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玉》第二章 第二节 “琢工”

 天宇楼33 2016-02-13
    琢工最能辅助鉴别一件玉器的时代归属。从历代砣工、琢工、雕工、打磨到雕琢工所使用工具的角度看,雕琢技艺随着时代变迁工具不断改良和进步。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砣、琢、雕琢、磨痕迹,它们表现各异,能够给我们透露丰富的时代信息。例如:玉器件碾制过程中,工具留下的解玉沙痕、砣痕、线锯痕、钻孔痕等各有其特点。例如在新石器时代,软器物加解玉沙碾制的玉器通体不见平面和锋利面(解玉沙附着兽皮或解玉沙附着麻绳等细物手工打磨所制),器物边缘表现往往迟缓、圆润、朴拙、无直角。
    殷商时期“减地法”和“阳线纹”是古老砣具,用“去阴留阳法”在玉器上砣出的阳线纹,阳线纹微凸浮浅,且带“波浪状”。其特点是:砣纹浅、短、密、模糊,放大镜下目视有一砣一砣地渐进感觉。
西周时期宽细结合的“双钩一面坡”纹饰,由于金属器具在西周制玉行业初应用,大大改善了工具和工艺,改善后的砣具砣出的砣纹略显干净利落,装裱性极强。此时虽然金属工具开始运用于玉器加工,但还是遮不住笨拙的古老工具在砣痕中留下的“波纹”。“波纹”特点是:砣纹短、密、略显深,一砣一砣有序渐进,纹理清晰。
    春秋战国时期的“减地法满纹雕”结合浅浮雕、镂雕纹饰,让雕工感受到使用改进后的工具是一种享受,大多数玉器件匠人们将“去阴留阳”、“相生相形”的哲理渗入雕琢技艺中,雕琢的玉器件几乎不留白,雕满纹饰、工整对称,特点:砣纹略深、清晰、一砣一砣渐进,纹路表现细腻、流畅、精准,霸气十足。
    汉代通过工具再次改良,“浮雕”和“镂雕”广泛运用,打磨、抛光技术应用趋于娴熟。雕工们演绎着高超的技艺,件件玉雕纹饰舒展、飘逸、奔放、大方,气度非凡。此时皇家对材料更有追求,质地要求更高,好玉材也就更加精贵(多数采用和田玉),加上帝王将相以“玉挂件”和“玉配饰”表现美,“把玩玉”表现对器物的爱,此时的帝王将相对赏玉和玩玉十分痴迷,考古发现有帝王墓一个墓室就有上千件古玉器。但材料来源所限,多制作片状器,因此线锯运用多、大面积平面和直角表现相对多了,由于抛光工艺的运用,此阶段制作的玉器砣纹略深、纹饰清晰、纹路渐进有序。也有较多装裱纹被抛光替代,件件器物精美无比,造型与纹饰多样化,给后人留下众多美的艺术享受。
    唐代圆雕、写意三维立体审美观得以实现,平行短阴直线大大改变了人们审美观,此时型制更加丰富,琢、转、雕、磨、抛光痕迹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上。 
    宋代高浮雕,表现柔婉,细长阴线舒展,充分体现流线美,表现出当时的社会稳定、生活安逸、民富国强。人们酒足饭饱后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时尚的美。此时文人墨客崇玉、爱玉、品玉被誉为时髦,尚古、复古被誉为时尚,古玉器型创作、古玉摸仿制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里着重讲一下仿制玉器和伪作古玉器,宋代琢工在制玉技艺上更追求完美,用料选型也不含糊,很多仿古玉器做到极致,百姓敬仰,人们爱戴,第一次形成仿古制玉高峰,该朝仿制出大量精美的高古玉器给后人留下不少惊现,很多古玉高古玉是该朝制作。亦有商家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趁势大捞一把。从而导致了伪作古玉器涌向市场的现象,亦给我们留下不少疑虑,怎样辨别呢?首先还是从玉材料入手,好工好料頼工破料是先人的总结,伪玉材料差、做工粗、器形乱、雕工拙,好材料是不舍得作伪的。好的玉器工匠也不需要作伪,基本上是小工在做,形制、纹饰缺乏历史、缺乏文化,由于伪玉玉料贱,做工粗(简易),因此量大、并流向市场。这种现象为今人审视古玉文化留下非常多的遗憾,当然也给古玉鉴定留下不少麻烦。由于相对年代近,玉器受腐蚀程度轻,砣、琢、雕、磨、痕迹清晰,抛光仅仅是表面功夫,并不能掩饰住雕、磨、的痕迹。
    到了辽金时期,镂雕大大改变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对立体美和层次美有了全新认识。匠人们不惜工本,精雕细琢,玉器件也逐步实现了内外美的完美结合,丰富了人们的新视觉,琢、钻、雕、磨、抛光痕迹更是一目了然。
明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交通改善、工具革新、人们的审美观更接近现代,玉石开采及运输能力大大增强,玉器便从观赏走向实用。此时最流行的工艺是粗旷、不拘小节,更加追求造型和粗旷美,“粗大明”即是其特点,玉器件粗犷、大气、豪放、舒展。
    现代社会虽然制玉工具在品种在锋利程度、转速等方面远远超越了古人,仿品完全能做到造型、纹样的“形似”。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制玉匠人往往心情浮躁,急功近利,精、气、神都无法融入作品,绝大多数不能达到古代匠人雕琢工艺上表现出来的“神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