖啡文化带到了美国,创立者们给星巴克的饮品冠以新的带有意大利特色的名字,吸引了大量咖啡爱好者,并激发了他们去购买高品质的咖啡的欲望,还根据自己的口味去调和牛奶和糖。星巴克这种品牌带来的消费文化在其他领域也慢慢凸显,各行各业开始在寻找更精准的小众顾客。
Gap也曾绝望地想拉拢每个人的心,后来他们意识到“一般消费者”不再存在。在经过市场人员对顾客挑选产品的选择行为的细致调查后,他们将旗下的不同牌子进行了细分,并鼓励顾客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独特的穿衣风格。
现在这一代人热衷于将自己与主流文化区分开来,拒绝被定义。巨头们根据顾客们的需求切成一片片,根据生长环境区分开来却也难以得知如何将他们真正分类,因为人们已经开始在同一时间选择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口味总是很容易随时间而改变。
电商时代,消费者成了掠食者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慢慢用老鹰的姿态,在互联网中精确地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这进一步加速了主流文化的没落。传统报纸杂志竭力覆盖所有大众的兴趣点,为了内容的广度而牺牲了其深度,最后人们反而更愿意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这种搜索是免费的。大的网络生态系统使得我们可以购买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找便宜货而不是找商品上了。基本的便宜货满足了人们日常需求后,人们愿意去搜索更独特、更与众不同、精心设计的商品。
反过来说,互联网的时代是信息透明的时代。这是一个互动的游戏,我们在网上留下的电子信息同时也能给商业巨头们再次分析搜索我们的机会,他们会发现我们喜欢什么以及我们正迈向何方。商业巨头们发现他们给大众提供”中庸的商品“意义不大,他们需要提供给我们一些更特别的事物,提供给我们值得传看的东西。 《长尾理论:为什么商业的未来是小众市场》 作者: 【美】安德森 译:乔江涛 石晓燕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5-8 以下为书摘: 这本书起源于一个问题,一个我答错的问题。当时作为《连线》(Wired)杂志的编辑,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发表有关技术趋势的演讲。由于我的职业生涯是从科技界起步的,后来又在《经济学人》杂志那里学了一些经济学知识,我习惯于首先在实实在在的硬数据中寻找这类趋势。幸运的是,这个时代一点儿都不缺数据!21世纪经济学的秘密就藏在企业的服务器中,从eBay到沃尔玛,都是如此。尽管参透原始数据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这些企业的高管每天都要面对一大堆这样的数据,对哪些事情有意义、哪些事情没有意义有一种敏锐的直觉。所以,发现趋势的窍门就是请教他们。 我在2004年1月就是这么做的。当时我拜访了罗比·范·阿迪布(Robbie Vann-Adibé),Ecast公司(一家“数字点唱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数字点唱机看起来与普通的点唱机没什么区别:外壳巨大,装着扬声器和闪烁的灯,酒吧里经常能见到。不同之处是,数字点唱机并不是只装上100张CD,而是通过宽带与互联网连接,顾客可以在数千首从网上下载并储存在硬盘上的曲目中做出选择。
范·阿迪布从中发现了一个秘密:非热门音乐的集合市场巨大无比,而且实际上无边无际。他把这称为“98%法则”。就像后来他对我说的:“以这种形式提供的内容,包装成本几乎为零,而且人们可以实时获得。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消费者的行为相当一致—他们在盯着几乎所有的东西。我相信这种趋势要求内容创作者做出重大变革—我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